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小圣人孙若群简介

Jun20

淄川小圣人孙若群简介

时间:2018/06/20 12:31 | 分类:历史人物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摘抄了钮琇的《觚剩续编·淄川小圣人传》,简要地介绍了孙若群的生平事迹,强调孙若群生前知名度很高,即便是他去世后,在淄川问起孙若群,人们或许不知,而一说“小圣人”,无人不晓。

有关孙若群,《淄川县志》、《般阳孙氏族谱》的记载都很简略,没有传记。《淄川县志·选举志·举人》记载:“孙若群,字公焕,同己卯科,见进士。”《淄川县志·选举志·进士》记载:“孙若群,顺治己亥会试亚元,康熙甲辰严我斯榜。殿试,授交城知县,升晋宁知州,卒于官。”据《般阳孙氏族谱》所载:孙若群,字公涣(疑误写),号顾野,系般阳孙氏二支第八世。顺治己亥科进士,云南晋宁州知州,前山西交城县知县。敕授文林郎,诰授奉直大夫。

综合以上资料,孙若群于顺治十六年(1659)中举人,康熙年三年(1664)成进士,先授山西交城知县,后升任云南晋宁知州,病逝于任所。

江藩的《国朝宋学渊源记》有孙若群较为详细的传记:“孙若群,淄川人。学赡品端,言动有则,乡里称为‘小圣人’。早岁成进士,谒选京师,任少司寇克溥,延之课子。坐不易床,食不兼豆,虽盛暑,亦衣冠危坐,如见大宾。司寇知其二子应童子试,时山左学使与司寇交善,将为之地,而不知二子名。屡欲问之,惮其严,终不敢发。若群寡言语,然有问难者,则指画谈议,滔滔不绝。评骘人文,务惬其隐,穷通寿夭,皆能以文决之。康熙癸丑,出为交城知县,遣其子归淄就昏。去后,见其近作制艺,叹曰:‘吾子其不反矣!’归家数日,竟无故自缢死。治交多异政。秩满,迁四川某州知州,卒于官。”

《国朝宋学渊源记》中所说的宋学,即指宋明时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同时也指清朝理学思想的发展及以注重义理的经学研究 ... 研究经学的学者之思想。此书记述清朝自孙奇逢以下专治宋学的学者39人。对他们的生平、学术思想、渊源关系作了较详细介绍。书中所列诸人,大多或处下位,或“伏田间”,多不见史书记载。卷上所录有:孙奇逢、刁包、李中孚、李因笃、孙若群、张沐、窦克勤、刘原渌、姜国霖、孙景烈等10人。

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摘抄钮琇的《觚剩续编·淄川小圣人传》:“淄川孙先生,名若群,学赡品端,言动有则,乡里咸称为小圣人。早岁成进士,谒选京师。任少司寇克溥,延之官邸,训其子彦方。处以广厦,坐不易床。供以丰肴,食不兼豆。虽隆冬盛

暑,衣冠襜如。司寇知孙有二子已就童试。适是时,山左学使者与司寇有旧,将为之地,而未详二子名,屡欲请之,惮其严正,终不敢发。先生端居缄默,遇有问难,辄指画谈议,衮衮滔滔,竟晷不倦。凡及门与辇下诸子,以制艺就正者,一一评骘,务惬其隐。而运之菀枯,年之修短,皆能于文预决之。康熙癸丑,出为交城令,携家以行。既而遣其子归淄就婚,课以书艺,忽警叹曰:‘嗟呼!吾子其不返乎?’泫然而别。归未匝月,忽无故自缢死。治交多异政。秩满,迁蜀忠州牧,卒于官。迄今过其故里,询孙姓名,或不尽识;询‘小圣人’,无不识也。”

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记载:“同时有孙先生若群者,淄川人也。少励品学,言动皆有则,乡里称‘小圣人’。早岁成进士,谒选京师。任侍郎克溥延之课子,坐易易床、食不兼豆;虽盛暑,亦衣冠危坐,如见大宾。侍郎知其二子应童子试,时山左学使与侍郎交善,将为之地,而不知二子名;屡欲问之,惮其严,终不敢发。喜评骘,穷通寿夭皆能以文决之。康熙癸丑,知交城县事;遣其子归淄就昏。去后见其近作时艺,叹曰:‘吾子其不反矣!’归后竟卒。治交多异政;秩满,迁四川知州。卒于官。”

陈康祺的《郎潜纪闻》记载:“淄川孙若群,学赡行端,言动有则,乡里称为小圣人。早岁成进士,谒选京师,任少司寇克溥延之课子,坐不易床,食不兼豆,虽盛暑亦衣冠危坐,如见大宾。司寇知其二子应童子试,时山左学使与司寇交善,将为之地,而不知二子名,屡欲问之,惮其严,终不敢发。康熙癸丑,出知交城县,治多异政,秩满,迁四川某州知州。”

以上有关孙若群的传记,有详有略,重点有所侧重,但内容大同小异。遗憾之处是对孙若群的著述及学术观点没有表述,致使后人无从得知孙若群的学术思想。

据山东大学邹宗良教授考证(《蒲松龄研究丛稿·蒲松龄与淄西沈氏》):《乡园忆旧录》说孙若群由山西交城知县升任四川忠州知州,与孙若群履历存在差误。查阅雍正《山西通志》卷八十一《职官九》,孙若群出任交城知县在康熙十二年(1673)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二十八《秩官志二之十一》,在云南府晋宁州知州下记载:“孙若群,聊城人,进士,(康熙)二十二年任。”《云南通志》虽然把孙若群的籍贯错记为山东聊城,但与《淄川县志》相印证,其自山西交城知县升任云南府晋宁知州则是事实。笔者揣度,邹宗良教授可能没有看到过《般阳孙氏族谱》,因为族谱明确记载,孙若群官至“云南晋宁州知州”。

康熙十七年(1678)前后,蒲松龄在淄川西部沈家河村沈天祥(字燕及)家担任私塾先生。当时沈天祥之女与孙若群的孙子缔结婚姻,蒲松龄替沈天祥写了《为沈燕及复孙公焕启》。书信末尾有“喜酬瑶函,拜发鸾书”之句,想必是孙家向沈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沈家应允婚事,答应发送女儿的生辰日期,请蒲松龄代笔,回信答复。据《般阳孙氏族谱》,孙若群有三子,分别是:长子,予什,生员;次子予佺,生员;三子予伸,武生。不知是他的哪个儿子与沈家结为儿女亲家。

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摘抄《觚剩续编·淄川小圣人传》后感慨:“今亦无知‘小圣人’者,非玉樵记之,不几湮乎?”说如果没有钮琇的《觚剩续编》记录孙若群的事迹,现在就没有人知道孙若群的事迹,那么孙若群就会淡出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没无闻了。

王培荀于道光元年(1821)中山东乡试第四名,道光十五年(1835),适逢朝廷六年一度的“挑场”,遂以“孝廉方正”获大挑一等,始任四川荣昌知县,之后开始编写《乡园忆旧录》。这也就是说,王培荀感叹淄川人人不知“小圣人”时,距孙若群去世,已经150多年了。一个半世纪,足够埋藏很多记忆,人们早已忘却了这位“小圣人”;现在,一个半世纪又过去了,人们连淄川出过“小圣人”这件事也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