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Apr19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时间:2014/04/19 22:45 | 分类:初中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姓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普宁县)宝山乡和代村;11岁时,父亲去世,他被掳入明营,遭 ... ,成宦官侍卫;19岁时,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28岁时,明建文帝朱允文即位,派军攻打燕军,他随朱棣作战;31岁时,随燕王朱棣大败建文军,攻陷南京;32岁时,朱棣在南京称帝,为明成祖,年号永乐;33岁时,因战功显赫荣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由马和改名为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年仅34岁的郑和奉成祖命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在此后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次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视下西洋为弊政,废止远航活动,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1431年,受朱宣宗之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时年62岁的郑和在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郑和远航七次,每次航行约两年,总计航程逾30万公里,访问40余国,到达印度洋周边地区及非洲东海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在近日举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海洋观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明代航海家郑和的航海壮举,认为他们当之无愧的“世界海洋第一人”。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此间说,郑和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而且是“世界海洋第一人”。首先,郑和下西洋时隔87年后,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93年后,达伽玛才发现新航路;116年后,麦哲伦的船队才离港出航。其次,郑和七下西洋从1405年至1433年,长达28年。第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每次都多达百余艘,随行人员多达2。8万人。而据资料记载,哥伦布远航船队只有3艘船,随船人数90人;达伽玛船队有船4艘,随船160多人;麦哲伦远航船5艘,随行人员不足300人。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正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描述: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一幅中国人在海上远航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缘何成为“被遗忘的航程”

  国际著名海洋学家、台湾省成功大学教授吴京近日在有关郑和研讨会上说,600年来,郑和远航的事迹虽曾经被探讨,西方国家亦有论著发表,但相对于航海家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等人事迹的广为流传,郑和更伟大的七次远航却似乎在世界上成为“被遗忘的航程”。

  中国海洋石油报社原总编辑王佩云认为,当年的郑和下西洋,仅仅是执政者少数人朦胧的意念和行动,并非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觉醒。在整个航海过程中,还不断招致来自朝廷上下的反对,甚至被视为弊政。在郑和去世以后,中国的航队便退出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最终蜷缩于长城脚下闭关自守,直至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声势浩大的郑和下西洋,成为空前绝后的昙花一现。中国从此被世界前进的脚步远远抛在后面,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台湾省中华战略学会特约研究员刘达材说,西方国家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在航海探险,仅承认狄亚士、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的航海探险,只承认欧洲人逐一揭开了地球的面纱,改变了世界秩序,而完全排除中国“海上丝路”的成就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而另一方面,中国人海洋意识淡薄,对祖先的海洋成就缺乏正确认识而不自知。正是由于郑和下西洋被朝廷视为弊政,致使郑和七航档案纪录均被焚毁,给以后的考证增加了难度。后来,明朝甚至实施严厉的“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中国以前的历史上,郑和从未像哥伦布一样受到世人应有的尊敬,这是不争的事实。

  郑和是“海上丝路”的扩张者

  台湾省成功大学教授吴京认为,郑和是“海上丝路”的扩张者,他展示了真正国际关系中“维护和平、共享繁荣”之王道精神,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经贸交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台湾省中华战略学会特约研究员刘达材说,中国历史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就已在开辟“海上丝路”,由中国沿海港口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经过东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远到 ... 地区和非洲,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唐、宋、元年代,海上交通频繁,海上贸易鼎盛,郑和七下西洋使之达到顶峰。郑和航海图,是“海上丝路”千百年来航海经验与技术积累的成果,是踏着中国先民冒着风险、挥汗洒血得来的。

  台湾省成功大学教授吴京认为,郑和七次远航,造访40余国,但并未使邻国感受威胁,纯系友好邦交的“和平之旅”。这一观点得到了两岸学者的一致赞同。中国大陆学者王佩云说,郑和将中国的一些农桑和百工技术带到海外,造福所到国家。其所到之处,很多地方都将其奉为能够给当地人民带来福祉的神明,为其塑像和建造庙宇,至今香火不绝。台湾省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王桂严也认为,郑和下西洋,固然是以强大的海军为其拓展、维护海权的主要工具,但就贸易而言,郑和舰队并非是搜刮、榨取、掠夺所到之处人们的财富和资源,占据土地而为殖民地。

  孟席斯“郑和率先作环球航行”论不能轻易否定

  对于海外学者提出的郑和首次进行环球航行,并率先发现美洲大陆的说法,近日在青岛聚会的两岸学者认为不能轻易加以否定。

  2002年英国退役海军军官、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发表新著《中国发现世界》(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说郑和曾到达美洲,且绕行世界一周,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新大陆。孟席斯认为,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图是根据郑和的航海图绘制的。孟席斯根据自己多年的航海经验,阅读了大量航海历史资料,结合星象学、地图学、古代文物和人类学进行研究,并将郑和当年航海图绘了出来。他推断,中国人到过非洲海岸、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并进入加勒比海和科蒂兹海。

  台湾省中华战略学会特约研究员刘达材在有关论述中引用孟席斯的话说,孟席斯新理论的形成源于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张葡萄牙人1428年的地图,这张地图准确地标明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很多岛屿位置。例如,图上清楚地标明了好望角的位置,而事实上葡萄牙人1498年才发现好望角。没有人解释过为何欧洲航海探险家当时有地图。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需要大批大型船只才能完成测绘工作。答案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船队的中国人郑和。事实上,包括哥伦布在内的航海家都曾在日志及书信中承认,他们拥有航海图,在出发前都已知道要往何处去。孟席斯还提出了有力证据,那就是在加勒比海发现的9艘中国古代船只的残骸。

 

  刘达材认为,孟席斯的发现大部分是依据早已存在的事实,这些被长期湮没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人士完全漠视海上丝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郑和当年的航海资料被销毁了。这位英国学者历时14年研究,跑了几百个图书馆和博物馆查阅历史资料,其学术精神值得中国学者学习。他的惊人发现或大胆假设能否成立,仍需小心求证,但这是个有益的启示。如果能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那么将会改写世界地理发现史和航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