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May06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时间:2014/05/06 11:38 | 分类:高中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 ... 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 ... 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 ... 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 ... 乃至欧洲;在日本和 ... ,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 ... 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 ... 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 ... ,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 ... 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 ... 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 ... 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 ... ,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 ... ”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 ... 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 、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 ... 。唐末, ... 开始用于 ... 。最早的 ... 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 上广泛使用 ... 。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 ... 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 ... 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制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 ... 、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 ...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 ... 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 ... 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基础解读】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基础解读】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基础解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解读】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 ... 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 ... 具体内容、 ...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 ... 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 ... 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解读】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 ... 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 ...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 ... 旗帜。
  (2) ... 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 ... 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 ... 诞生。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解读】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 ... 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 ... 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 ... 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 ... 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 ... 员加入 ... ,改组 ... 。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 ... 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 ... 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17课 ... 思想
  【基础解读】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 ... 运动时期, ... 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年, ... 出席了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 ... 的缔造者之一。
  2、 ... 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 ... 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 ... 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 ... 思想的形成
  (1)抗日战争时期, ... 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 ... 》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2)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 ... 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 ... 七大上, ... 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评价: ...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 ... 思想的发展
  (1)七届二中全会上, ...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 ... 的总任务。
  (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 ...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 ...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 ... 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 ... 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意义: ...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 ... 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 ... 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 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基础解读】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 ... 中央工作会议上, ... 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 ... 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 ...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 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 ... 道路。
  二、 ... 理论的形成
  (1)1982年,在 ... 十二大上, ... 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 ... 。
  (2)1987年, ... 十三大召开,提出了 ... 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 ... 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 ... 指出, ... 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 ... 建设中国特色的 ... 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 ... 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 ... 十五大决定把 ... 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 ... 章程》。
  (6)意义: ... 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 ... 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 ... 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 ... ”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 ... 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 ...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 ... ”重要思想涵盖了 ...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 ... 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 ... 十六大上,“ ...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 ... 章程》。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 ... 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 ... 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基础解读】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 提出让知识分子在 ... 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 ... 在 ... 中央 ... 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 ... 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 ... 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 ... 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 ... 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 ... 中央提出加强 ... 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 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 ... 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 ... 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 ... 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 ...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基础解读】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 ... ,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 ... 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 ... 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 ... 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 ... 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 ... 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基础解读】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19世纪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3)特点:
  a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
  (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四、现代主义美术
  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 ... 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基础解读】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 ... 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3)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4)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a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b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c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d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 ... 《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a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b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C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b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
  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