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新教简介

Jun20

基督新教简介

时间:2018/06/20 15:49 | 分类:基督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广泛的基督教包含了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许多其中衍生的教派,狭义的基督教称为新教,就是对应旧教(天主教),新教同时有许多的其他的名称,每个名称都代表着对天主教的区别和改革,因此新教也称为抗罗宗或更正教等等,而这个分裂的过程被称为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的起源与兴起和中世纪晚期对权威的看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humani ... )的兴起和天主教神学的问题都有关係,它是在历史时期的脉络下发展的,虽然多数人将新教的起源定位于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元1483年——公元1546年)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所代表的是在德国地区和之后北欧地区的信义宗,但在路德以先,改教的氛围早就已经出现,在天主教的内部、社会文化对权威的观点,以及人文主义用回归早期原典的方式研究各个学科(包含了科学、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是宗教)等都显示出来;中世纪的神学是经院哲学(scholastici ... ),它是一种整理神学的独特方式,运用亚里斯多德的理性思辨来证明天主教神学的内在合理性,并且系统化其神学,天主教中世纪以来的神学体系发展在面对反权威和人文主义的冲击下也是有了新的研究典范,即回归圣经原典和早期教父的着作。因此,新教改革的土壤已经酝酿成熟,直等到路德在德意志的改革,改革如同野火燎原,有加尔文(John Calvin,公元1509年——公元1564年)在日内瓦的改革,主要代表的是荷兰的改革宗和苏格兰长老会,统称为改革宗长老会,还有慈运理(Ulrich Zwingli,公元1484年——公元1531年)在瑞士的改革以及英格兰从国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公元1491年——公元1547年)、他儿子爱德华六世(Edward VI,公元1537年——公元1553年)到着名的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公元1533年——公元1603年)的改革,宗教改革在英国代表的是圣公会,以上这些改革后来扩及到整个欧洲地区和美洲,像是浸信会就是改革宗到美洲之后所发展出来的。

  新教有别于天主教,可以从新教在某些教义和神学的前提上看得出来,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的运动,他的神学思想起点源于个人的经历,到底面对公义的神时,人要如何才能够被接纳呢?「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关键教义,意思是因着信心的缘故,神把人当作义人(称义),不是人本身有什麽值得讨神喜悦的,而是公义的神在审判的时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对象,即耶稣基督,虽然世人都无法过一个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称为义,但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过了完美的一生得着了「义」的地位,信徒只要藉着信靠耶稣基督,这个耶稣基督的义就被转拨到我们身上,因此,神是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称那些相信之人为义人。

  新教的另一个重要的口号是「唯独圣经」,由于中世纪末期,天主教在解释教义时有两种来源,一是圣经,二是没有成文的传统,其中后者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圣经,在圣经之外的,来源可以追溯自初代教会,并且是教会内代代相传的,当时认为圣经有些东西没有说明,因此需要这没有成文的传统来补足,而唯独圣经就是对传统权威的挑战,认为圣经的权威是高过一切的传统,在改教初期,特别是马丁路德在德意志的改革以及约翰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改革都是属于温和的改革,意思是虽然强调唯独圣经,但也不抗拒传统,只要传统没有与圣经相违背,因此新教是接受初代教会大公会议的决议。天主教则在公元1545年的召开天特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公元1545年——公元1563年)中正式表明其立场不同于新教,在天特会议中的《称义通谕》(the Tridentine Decree on Justification)正式谴责了以路德为主的新教观点,并在会议中藉着双重来源说来赞同权威的来源同时来自圣经以及没有成文的传统。新教因着强调「唯独圣经」的缘故,不同于天主教对教会传统权威的重视,导致有所谓许多的教派的产生。「唯独圣经」虽然将圣经的地位抬高,但是同时会面对到谁诠释的圣经才是正确的问题,天主教可以诉诸教会传统,然而新教没有更高的来源可判断,因此儘管新教强调唯独圣经,但在诠释圣经上反而产生各式各样的观点。

  除了唯独圣经外,基督新教还有唯独信心以及唯独恩典的立场,唯独信心强调只有信心是讨神喜悦的 ... ,信心是依靠神的工作;唯独恩典强调人没有任何条件能配得神的喜悦,人从神那裡所得到的任何祝福都是不配的,神之所以接纳人单单只是恩典而已,人没有任何的功劳或美德可以赚取神的接纳。这三唯独是马丁路德在公元1521年所确定的宗教改的的信仰大纲。

  新教的圣礼,或称为教会中的礼仪,只有两个,就是洗礼(bapti ... )和圣餐礼(the eucharist),洗礼是一个人当他愿意皈依新教信仰时所受的礼,圣餐礼是新教徒为了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工作。圣餐礼因着新教自身对圣餐中的饼和杯所代表的意义的有不同的解释,导致了路德和慈运理的改教无法成为同一个教派;此外新教自身而对洗礼的对象和方式也有争论,导致了有的教派愿意给婴儿洗礼,像是路德代表的信义会,而有些则反对,像是重洗派(Anabaptist),而洗礼的方式也因着有的要求要洗礼要整个人浸到水裡面,像是浸信会(Baptist),有的则同时可以接受点水和浸水的方式。除了圣礼以外,新教在组织制度上也不同于天主教的主教制,天主教教会的制度有着阶层的关係,从最上层依次往下的分别是教宗、红衣主教、主教与神父,新教的组织制度很多元,英格兰为主的新教仍然是主教制,但是其他新教则有长老制(代议制)和会众制,意思就是教会的决策权要嘛在被选出来的长老群身上,不然就是在所有会友身上,教会的牧师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权力。

  新教在经过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变化仍然是剧烈的,随着新教与天主教的关係明朗化,新教本身也系统化其神学观点,然而新教接下来的变化反而是在内部,除了因着神学的解释和着重点不同导致教派越来越多以外,也因着旧有制度和神学的僵化也产生许多新的改革运动。神学的争辩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尔文主义代表的改革宗和亚米念主义(Arminiani ... )代表对神的 ... 和人的自由意志(freedom of will)之间的争论,到底一个人会愿意皈依信仰的主动权在于神抑或人。后来也有因着新教僵化的状况而发展出来的敬虔主义(Pieti ... ),带出了亲岑道夫(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公元1700年——公元1760年)的摩拉维亚派(Moravians)、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公元1703年——1791)的卫理公会(Methodi ... )以及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ing),敬虔主义可以说是对新教在实践方面的一种反省,当新教过度在鑽研神学上时,反而忽略了个人的信仰追求和教会的宣教热情。新教到了19世纪的发展更是多元,新教的神学思想加入了更多近现代的哲学元素,许多在研究历史、语言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等的研究成果也被纳入了新教的研究,到了20世纪之后新教面对了更多元的理论学说与实际处境,许多心理学的理论、社会学的理论,举凡各种与人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都可以跨及信仰的领域,新教在现代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包含了更多的政治和人权的议题,因应着时代的变迁,新教本身除了要维护自身的传统外,回应时代的需要更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