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清乾隆兵部尚书李世杰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及水西彝族李氏的渊源

Apr1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论析清乾隆兵部尚书李世杰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及水西彝族李氏的渊源

  论文关键词:李世杰;文化遗产;彝族李氏;渊源

  论文摘要:清干隆兵部尚书李世杰,从例捐小吏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政绩卓然,百姓拥戴,皇帝恩宠。本文就相关历史资料,对其事迹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考证澄清与水西彝族李氏的渊源关系。

  一、李世杰其人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省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双星村)。他天资聪慧,酷爱射骑,通晓武艺,却不喜经史,以至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因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被迫离乡避究。干隆九年(1744)父亲李植为他在江苏富安按例捐例员,官自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历任金匮县主薄、泰州知州、镇江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川盐驿道、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再四川总督、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载,修政令、正法典、饬官风、抑豪强、除墨吏、恤民瘼,治沅湖、夷黄患、茸蓉城……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爱戴。干隆称其“才思敏练,性本公廉”,“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为“精良综事之才”。这在科举盛行的清代极为少见。故清代学者陈康祺把他与以拔贡官总兵的广顺刘松,以吏员取封侯的松桃杨芳(封果勇侯)并称为“天挺奇才,皆不由科目进身”的“黔中三奇男”。所撰《郎潜纪闻》载:“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兵部尚书;广顺刘松齐清,以拔贡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封果勇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李世杰一生,从例捐小吏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政绩卓然,百姓拥戴,皇帝恩宠。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事之暇,发奋诗文,著有《南征草》、《家山纪事》等,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李世杰主要事迹

  (一)进京入千叟宴

  据文献载:“五十年,世杰年七十,入觐,与千叟宴,”‘五十年,公年届七旬,赴京与千叟宴,赐赉有加,”l4干隆五十年(1785)正月,时任四川总督的李世杰受干隆帝之邀进京入千叟宴。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干隆,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行一次千叟宴。干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廷庆典,干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决定在清廷举行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7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三千之众,他们当中有不少饱学鸿儒,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宴会上,不少人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干隆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斟酒。据说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有141岁的最长寿的老人。当时干隆皇帝和纪小岚还为他作了一副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堪称绝对。干隆年间千叟宴这场浩大的酒局,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恩隆礼洽,万古未有之举。”时值李世杰年届七旬,有幸参加了这次千叟宴。由于赴宴者中多为皇亲国戚、前朝老臣和民间名士,可想当时有资格参加者是何等特殊的人物。

  (二)赐紫禁城乘肩舆

  据文献载,李世杰“五十五年三月人觐,受兵部尚书,赐紫禁城乘肩舆”。6_‘‘三月,陛见,受兵部尚书。寻谕日: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马已觉艰难……至意尚书李世杰,孙再瀛病故,命世杰次子知州李华封来京,以员外郎补用,就近侍养。”干隆五十五年三月,李世杰遵旨进京觐见干隆帝,授予兵部尚书。按照先例,朝中重臣可以在紫禁城中骑马代步,但李世杰因两腿患有严重足疾,上马尤为困难,因此,干隆帝特恩准李世杰可以乘坐两人抬的小轿上朝,并授其次子、浙江候补知州华封为员外郎,留京侍亲,这在紫禁城是极其少见的。

  (三)重视教育

  青年时代的李世杰不注重学业,然而进入仕途后,尤其是干隆四十七年三月奏查湖南《沧浪乡志》称,此志书中有“玉盏常明”、“弘远弘开”等几处词句,有违悖之嫌而措词失当, ... 隆帝批评为“文理不通,以致办理拘泥失当”。之后,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于是他在任职地主办了:镇江“宝晋书院”、安徽宁池“中江书院”。回乡丁母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捐资在东门狮山麓修建“文峰书院”,这一义举首开了黔西教育的先河。而且,他深知地处偏远落后的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十分艰,因为贫穷和偏远埋没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于是,在他告老还乡之时,还不忘为家乡学子向干隆帝 ... ,干隆感其拳拳爱民之心和为国选拔人才之忠诚,立降谕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省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朝廷紧急文书)资送。”这一特殊待遇一直执行到清朝末年(宣统三年),他的这一建言对当时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干隆帝赐御葬

  “五十九年卒,年七十九,赐御葬,谥恭勤。” “五十九年三月卒。赐御葬,谥恭勤。六十年,贵州巡抚冯光熊题请入祀乡贤祠,得旨谕允。” “在籍四年薨于里,距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九日,享年七十有九。贵州巡抚以闻,上为轸恻。予祭葬如仪,赐谥恭勤公,曾祖、祖、父三世皆以公贵,赠如其官。曾祖妣汪氏、祖妣毛氏、妣张氏,皆诰赠一品夫人,配高氏诰封一品夫人。”清干隆五十九年,春寒料峭,李世杰死于故里黔西,第承重孙再沂暨其次子华封具状赴于京师,干隆帝赐御葬,谥“恭勤”,赐御祭文,此碑立于李世杰墓院内。

