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May01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2014/05/01 17:52 | 分类:高中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过程与 ... 】

  1.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 ... ,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 ... 。

  2.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汉与匈奴的和战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 ... 】

  1.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 ... 以提高学生学 ... 兴趣

  2.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想一想我们第一次接触匈奴这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如何?(秦朝时期,匈奴不断进扰,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匈奴敢于不断进扰秦朝疆域,说明什么?(匈奴的强大)那么,匈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它与西汉的关系又如何呢?

  【学习探究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靠放牧为生,逐水草迁徙。)

  [教师补充]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春秋时称为“戎”、“狄”,战国、秦汉以来才称为“匈奴”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小字的内容,然后说说冒顿是怎样统一蒙古草原的?(了解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的事实。)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 ...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冒顿统一蒙古草原除了使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出现,首先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其次,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二、匈奴与汉朝和战关系

  1.请同学们阅读“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及“昭君出塞”两个子目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西汉 ... 在不同时期对匈奴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提示不同时期分别指: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

  帝时期)

  (2)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通过圈划书上的相关重点语句来整理答案,学生回答时进行板书

  (1)汉高祖时期采取“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进行反击

  (3)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3.请同学们继续思考:

  (1)“和亲”的含义是什么?(“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2)汉初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引导学生回忆汉初的经济状况: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不得不对匈奴采取退让的和亲政策;)

  (3)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4)那么,西汉初年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和亲”政策呢?

  [教师补充]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汉高祖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刘邦战败之后,派遣使者到匈奴结和亲之约。并赠给匈奴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 ... 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

  系还是比较缓和的。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 ... 戍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引导同学们继续了解汉武帝时如何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反击的

  请同学们思考:

  (1)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反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国力强大)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反击匈奴的?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三次主要战役。

  [教师提问]这些反击起到了什么作用?(使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漠北战役的胜利使汉武帝完成了 ... 上的大一统)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了解了汉武帝时在 ... 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 ... 上等四个方面回答)

  [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的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如果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教师过渡]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到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彼此攻 ... 不休,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

  1.呼韩邪单于归汉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齐读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并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搞清楚这份盟约的签署背景。(公元前51年,呼韩

  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汉朝热情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并于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

  2.昭君出塞

  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并思考……

  (1)汉元帝时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的分裂,造成势力衰弱;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请求和亲。)

  (2)昭君出塞会遇到哪些问题?她会有怎样的想法?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自愿前往?(结合昭君的故事,分析其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体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

  [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阅读80页动脑筋中的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然后结合导入框中董必武的《谒昭君墓》中的诗句,谈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从对汉朝、对匈奴、对两族交往等角度回答)

  [教师引导]史书记载的内容反映出昭君出塞后,匈奴与汉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学生回答]这说明王昭君出塞后,在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教师补充] 不仅如此,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昭君出塞体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其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也是汉朝时期“大一统”的表现之一

  (3)汉与匈奴有战有和,哪一个才是主流?(认识到“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4)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呢?(和亲、和平、融合,从而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教师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匈奴与汉的关系。匈奴的兴起和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是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是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

  【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势力的壮大

  二、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

  2.汉武帝时期的反击: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界的威胁

  3.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重点放在汉与匈奴的关系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识读战争示意图,并进行历史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读图表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也是在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昭君出塞则是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分析人物性格,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立场上揣摩人物心理,是想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中最鲜活的因素,没有人物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更不可能形成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是历史人物应该是鲜活的,丰满的,

  生动的,要想体现其鲜活、生动、丰满,就得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置于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与考查。本节课设置“昭君出塞途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是想通过情境创设来达到这一目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汉与匈奴民族关系的分析,是想突出单元主题,同时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在互相交往中不断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另外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学 ... ... ,以具备终身学 ... 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形成基本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