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学和哲学

Aug0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秋战国是长达五百年的一个变局,这一场变局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 、社会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我们再说一说文学和哲学。

  在文学上,春秋和战国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春秋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一共是三百零五首,分为「风」、「小雅」、「大雅」和「颂」,它就是民间、宫廷和在祭祀时候唱的歌曲。《诗经》虽然有三百零五首,但我们并不知道每一首诗它的作者是谁,因为春秋时期它是一种庄园经济,在广楙的农村地区,很多人他们做了这个歌之后,它是以传唱的方式来流传的,大家都在唱这样的歌曲,至于歌词是谁写的,那就没有传下来。

  后来孔子把当时民间和宫廷中的歌曲,搜集起来整理成为《诗经》,孔子当时对《诗经》有一个总结,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在《诗经》中除了关于政治方面,还有一些关于祭祀方面,那么还有一些关于男女爱情方面的诗,但是这些诗歌唱起来是没有邪念的。

  那么到了战国时期的话就不一样了,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都市,都市兴起,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就是很多的士人,他们在都市里边聚集了起来,我们知道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他们的钱并不多,但是他们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说士人就拥有一技之长,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士人们就开始在列国之间像旅游一样,看一看在哪一个国家能够得到际遇。所以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做养士,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包括后来的吕不韦等等,都是养士的。

  这些士人,因为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文学方面比较好的叫做文士;武功好的话叫做武士;口才好的叫做辩士;给人出谋划策的叫做谋士,那么这些士人就形成了一个流动性很大,能量也非常大的士人阶层。这些士人中有一批人就开始著书立说,然后互相之间进行辩论,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或者从春秋末年开始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基本上是以诗歌的形式,像《诗经》、《周易》、《尚书》等等,这些古代的典籍著作,基本上是以诗,或者一种很短的散文的形式纪录下来的。但是战国时期由于都市的兴起,和这些士人们的聚集,「百家争鸣」的需要,就带来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先秦诸子中,散文就变得非常的发达。

  如果我们去读《中国文学史》,散文的发达就是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的时候开始的,所以《古文观止》最开始选的文章,是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里边整理出的先秦诸子散文,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后代的写作方式,包括用词的方式。

  由于都市的兴起,有些人的文采就会被大家认可,同时可以传播出去,就不像在春秋的时候,是通过唱歌的方式传唱歌谣,就有了另外一种文学的传播方式。所以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是屈原,写的《楚辞》。在文学史上春秋和战国等于也是开了风气之先,《楚辞》这种文体,和后来的散文,都是由先秦诸子把它们发展的非常发达。

  那么先秦诸子在哲学层面留下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学说,或者说是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哲学思想是按照朝代来划分的,叫做:「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除了佛学是从印度传过来之外,其他别的学说中都可以找到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影子。如果我们要去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话,你会发现它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谈的都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因为他们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

  ——节录自《笑谈风云》第一季《东周列国》第二十四集《历史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