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全面扩张的背后:平匈奴仅一年即花一百亿

Apr23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汉武帝全面扩张的背后:平匈奴仅一年即花一百亿

  年轻的汉武帝通过独尊儒术,确立了大一统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在雄厚国力的支持下发动了一系列对匈奴的反击战,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同时开展了全面的对外扩张,不仅恢复而且超越了秦朝的版图,直到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人仍然在享用他的遗产。

  横绝大漠的决战

  元狩二年秋天,因被汉军 ... 伤、俘获数万人,害怕被单于责 ... ,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决定投降汉朝。汉武帝担心他们诈降,命令霍去病率军迎击。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 ... 掉,部下也被吞并。匈奴人见到汉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想投降,于是霍去病骑马闯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并斩 ... 想逃跑的八千人,胁迫浑邪王所部四万余人号称十万渡河降汉。汉武帝大喜,赏赐了有功将士和匈奴降众数十亿钱,并封浑邪王为漯阴侯,食邑万户,封其部下等四人为列侯,加封霍去病食邑一千七百户;由于这两部的投降,汉武帝同时减去陇西、北地、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附近)一半的戍卒,以减轻天下的徭役。

  霍去病的两次征伐与匈奴浑邪王的投降使得汉朝占领了原属匈奴的整个河西走廊。匈奴人失去了这块水草丰美、冬温夏凉、适宜畜牧的土地,为此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汉书》卷94《匈奴传》。后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它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最重要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控制了河西四郡,才能从匈奴手中夺得并控制西域,汉朝的版图借此才能一直扩张到了帕米尔高原以西;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间的丝绸之路才能得以开辟;河西走廊从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大量的中原 ... 居住此地,隔绝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这两大游牧区,改变了中原王朝不利的战略态势,同时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此后一千多年里,这块土地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元狩二年是汉朝取得重大战果的一年,斩 ... 、俘获近十万匈奴部众,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但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仅这一年内为此就花费了一百多亿钱《史记》卷30《平准书》。虽然代价如此高昂,但斗志昂扬的汉武帝却决定要发动对匈奴的总攻击。匈奴骑兵机动性强,他们可以主动选择入侵的地点,出其不意;与之相应,如果不进行主动的打击,那汉军只能在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设置重兵,处处设防,处处挨打,非常被动,疲于奔命,而且效果很差。汉武帝选择的是主动进攻,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从而消灭匈奴入侵的能力,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才有可能达成这一目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出其不意,集结几十万大军与14万匹马横越大漠直扑匈奴单于主力。汉军兵分两路,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其余几十万步兵、后勤部队跟随其后。汉武帝将所有精锐全部调拨给了霍去病,而且想让他获得歼灭单于主力的大功。原来汉武帝想让霍去病从定襄出兵攻击单于,后又听说单于在东面,于是又将他调往代郡出兵,卫青变为从定襄出兵。

  这件事充分证明汉武帝是一个爱之欲狂的人,他宠爱霍去病已经到了丝毫不加掩饰的地步,不仅将年仅21岁的霍去病提拔到与他的舅舅大将军卫青一样的级别,而且将所有的精锐调拨给他,甚至不惜改变战前部署,就是想让他获得歼灭单于主力的这一最大功劳,而丝毫也不顾忌卫青的感觉。但非常幸运的是,霍去病从17岁第一次从军征伐匈奴起,每一次都用战绩证明了他一点也没有辜负汉武帝对他异常出格的偏爱,这也是汉武帝宠爱他的根本原因所在,否则以汉武帝的脾气,一定会翻脸不认人。

