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山东籍皇帝

Aug2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山东籍皇帝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山东培养出来的能臣、名士多如牛毛。

  诸子百家:孔子、孟子、孙子、墨子、管子皆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相包括:管仲、诸葛亮、房玄龄、王猛、刘勇……均出自山东。

  不过,人杰地灵的山东,虽然人才济济,却无人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号令天下的帝王。

  勉强可以称之为“帝”的只有一人——王莽。

  一、王莽其人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祖籍山东济南。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祖孙几代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大司马为位列三公之上的上公,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世五上公比东汉末年袁绍所谓的“四世三公”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早,所以没有封侯,王莽就在这一群纨绔子弟中间过着被人瞧不起的生活,叔伯和堂兄弟都地位显赫,因而奢侈腐化,堕落不堪,唯独他是平民,过着简朴的日子。(“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王莽的平日为人也皆依《礼经》行事,班固引用后来大司徒司直陈崇上表称赞王莽的第一段话:王莽平日"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独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孔之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

  王莽至孝至仁,侍奉母亲和寡嫂都很细心,养他死去哥哥留下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又广交朋友,孝敬叔伯,他的大伯王凤有病,他细心照料。史书说“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也正因为如此,王凤在临死的时候向太后推荐了王莽,从此王莽走向了政途。

  由于王莽的个人修养好,仁孝名声在望,社会上崇敬者多,以至于成都侯王商要把自己的封地划出来一部分分给王莽,社会名士,朝中高官也都举荐,其中包括那个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将陈汤。所以,皇帝“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地位高的王莽更加注意言行,拉拢人心,散家财,交义士,声望已经超过了他的叔伯。史书说:“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王莽的家庭生活很朴素,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了,公卿的夫人都来问候,王莽的老婆出门相迎,众人都以为是奴仆,可见穿着一般。(“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王根死后,王莽便继任大司马之位,辅政一年多,汉成帝死掉了,继位的是汉哀帝,汉哀帝不是汉成帝的儿子,他有他的祖母,有他自己的母亲,所以,新外戚要当政。王莽为避风险,告老还乡,回到封地。

  王莽的二儿子王获 ... 了一个奴隶,王莽令其 ... 偿命。这在汉朝绝无仅有,因为当时买卖奴隶很正常,而且,即使 ... 了奴隶也不当回事。有人说王莽此举是作秀,我觉得是靠不住的,这个作秀的代价也太高了吧。这件事反映王莽是有人权观念的,对奴隶以人来看待,从后来的改革也能看出王莽的解放奴隶的思想。

  由于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凋敝,王莽的个人修养和魅力让人耳目一新,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发生旱蝗灾害,农民四出流亡,王莽上书愿出钱百万,献田30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不少公卿大臣也不能不表示慕效。王莽的一些举措并不能认为是作秀,这是不负责任的。

  王莽本人是一个大儒,礼贤下士,谦恭卑让,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崇尚上古的仁政,因此,王莽的名望是空前的。王莽的行为举止学习周公,讲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日本东洋史前辈内藤湖南说:“当时在学问上,是以古代周公所行的政治为模范。王莽最为致力于学周公,以至于打下篡夺帝位的基础,都是模仿周公。”如果王莽的改革能够成功,他所建立的新朝得以延续,那么对他的评价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王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民选的皇帝,要他当皇帝的呼声很高,社会舆论基础很牢,百姓和官员都能够接受他做帝王,甚至期盼他做帝王。

  二、王莽的篡位经过

  第一件事:谋权

  王莽的叔伯王凤、王商、王根接连为大司马,家世显赫,又由于王莽个人名望好,所以很有机会继任大司马职位,不过皇帝更倾向于任命淳于长,这时候王莽耍了心眼。淳于长时王政君妹妹的儿子,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的儿子,王莽见大司马王根有病,便对王根说:“你有病,淳于长可高兴了,就等着你死他接任大司马呢。”这就谗言确实够厉害,王根找了老太太王政君,王政君也气得找汉成帝。(儿至如此!往,白之帝!)汉成帝偏袒淳于长,把他打发回封地了事,不过这样就只剩下王莽一个候选项了,王根一死,王莽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