  三、李世杰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

  综观李世杰一生,一向以清廉、俭约著称,无论是在任职中还是在丁父、母忧回乡期间,都曾为其任职地和家乡黔西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家族从曾祖父、祖父、父母、三弟李世任、长子李 ... ,到姻亲韩钦、韩荣父子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世杰墓、清末拔贡张芝骊为墓地扯泥坝的赋诗、干隆皇帝与李世杰深厚友谊的见证一一去思亭及《去思亭的来历》、李世杰作《去思亭楹联》、李世杰作《去思亭记》、黔西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文塔(七层塔)及《观文塔和李世杰的故事》、黔西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坊、李世杰故居、文山塔(俗称断塔)、李 ... 神道碑、李世杰父母合葬墓、毕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钦墓、黔西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赠兵部尚书王三善神道碑、内庄古战场遗址、李世杰干爹干娘墓(黔西县铁石乡李应宗夫妇墓)、《四川成都简称“蓉城”的来历》、《李世杰和和坤的故事》、《李世杰的传说·观音洞中遇慧女·惩凶·淮河岸边获御职·放粮出(四)川》、《丢“买路钱”的来历》、李世杰赋诗等。

  由于李世杰一世的英名,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少年生活之地改为了“礼贤”;其家乡黔西县在对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专门把新规划建成的一条街区命名为“恭勤路”,以示纪念。

  四、李世杰与及水西彝族李氏之渊源

  自李世杰曾祖父李蔚伯、祖父李攀麟于明天启二年(1622)二月,受朝廷调遣随右佥都御使王三善军征剿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和四川永宁宣慰使奢崇明的地方武装(安奢之乱或安奢起义)人水西后,就与水西彝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天启四年,王三善、李蔚伯均战死水西内庄(今黔西县锦星乡境),兵败,李攀麟突围后回水东(今贵阳市修文县一带)居住。清康熙三年(1664)三月,李攀麟又受朝廷调遣随平西王吴三桂军征剿贵州水西土司安坤的地方武装(吴王剿水西史实),功成后受赐水西地龙潭河坝子(今黔西县城关镇双星、石圆村一带)近百亩田地,从此,李氏一族解甲归田,定居水西腹地(今黔西县境)。

  根据黔西县铁石乡安乐场村彝族村民李之春之族谱记载,其先祖应宗(乃牒公)生于清康熙元年。明末清初之时,水西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从明天启二年至崇祯二年的“安奢之役”直至(清)顺治人关后,顺治帝虽在位十八年,然西南地区都未归统辖而处于混战,先有大西军、大顺军以及南明小朝廷,时而相互攻打,时而统一对抗清廷,清康熙三年又遭遇之劫难,十二至二十年有是吴逆反清之乱。应宗成年后,时值水西八十五世领主安圣祖(末位)为报“吴王剿水西”之仇而顺清灭吴,应宗祖公有幸参与了这次围剿,并卓有建树,威震一方。

  据李氏族谱叙:“追溯李世杰与我族的关系,还得从西南不断发生的战事说起。明天启年间,蔚伯随征到黔西,适我族本道任守备职,与蔚伯虽是族别不同,土(官)流(官)有异,但均属明代武职而交往甚深,由于我先祖本道和阿告父子与蔚伯和攀麟父子在军中交往甚密,而先祖本道和蔚伯均死于安奢之战役。适时,彝族已由父子连名开始兼用汉姓,阿告为适应时政需要而攀附蔚伯从汉姓为李,取单名芳。”据位于铁石乡铁盔山村淹塘三组小箐坡李娩祖(阿告公庶出之子)彝、汉文合璧墓碑序文:“余父(阿告公)余兄(指应宗)互相寻于兵戈赋役之中。”所谓“兵戈赋役”是指吴三桂反清叛乱,因吴三桂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的是笼络人心。“又因是世交的关系,李芳(阿告公)之子应宗(乃牒公)和世杰父亲李植仍交往甚密,先祖应宗约年长李植在二十五至三十岁左右,在‘吴王剿水西’战事中,应宗和攀麟及其两子私交很好。应宗在军中还和李植、李玉树结为‘同姓兄弟’。”待李攀麟受赐定居龙潭河后,李植于雍正六年(1727)选为拔贡,调任两淮富安场盐大使。此后,又因李植家道中落,青年时期的世杰,曾贩过米,做过菜农,应宗曾对世杰有过经济支助,才有后来世杰拜应宗为干爹一事。待世杰功成名就后,曾赠给应宗“冠国之光”匾额和名贵茶具一套,惜均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笔者前往位于黔西县铁石乡安乐场村和许家坝村的李世杰干爹干娘墓冢进行实地考证时,据说其干娘墓碑文落款处有李世杰之名,惜碑已毁。笔者也曾就上述内容对黔西县铁石乡安乐场村李之春家谱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把它同贵州同时期发生历史事件,黔西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精谨的比较、分析、推敲、揣摩后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符合史实。除此之外,我相信,作为如此庞大的家族,并在水西这片区域已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之久,分支有数千户之众,不可能把修家谱的事当作儿戏,也不可能对自己家族姓氏的来历不加以慎重考证,轻率地附庸于某姓,所以,我们认为李姓家族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当然,鉴于李世杰有如此高的声誉,加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寻找李世杰后人下落的原因,在笔者对此家族进行深入走访时,也不乏攀附翘谈之人,硬说此家族与李世杰有血缘关系,这就成了无稽之谈,其家谱里也对此说作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