  此时郎中令李广请求从军,汉武帝认为他老了,不允许,过了很久,才勉强答应,于是任命他为前将军,与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平阳侯曹瓤所部均隶属于大将军卫青。赵信为单于谋划:“汉兵度过大沙漠,人马疲乏,我们就坐等收容俘虏了。”匈奴将辎重囤放在北边后方,集结精兵在漠北以逸待劳等待汉军。人算不如天算,卫青率军出塞千余里,穿越大漠,正好遇见单于的主力,汉武帝刻意的安排落空。卫青见匈奴列阵以待,于是命令用武刚车(一种战车)环绕为营,派出五千骑兵攻击与匈奴的一万骑兵作战。此时太阳落山,刮起了大风,沙砾击面,两军都互相看不见对方,汉军从左、右两翼包围单于。单于见汉军人马众多、兵强马壮,于是傍晚他乘着骡车与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跑。

  汉匈两军在昏暗中继续混战,双方 ... 伤相当。当汉军知道单于已经逃跑,随即派遣轻骑在夜里追击,卫青率大军跟随其后。天亮后,已经追击了200余里,仍然不见单于踪影。汉军一路追 ... 抵达了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麓),获得匈奴在此囤积的粮食,大军逗留一天撤军,并将剩余的粮食全部焚毁。卫青所部一共俘获、斩首达19万人。卫青回到大漠以南后,才遇到了迷路的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为了向皇帝汇报情况,卫青命令长史(掌管有关官署日常事务的官员)按法律所列的罪状逐条审问李广,李广以自己“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 ... ,赵食其则下狱论死赎为庶人。

  并非汉武帝、卫青有意想迫害李广,相反,汉武帝对李广还是非常信任、赏识和宽大的,他刚即位就提拔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保卫皇宫,不可谓不信任;李广曾因兵败判处死罪,赎为庶人,曾饮酒后夜行到霸陵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霸陵尉喝醉了,呵斥李广。李广在马上说:“我是前李将军。”霸陵尉回道:“现任将军都不能夜行,不要说前将军了!”命令李广睡在亭下,等天明再走。不久匈奴入侵,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要求霸陵尉一起去参军,而到军前就斩 ... 了他,然后再上书谢罪。汉武帝宽恕了李广,给他回复:“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应该用自己的名声震慑四夷,用自己的威风来恐吓邻国。我希望将军为国除去祸害,并放弃残暴屠 ... 的行为。我难道希望看到你现在这样免冠光脚,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向我请罪吗?”《汉书》卷65《李广苏建传》。

  残 ... 霸陵尉的行为说明李广为人心胸狭隘,报复心极强,将私人恩怨置于国家大事之上;在匈奴入侵,自己承担抵抗重任之际,竟然还残暴、极端自私地利用抵抗侵略的机会滥 ... 无辜。汉武帝对此的回答可以说是有情、有理、有节,并显示了自己宽容大度,他指出李广身为一位肩负重任的将军,使命是抵御外侮,而不是借机因个人恩怨而残 ... 无辜。即使如此,汉武帝以后仍然任命李广位列公卿的郎中令,地位仅在三公之下,全面负责皇宫及他本人的安全保卫,这充分表明他对李广是绝对信任并且非常器重的;不仅如此,李广的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均担任过汉武帝的侍卫,李椒被提拔为代郡太守,李敢更是担任郎中令。李广的长子李当户性格也类似于他的父亲,非常刚直、忠勇。备受汉武帝宠爱的佞幸韩嫣与汉武帝调笑,侍立在旁的李当户一厢情愿地认为韩嫣过分放肆,竟然当场将他打得抱头鼠窜,结果李当户非但没有遭处罚,反而因此深得汉武帝赏识,可惜因他早死而未来得及被重用。后来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也担任了汉武帝的侍卫,可以说李广一家祖孙三代都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信任。

