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因的比较

Apr29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因的比较

  甘肃天水市第一中学 张聿军 倪丽侠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 ... 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形式。它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分别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对比两者形成的原因,却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来看必要性。其一,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大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敌强我弱的形势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不能在城市和敌人硬拼,而必须从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突破,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抗战爆发时, ... 的力量较为弱小,无力与日军正面抗衡,八路军、新四军不可能像 ... 军队一样与日军进行大兵团的阵地战,只能向敌人势力无法深入到的广大山区和乡村挺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其二,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中国革命的实质决定农民是革命队伍的主力军。中国的 ... 发展很不充分,没有造就强大的无产阶级和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从而也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中国的无产阶级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把战略重点转向广大的农村,把农村作为主要阵地,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再看可能性。其一,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敌人统治薄弱的环节。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的特点是发展极不平衡,国内外敌人的政治经济力量主要集中于大城市。东北易帜后,中国又出现了新军阀的混战,使 ... 的统治无法正常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国民 ... 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和对农村统治的薄弱给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抗战时期,由于敌强我弱,日军很快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但因其兵力不足,实际上只能控制大城市和交通线,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为抗日力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二,雄厚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在广东革命 ... 的支持下,南方广大地区的工农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有了较大提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的这种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抗日战争中,广大沦陷区的人民群众是坚决要求抗日的,除少数汉奸外,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都要求抗日,所以敌后抗战也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其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这种地方性的、落后分散的农业经济使地处农村的革命政权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生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 ... 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凭借自然经济的“优势”,发展生产,不但能够粉碎国民 ... 的经济封锁,而且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中, ...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地区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实行封锁。 ... 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日伪和 ... 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困难。其四,中国 ... 的正确领导。十年对峙时期,“ ... 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中,在中国 ... 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使敌后抗日根据地能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五,人民武装力量的存在。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作战,就不可能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不能巩固抗日根据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力量较为弱小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所必须经历的两个历史阶段,它们都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