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Jun1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初建时期,外交上的一次幼稚之举,拿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意气用事,帮穷兵黩武的北 ... 与国际社会公开全面对抗(那时比我们强大许多的苏联袖手旁观,斯大林躲身幕后)。更为追悔莫及的是,因这一莽撞的举动,丧失了我们自己版图统一的良机,导致六十多年来宝岛台湾省的孤悬海外,成了旁人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 ... 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 ... 的三国时代。如上图。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周边国家尊之为宗主国。然而,高句丽对隋王朝采取的是阳奉阴违策略,表面顺从,暗中较劲。更为严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丽竟然对我东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战地进攻辽西地区。这是隋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正当隋文帝准备举兵征讨时,高句丽王玩了个两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把自己 ... 得臭狗屎不如。文帝杨坚心一软,放了一马,没再追究。事实上,表面装怂的高句丽王,并没有停止反隋入侵的脚步,暗地里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拉拢西北部的突厥人,对我隋朝疆土馋涎欲滴。
  隋炀帝杨广接班以后,朝廷各部汇集了各路情报,确认高句丽王的狼子野心不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安分的小邻居。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但自身损失也不小。第二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却因负责粮草的将领杨玄感反叛作乱,导致此次征讨胎死腹中。第三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比较顺利,给予高句丽以沉重打击,令其元气大伤。高句丽王一时惊慌失措,连忙派遣使臣来请降谢罪,并交还了叛逃的隋将斛斯政。中原王者就是心软,总是迁就宽容这个顽皮的小兄弟,隋炀帝点头答应,率部班师回朝。
  其实,北方高句丽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这一点隋王朝君臣人人心知肚明。隋炀帝本打算再给高句丽点颜色看看,彻底让这个邻居老实安静下来。不巧的是,中原内乱加剧,国内矛盾爆发,他根本腾不出手来,教训高句丽的计划遂告流产。
  但不管怎样,隋对高句丽的几次讨伐,还是起到了作用。大大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扼制了其猖狂滋事的势头,阻止了其觊觎中原王朝疆土的邪念。遗憾的是,很快——公元618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自己,政权先行崩塌了。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然而在 ... 眼里,高句丽仍是一个心腹之患,随时危及大唐的国家安全。他决定要接替隋炀帝,狠狠地收拾一下危害东北的高句丽,“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 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派遣使者到长安,状告位居半岛西南的邻居百济,非法攻占了它们四十余座城池,同时提醒唐太宗,称百济密谋与高句丽联手,企图断绝唐朝的海上通道。唐太宗 ... 先礼后兵,他派人前往高句丽,劝说其停止侵略新罗的战事,结果,竟然遭到高句丽当权者的一口回绝。太宗震怒了,当下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公元644年冬,唐太宗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翌年二月, ... 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今属大连金州区);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属辽阳市),歼敌伤敌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属辽宁海城东)。高句丽北部军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打得一败涂地,残存者悉数归降。消息传到其国内,高句丽全国陷入恐慌之中。
  太宗意欲一举拿下高句丽,再度集结,开始围攻安市城(今属辽宁鞍山),未果。加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此后,唐太宗听取群臣的建议,对高句丽采取偏师骚扰策略。公元64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64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属辽宁丹东)大败高丽军;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攻击高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属辽宁辽阳),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唐。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江畔,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曾对左右大臣讲:“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正是隋唐两朝相继征伐高句丽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制服高句丽的战争,就不会有后来的万邦归顺、大唐盛世。
  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团结才是复兴的力量所在,守卫本民族利益,才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外交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