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虚云简介

Aug17

释虚云简介

时间:2018/08/17 18:24 | 分类:佛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释虚云简介

  虚云(清末年间-公元1959年)是民国佛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民国初年的四大高僧之一。其出生年,颇有争议,目前确认虚云法师出生于泉州,长大后世居湖南湘乡。其父亲名萧玉堂,母亲是颜氏。虚云的母亲因为产后气壅而亡,他是由庶母王氏抚育长大。

  在十九岁时皈依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妙蓮 和尚(生卒年不详)并受具足戒,得法号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现行一般的说法为虚云法师十九岁出家披剃,僧臘一百零一年。另外据他所撰写的诗句,他人生经历过「五帝四朝」,「五帝」是指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与宣统,而「四朝」则是指满清皇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共和国,似乎可见其年寿极高。

  虚云十余岁就有离开俗家修行的想法,除了佛教以外,亦曾阅读道教和气功相关的书籍。虚云曾经为了修行而私下逃出家,但是却被父亲拦截。为了留下虚云并希望打消他修行的念头,其父特别安排虚云与田氏和谭氏二女与他成亲并不许虚云离开家,而据闻虚云并无与两女 ... 。在公元1858年,十九岁的虚云跟友人决定离家修行,两人一同逃到鼓山涌泉寺。虚云便是在此从鼓山妙蓮 和尚出家,而之后为了躲避父亲,隐居于山后的岩洞修行。隐居了三年,虚云就开始在寺院里当执事四年。之后又到岩洞苦修三年。

  其后在融镜法师(生卒年不详)的指导之下,他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参访。这段时间中,除了中国的各处圣地,他还到过 ... 、印度、不丹、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据说,在他四十三岁到五台山时,曾亲遇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这段时间中,恰逢八国联军侵华,身在北京的虚云便离京到西安去。在光绪三十年左右,虚云到泰国、槟城等地考察东南亚的佛教情况。

  其后,略记几项虚云生平的重要事项。为了保护佛教和时局需求,虚云跟当时的政界人士如袁世凯(公元1859年-公元1916年)、孙中山(公元1866年-公元1925年)等人有密切接触。在公元1913年,为了解决 ... 和军阀之间的纷争,他与 ... 的东宝仲巴活佛到处奔走,消弭了可能发生的战争。在公元1949年10月,虚云代表中国佛教接受斯里兰卡的佛舍利、贝叶经和菩提树。在公元1951年虚云在 ... 的镇压反革命活动中受到迫害,除了所撰著《楞严经玄要》、《法华经 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解》等著作在此云门事变后消失殆尽,他亦受到极大的酷刑和折磨。这事件在周恩来的斡旋下才得以解决。

  在公元1959年圆寂于云居山的虚云有许多的研究材料。这些材料有:由他亲自口述并由岑学呂编辑的《虚云和尚 年谱》,从他弟子处集结关于虚云的法语、开示、书问。、文记、规约、诗歌等《虚云和尚法汇》一书,以及后来出版的《虚云老 和尚 年谱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虚云老 和尚十难四十八奇》、《虚云和尚全集》、《虚云老 和尚追思文选》等。目前一般对于虚云的生平年表主要是以岑学呂编辑的《虚云和尚 年谱》为主,但是后来有学者如胡适、印顺和王见川透过比对教外资料认为其中对于虚云的年龄有夸大的可能性。

  虚云的弘法活动主要是在大陆,与台湾省的直接关系连接并不多,仅在公元1906年春天,在从吉隆坡回上海时,途经基隆港之际参观基隆靈泉寺。不过当他在重建南华寺时,国民 ... 的林子超(公元1868-公元1943年)、蒋中正(公元1887-公元1975年)、居正(公元1876-公元1951年)等人皆与此寺有接触。虽然虚云并不曾台湾省弘法,但是许多随国民 ... 东迁台湾省的法师认识。当他将鼓山原有的戒学堂改为鼓山佛学院时,曾禮聘宗镜(生卒年不详)、大醒(公元1900-公元1952年)、印顺(公元1906年-公元2005年)、心导(生卒年不详)、慈舟(生卒年不详)等法师等为教授师。另外,虚云法师在台湾省禅宗法脉传承为靈源宏妙法师(公元1902年-公元1988年),是临济宗五十七代法脉。虽然灵源法师是承为虚云的徒孙,但他其实是虚云亲自剃度的。而随后灵源法师在民国42年应普观法师和南怀瑾(公元1918年-公元2012年)之邀请来到台湾省,并建立了台湾省第一个十方丛林「十方大觉寺」。

  在中国动荡不安的时局中,虚云选择回归《百丈清规》严守戒律,以身作则的方式来改变佛教僧侣的情况。他最为佛教称颂的部分是他积极推动佛教祖庭的复兴。继承了禅门的五宗派法脉(曹洞、臨济、沩仰、云门、法眼)的虚云,并先后复兴或重建六大祖庭(云南大理府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广东曲江县曹溪南华寺、广东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其一生建造大小的寺院有一百所左右。除此,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虚云的僧俗弟子极多,遍布海内外。在其担任各道场主持时,他亦积极培养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