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核心(下)

Jun15

儒家文化的核心(下)

时间:2018/06/15 19:53 | 分类:传统文化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那么在「仁」下面的话就是「义」,什么叫做「义」呢?「义」这个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一件事情应该去做,那么一件事情到底应不应该做?凭什么来判断?那么当然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是有分别的,这叫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从道德来判断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做;小人是从利益出发,来判断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做,这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别。

  儒家的「义」指的是如果一个事情在道德上应该做的话,就应该全力去做,简单的说就是为做而做,一件事情不考虑它是否能够做成,首先在道义上它是应该做的,那么就竭尽全力去做。那么如果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了,仍然没有把一件事情做成,孔子就把这样的情况归为「天命」,也就是天的意旨。

  孔子的一生就是对「仁」、「义」、「知天命」思想的实践,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政治大动荡的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他像苏格拉底一样逢人必谈,他希望君、臣、父、子都能过上有道德的生活,但是却没有什么人真正的采纳他的主张,尽管他碰了很多壁,吃了很多苦,但孔子从不后悔。因为他做这件事情就是出于「义」,是一种道德上的考虑,是为做而做。

  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是说君子要出仕做官的话,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至于说我的理想在这个社会是不能实现的,我早就已经知道了。所以孔子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尽管他知道他不会成功,但是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这里所讲的「天命」,这就是天的意旨,或者说是宇宙的规律,或者说是神的安排,那已经是超出孔子控制之外的事情了。

  很多人认为相信天命会让人消极,如果从孔子对「义」和「天命」的解释,我们就会看到,相信「天命」不但不会让人消极,反而会让人豁达,正因为在孔子的心目中没有做成和做不成这一说,只要自己尽力去做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所以这样的人他的心中就永远没有忧虑,因为他不会为结果而萦怀,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他从来不会为了结果而感到忧虑,同时孔子又说「仁者不忧」,孔子认为懂得了「义」和「天命」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因为他出于道义做事,而对于结果如何毫不萦怀,所以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孔子一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才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刚才我谈到孔子在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他说「吾五十而知天命」,而在这个时候,孔子开始了另外一种爱好,就是攻读《易经》。我们知道《易经》就是讲宇宙运行规律,包括人事变化的一本书,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易经》。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讲孔子翻阅《易经》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

  孔子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就是我从小的时候,家里边就很穷,他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也管过放牧牛羊的工作。孔子他的身分是「士」,大家知道这在春秋战国年间,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周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有大夫,大夫下面有士,这四个阶层是贵族阶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只有贵族是可以受教育的,也就是说孔子作为一个士人,他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比士更低一级的就是庶民,他们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而孔子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叫做「有教无类」,就是我不管你出生到底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交学费上来,那么孔子就教你,所以孔子他促成了学术的下移,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传统,过去的学术是由官府来垄断的,而孔子把学术或者说对学问的探讨,普及到了整个社会,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

  ——节录自《笑谈风云》第一季《东周列国》第八集《吴越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