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简介

Aug14

白玉蟾简介

时间:2018/08/14 13:51 | 分类:道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白玉蟾简介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的道士,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后来因为母亲改嫁的关系,改为白姓,易名为白玉蟾,他常自称是白居易的后代。白玉蟾的祖籍在福建闽清,生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出生地是在琼州(今海南琼山)。关于白玉蟾生卒年的说法,学界说法不一,另一派认为是生于绍兴四年(1134),导致在世年纪难有明确的判断;至于白玉蟾的卒年,一般认为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

  根据弟子彭耜所撰的《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所载,白玉蟾的母亲在生产前梦到吃东西,食物的形状很像是蟾蜍,因而分娩,故取名玉蟾。白玉蟾七岁可以背诗赋,九经,并且擅长书画,曾经通过童子科的考试。年少时游历各地,跟随陈楠(陈泥丸)(?-1213)学道,习得太乙刀圭之法,得到九鼎金丹之书,与长生保健的功法。根据记载,白玉蟾在当时给人的印象是,时常蓬头赤足,或者身穿青巾野衣,狂走在街上或整日酣睡,又或者是过长夜独立的生活,情绪有时或哭或笑,状似疯癫,这是白玉蟾在传记中的形象。

  白玉蟾在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与留元长等弟子,开始他的传道生涯,行道范围包含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几乎南宋境内都有白玉蟾的足迹。白玉蟾的著作什丰,明代《正统道藏》收录有几部白氏作品:洪知常集《海琼传道集》、留元长编《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以及《修真十书》中的《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然而,白玉蟾文集在明清时时期多有刊刻,在民间普遍流通,台湾省自由出版社于民国58年(1969)加以影印刊行,名为《白玉蟾全集》(《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这些作品显示白玉蟾的文采非凡,一生著述不断,他不仅是道教思想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与文学家,堪称道教历史上的高道。

  白玉蟾是道教金丹派的南宗五祖之一(另外四位是张伯端、石泰、薛式、陈楠),是著名的内丹理论家。他的内丹学说的核心是精、气、神,白玉蟾进一步主张人在修行的时候需要性命双修,这样的理论融合佛教与理学的思想。他认为道也,是性与命而已,他引用《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诠释修道思想。此外白玉蟾对南宗的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建立教团,树立教派戒规,成为获得皇室承认的道派。也因为他师从陈楠的关系,是神霄雷法的传人,被封为「上清大洞宝录南岳先生赤帝真人五雷副使知北极驱邪院事」。

  相传雷法的功能是呼召雷雨,也可以驱逐邪魔,在当时的南宋道派十分盛行。白玉蟾主张雷法与内丹术必须相互结合,以内炼为基础,如果行法者的内敛功夫够好,那么雷法的符咒就会有效。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心」的作用,因为符咒所召役的神灵是由行法者的精气所化,如白玉蟾所言:「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指出神霄雷法的灵验与否,端赖施法者的用心程度。南宗自陈楠开始就运用雷法符咒,为人治病解厄,白玉蟾亦是以度人济世为己任。在白玉蟾著作里可以了解他大力倡导不同教派的对话,促进内丹、雷法、符咒、外丹、禅法、密法以及儒学之间的交流。关于白玉蟾的雷法著述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玄珠歌注》、《作炼工夫》、《书符内秘》等作品,丰富了道教修炼的内涵。

  在道教传统的道术中,本来没有雷法的存在,这是从宋代以来才新出的道法,经由神霄、清微、净明等道派的发扬,雷法逐渐流行。雷法的使用是役使雷部诸神,同时内炼施法者的精气神为根本,以符箓咒法为外用的方术。并且吸收儒学、禅宗、密教的修行法,建构出包容各家精华的新型道法。白玉蟾不仅是继承上述神霄雷法的精髓,他更是运用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完备雷法的理论。他认为丹道与雷法的基础是相同的,在己内养即为金丹的基础,于物外用则是雷霆的表现,两者可以互相体用。上述修炼功夫的概念,让白玉蟾成为道教史上不朽的雷法大师,影响后世对修炼有兴趣的修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