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有什么贡献?

Aug17

文景之治有什么贡献?

时间:2018/08/17 17:04 | 分类:汉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景之治有什么贡献?

  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由于为人仁孝宽厚,加以母亲薄氏一家世谨慎善良,因而在功臣诛除诸吕之后,迎立为帝。

  文帝自奉节俭,经常穿着黑色绨袍,即使后宫妃子也是衣不拖地。他曾经想造露台,估价需费百金,等于中等人家十家的财产,因而作罢。

  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废除「肉刑」;颁布养老令,每月以米和酒、肉赐予八十岁以上的人;曾经免除人民的田税。对外而言,虽然匈奴时常人寇,文帝不欲多事,仍然实行「和亲」的政策;对内则诸侯王骄纵,文帝也宽容以待。

  《风俗通》〈正失〉说文帝:

  「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

  说出文帝治国采黄老的「清静无为」,予民休养生息。

  景帝即位之后,虽然爆发了七国之乱,但是他治国之方策仍采予民充分休养生息的原则。《史记》〈外戚世家〉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窦太后就是文帝的妻子,景帝的母亲,因此在她的影响之下,景帝的施政,也是宽厚仁慈。

  文帝与景帝的治术都是予民休养与尽力清静无为,后世称作「文景之治」。

  历史意义/文景之治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一色的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文景两代,继续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 ... 不可食。”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称这段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 ... 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 ... 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