  汉武帝为人慷慨大方,甚至大方得有点过分,赏赐有功将士从不吝惜,卫青收复河南地,他一次就封卫青部下十人为侯,如果李广有功,他又怎么会不封呢?李广曾宣称名声远不及自己的堂弟李蔡也能以军功封侯,另外诸部校尉以下,他们的地位不高,才能均不及中人,当然更不及自己,却也有数十人能以军功封侯。这些事实虽然让李广很不服气,但这恰好证明汉武帝的封侯只凭军功,而不以名声、地位。在卫青出兵前,因为李广的年龄太大,并且他在与匈奴作战中的运气太差,战绩不佳,汉武帝担心因为他的不胜任会影响此次决战,于是暗中命令卫青不让李广当前锋对付匈奴单于的主力;另外,卫青也想让自己的老部下,新失去侯位的公孙敖面对匈奴主力立功,所以也想将李广调离,但主要还是服从汉武帝的命令,从而导致了李广迷路不能按期到达的悲剧。

  司马迁对李广抱着深切的同情心,《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因此李广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似乎都认为李广没有受到汉武帝重用,普遍认为“李广功高,封侯无份”,甚至最后因被卫青排挤、迫害而死,但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前面讲过,汉高帝规定“非有功不得侯”,这一规定在当时还是得到较为严格的遵守。李广与匈奴的几次主要作战,不仅没有立功,甚至还打了败仗,最后也因迷路 ... ,否则按照汉朝的法律,则又是死罪。因受李广的孙子李陵的牵连,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因此与命运坎坷的李广产生了共鸣,同病相怜;汉朝人也普遍喜欢刚烈、质朴、耿直、忠勇的品质,因此世代均为将门出身的李广及其一家的遭遇博得了很多同情,他的事迹比如被俘后奇迹般的逃脱,射箭入石,对部下关怀备至等故事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传奇,他也因此享有了很高的声誉。

  显然汉武帝对卫青所部此次的表现并不满意,对卫青本人没有加封,部下更无一人封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霍去病及其所部却大获封赏:加封五千八百户食邑给霍去病本人,部下共有五人封侯,其中就包括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他因作战勇敢,夺得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被封为关内侯,并担任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帝人身安全的重任。此时李广已 ... ,这又一次说明汉武帝对李广父子非常信任,他的心中并无任何芥蒂,否则绝无任何可能在李广死后,他还会任命李敢负责保卫他的人身安全。这些事实均证明了汉武帝不仅从没有贬抑、排挤过李广,更不用说迫害、陷害了。

  虽然霍去病没有遇到单于的主力,但是他的战功却远远超过了卫青。他从代国、右北平北上二千余里,轻装横绝大漠,取食于敌,俘虏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封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在山上祭天)、禅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之北,在山上祭地),一直到达了翰海(大沙漠,在今蒙古国境内;一说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斩首7万余级,这是自汉朝建立以来对匈奴取得的空前辉煌的胜利。

  这场胜利的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出塞时两路汉军共有马14万匹,入塞时只剩下了三万匹,霍去病所部也损失了十分之三的人员。汉武帝特地设立了大司马的官职,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均担任大司马,相当于以前的太尉,并规定骠骑将军的等级、待遇均与大将军相同。从此之后大将军卫青越来越谦退,骠骑将军霍去病越来越显贵,卫青的门客大多去投靠了霍去病寻求官爵,只有司马迁的好友任安不肯这样做。

  至此,从元光五年到元狩四年的11年间,汉朝几次发兵主动征讨匈奴,共俘虏、斩首约二十四万人,其中霍去病的战绩就占了近一半;元狩四年的两路北伐,俘虏、斩首匈奴九万余人,匈奴遭受了重大损失,从此匈奴向北方远遁,而不敢在沙漠以南设立单于的王庭(匈奴的统治中心)。此后,汉军越过黄河从朔方郡向西至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构筑防线,开凿灌溉水渠屯田,戍守士兵达五六万人,并向北蚕食了一些匈奴土地。然而因为马匹数量少,同时汉军又在向南征伐闽越、南越,向东征伐 ... ,向西征伐羌、西南夷,因此很久不再大规模征伐匈奴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暂时进入了一个相对和缓的时期。

