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趾是当地人因指脚趾相交而命名吗?

Jun1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交趾」本是中国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区域。直到汉代,象郡南部专门辟出一带设「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大众普遍对「交趾」的理解,最为通俗的就是脚趾相交。

  据唐代杜佑《通典·边防四·南蛮下》中载:「极南之人,雕题交趾。……交趾,谓足大趾开阔,并立相交。」意思就是,极南的岭南蛮人,脚特别大,大脚趾长得十分开阔,双足并立时两个大脚趾会相交。不过,有分析指这是杜佑的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人并没有认为古代越南人的脚趾如此骨骼精奇。

  杜佑所引「雕题交趾」,典出《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这段本意是讲天子施政,并非要移风易俗,而是顺俗而化。南方的蛮人的风俗就是「雕题交趾」,有的不吃熟食。这里所说的「雕题」即是纹额,在额头上纹身。至于「交趾」,历代注疏家的理解大都一致:侧卧时大腿后弯,双 ... 于身后。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礼记》作注中写到:「交趾,足相向然。」到了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给郑玄的注作疏时,再进一步解释道:「趾,足也。言蛮卧时头向外而足在内而相交,故云交趾。」这只是中国古人,对南蛮人卧姿的描述:侧卧时,脸向外,双脚和小腿向后弯曲并勾在一起。

  古人侧卧,虽有屈膝,但极少交足。唐代著名医师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载:「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这里指,道家和中医认为屈膝侧卧的睡姿,有助积攒人体气力。五代末宋初的道教人士陈抟的《希夷安睡诀》中,甚至更详细描述这种侧卧:「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可见,这种道家侧卧已带有强烈体操成分。中国人普通侧卧,更像是卧佛那样身体微曲,双足上下并置。所以,古代越南祖先睡觉时,双脚弯向身后双脚相交的睡姿,为中原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杜佑在《通典》的误解,事实上因为他忽略「趾」字在字义上的转变。「趾」,原通「止」。儒家经典《尔雅·释言》中即有「趾(止),足也」。东汉文字及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得更清楚:「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也就是说,「止」的本意就是脚,而非脚趾。

  然而,杜佑的误解,最终在近代被法国传教士印证。当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传教士深入越南,发现东京(今河内)地区大脚趾内翻(Hallux varus) 畸形足病发病率很高,并用图像记录下来,这可谓真正的「交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