屈原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听到他说的这番话后,屈原就果断投江了!

Jul04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职场上,自诩为忠君爱国的屈原已经成为经典桉例,他有才华,也受重用,年纪轻轻就当上左徒与三闾大夫,是楚怀王的核心高层幕僚。可惜因为少年得志,恃才傲物,看不起那些贵族,修法时与既得利益者正面杠上,而后遭谗言罢黜。尽管后人寄予无限同情,但职场上却屡屡成为负面教材,是不懂揣摩高层心意、不懂放软身段、不懂低调隐忍的人物代表。

  然而,在《楚辞》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 渔父,是在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前,最后见到的人,当时他给了好一番建言,在人生观上看似豁达,然而如果以职场的角度来看,渔父却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每一个问答里,无不充满心机。

  假扮旁观者提问,卸下当局者心防

  屈原被放逐之后,脸色憔悴,身躯消瘦,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片忠诚却被贬抑。正当痛苦之际,在潭边遇见了一个渔父,他对屈原说:「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告诉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就被放逐了。」

  请注意,渔父的问话很不寻常,非亲非故却能认识 ... 机关中的高层核心幕僚,代表他如果不是一度身在官场中,就是一直关心高层内斗。渔父清楚屈原的纠结,也揣摩出他会怎么回答,渔父设问的目的为何?无非就是想透过屈原的回答,把自己早已成竹于胸的答桉托出。

  在职场上,我们常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利益纠葛难免会遭人趁隙打击,尤其是在工作上挫折失意之时,也正是别人踩着你的头往上爬的最佳时机。屈原是高层核心幕僚,又甫遭受奸佞谗言陷害,不可能连这点防范都没有,渔父也明白这个情况,所以第一时间他是以看似无知的旁观者身分提问,这是为了要松懈屈原戒心,倘若屈原一来渔父就对他说:「三闾大夫,我认识你,有几句话想给你一点忠告……」这样反而会达成反效果,无法让他把劝告屈原的诤言好好道出。

  在职场上,为了公司发展或业绩着想,我们常需要与人开诚布公,如果没有高明的方式卸除对方心防,僵局就无法突破,而渔父这高明的话术,可以让人第一时间就卸下心防,以退为进,但却能有效松懈对方警觉。

  树立己方超然立场,让事情因此有所转圜

  在得到屈原的答桉之后,渔父好整以暇的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句话,是拿圣人来背书,这种情况也经常用在职场上。懂得掌握先机的人在斡旋时,往往都不是说我的想法如何,而是拿出一个商场上的经典作法来说服对方,对方也许不认同你的作法,但却不能反驳你的举例,因为你的举例树立出威信,对方要反驳你,只能拿出更经典的桉例,所以此招一出,对方的强硬立场就会先气馁一半。

  接着渔父进一步站在屈原的立场解析,表达同理心:「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这样的作法还有一个作用,也就是提出经典桉例来解决对方面临的困境,对方只要觉得他的立场有被理解,就有进一步被点化的可能。

  渔父真正的目的是接下来的这一句话:「为什么要忧伤国事而特立独行,反而为自己招来被放逐的命运呢?」这句话完全是指责对方的不是了,这一点,屈原自己也很清楚,但渔父还是要点出来,要让屈原承认自己有错,调整作法,才不会如此恃才傲物;就职场的争锋相对来看,对方肯认错,立场上才会让步,也才有斡旋或谈判的空间,要是对方坚持立场据理力争,就会形成各说各话,事情当然不会有所寸进。

  将决定权交给对方,作最后的奋力一搏

  当此之时,屈原有两种作法,一是承认错误,以国家社稷为重,调整自己的做法;二是坚持方向,坦然接受失败。很不幸地,屈原选择了后者,他认为个人之清白荣辱要大过于忠君爱国,也就是在职场上,坚持自己方向正确要大过于公司发展前程。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会拍拍帽子再戴上,刚洗完澡的,一定会抖抖衣服再穿上。我怎能让洁白的身体受到污物沾辱呢?」我们当然可以清楚看出,楚怀王为什么不爱用这种人。屈原也知道自己真正纠结的地方在哪里,所以他不惜两败俱伤,「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以自身生命作为代价,也就是在职场上对方用个人对去留的毫不恋栈,来显示自己坚决不妥协。

  无论是以自身生命或个人去留做代价,当然都是一拍两瞪眼,没得挽回,渔父也清楚,木已成舟,但他仍微笑拍船舷,歌咏而去,苦口婆心做着最后的提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把抉择的权力交给对方,试图让屈原的心意能在此时有所转圜。

  在职场上,当对方把决定权交出来的时候,反而会让自己好好深思,越是有机会执掌生 ... 大权,越是对使用权力的时机会戒慎以待。权力既然操之在我,就容不得有错误的空间,一旦错误,就代表要承担所有后果。尽管渔父施展出这最后这一击,仍没让屈原因此回心转意,但在职场上,却不失为险中求生、翻转局势的最后 ... 手锏。

  我从大学时读到《渔父》这一篇,就非常的着迷,常私下揣摩渔父隐而未发的信念,尤其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两句,常常成为我在人生或职场上调整身段的准则。我们也许做不到渔父在人生上的豁达,但我们可以做到渔父在职场上的应世,如果能以渔父的信念作为标竿,相信不只在职场,在人际关系与人生观上,也一定能有更多的圆转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