  似乎就是为了征伐匈奴而生,在封狼居胥到达人生顶点后仅两年,年仅23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其短暂的一生犹如一颗灿烂夺目的流星。汉武帝深感哀痛,将他安葬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境内)旁边,霍去病的墓形状为祁连山,以彰显他的军功;动员了霍去病招降的原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所部,让他们穿戴铁甲,从长安一直排列至茂陵为他送葬。

  霍去病是汉武帝一生中最钟爱的臣子,他为人沉默慎言、任性使气、敢作敢为。汉武帝曾想亲自教他孙子、吴起兵法,但他却认为作战要灵活变化,没必要学这些古代的兵法;汉武帝曾经为他置办住宅,命令他去看看如何,他回答的是一句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的话:“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汉武帝却因此越发宠爱他。

  然而由于霍去病少年得志,他年仅17岁就贵为侍中,因此不体察下情。他率军出征,汉武帝派专人给他送去数十车的酒肉,等到班师还没有吃完,但同时士兵们却饿着肚子。在塞外时,士兵因缺粮而士气不振,可他命令士兵为他修建球场踢球,类似的事他还做过不少。郎中令李敢因怨恨大将军卫青逼死父亲李广,曾为此打伤了卫青,卫青隐匿不报。不多久,李敢随从汉武帝去甘泉宫打猎,听闻此事的霍去病就射 ... 了贵为郎中令的李敢,汉武帝竟然宣称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而包庇了霍去病的胆大妄为。

  在日常生活中,霍去病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贵公子,年轻气盛,为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恃才傲物,甚至品行不端,但他却是一个不世出的 ... 天才。这样的人只有在一个壮怀激烈的大时代中才有其用武之地,也只有一个像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帝王才能赏识他、包容他。从本性上讲,霍去病与汉武帝是同一类人,为人处事非常相似。

  或许比霍去病大16岁的汉武帝正是从他身上发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因此才对他毫无顾忌地极度宠爱,破格重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汉武帝,只有他才能发现并敢于放手任用一个年轻的 ... 天才,所以,中国历史上也只有一个霍去病,率领几万精骑横绝大漠,封狼居胥。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虽贵为大将军,位极人臣,为人却仁善退让,以温和、柔软的身段讨汉武帝的喜欢,但天下却没人称赞他。

  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汉朝人的性格普遍质朴、刚烈,看不得卫青老于世故,对汉武帝曲意承欢的样子,也瞧不起他出身奴隶,因裙带关系而发迹。卫青的行事风格或许是天生,但更多可能是后天的惨痛经历所致,他是奴隶出身,决定了他必须时时小心谨慎、察言观色。

  汉武帝是一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生死予夺、 ... 伐决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更何况汉武帝的爱恨转换很快,最后两次出征后,卫青都没有被加封,年轻的霍去病后来居上,这些都是明显的信号,表明汉武帝对卫青的宠爱已经急剧衰减。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去病的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在以后多年汉匈之间并无大规模的战事,他失去了用武之地,一旦汉武帝对他的宠爱衰减,以他的桀骜不驯,下场会很危险。

  元光、元狩年间,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波澜壮阔,场景极为宏大,战场从东到西直线距离超过了二千公里,南北直线距离则超过了一千公里。匈奴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强,很难捕捉,战斗力强劲,而汉朝的旧时名将如韩安国、李广、程不识等人均无法适应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机动作战,汉武帝发现了在自己身边这两位出身卑贱的年轻人具有 ... 才能,便让他们有机会在实际的战争中锻炼,证明了自身的能力,然后再破格提拔,让他们超越了所有将领,授予他们北伐匈奴的最高指挥权;卫青、霍去病也用其超人的指挥能力、惊人的战功证明了自己是最优秀的 ... 家。

 

  汉武帝识人、用人的能力之强,魄力之大,都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恐怕就是知人善任,就凭这一点,汉武帝就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