  第二件事:避风险

  汉成帝死后,继位的是汉哀帝,汉哀帝的母亲和祖母一族兴旺了起来,封侯拜相,新外戚当权,王莽自然不爽,他数次刁难。汉哀帝的母亲丁氏出身不好,但是儿子称帝,理应尊贵,所以高昌侯董宏上书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但王莽不同意,认为有失周礼。又过了两天,未央宫置酒,内侍人员将哀帝的祖母傅太后的位置和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位置放在一起,王莽不同意,认为傅太后身份低下不配和太皇太后坐在一起。(“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这下惹恼了傅太后。王莽看情势不对,请求辞职回家。宰相建议将王莽贬为庶民,皇帝碍于太皇太后的面子,不敢轻动,把王莽赶回了封地。

  第三件事:大权独揽

  汉哀帝原本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年轻人,也很有抱负,但是由于国势衰弱,政局混乱,外戚干政,祖母掣肘,进行的改革又力不从心,最后竟然垂头丧气埋在声色犬马中了。只理会声色的男人没一个长命的,汉哀帝很快就死掉了。哀帝一死,太皇太后王政君就收回玉玺,重用王莽。将百官奏事和军权都给了王莽,又封王莽为大司马,官复原职。迎立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衎为帝,也就是汉平帝,汉平帝年小,只有八岁。不过王莽还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平帝,王莽成了国丈。刘衎的母亲卫姬,系中山孝王之姬。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卫姬进长安后被尊为太后,不准她入京同儿子住在一起。卫姬想念年幼的儿子,几次上书请求王莽准许她进京,王莽执意不肯。并借机 ... 尽平帝舅家,以防与他争权。汉平帝看到母亲和舅舅一家被戮,很愤恨,多次对王莽不敬,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毕竟汉平帝是小孩,没有城府。但是王莽不这样想,恐怕日后长大了对自己不利,于是给一杯毒酒毒死了汉平帝。当然是大家的猜测,都没有证据,也有人说汉平帝是病死的。

  第四件事:安汉公和赐九锡

  汉平帝元始元年的时候,群臣奏议,认为王莽有周公之贤、萧何之能,应该仿照霍光那样,让王莽摄政。(“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定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太后起初并没有答应,摄于群臣的意见,只得采纳,封王莽为安汉公。(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拒绝领封地,于是吏民因王莽辞受新野田的封赏而上书的前后竟达48.7万余人,全国呼吁要王莽领封地。这时候王莽实际上完全掌握了朝政,皇帝只是个摆设。不过这样还不够,元始四年(4年)又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又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之礼。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锡之礼历史上极少有人得此礼遇,除非有大功或者权力比皇帝还多,因为得到九锡之礼的大多都有篡逆的事迹,因此,九锡后来也被称为谋篡的人,所有隋唐以后就没什么人愿意接受此礼了,而受此之礼的第一人就是王莽,后世的曹操、司马昭、刘裕、李渊等也受过此等待遇。

  第五件事:居摄和称帝

  汉平帝死了之后,王莽选了年龄最小的亲王为帝,没有名字,因为太小了,所以叫子婴。这时候武功县神奇般的出土了文物,上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天下为之一振。都劝王莽用帝号,王莽推辞一番,群臣共请,后来王莽决定换个方式,言称要以周公为榜样,当摄政皇帝。因为“《礼·明堂记》曰‘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面而立。’谓‘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也。由是言之,周公始摄则居天了之位,非乃六年而践阼也。《书》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于阼阶,延登,赞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摄政,赞者所称。成王加元服,周公则致政。”所以,周公暂代皇帝职权,那么,王莽认为自己也可以学周公一样暂代皇权,“以奉顺皇天之心,辅翼汉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托之义,隆治平之化。”下令改元“居摄”,一切礼制等同皇帝。将婴改立为太子,号孺子。也就是说是不改汉室的王姓帝王。

  居摄三年,改元为初始,群臣都知道,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到处献祥瑞,王莽也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建新朝,年号“始建国”。正式登上帝位。

  王莽用最古老的禅让方式解决了朝代轮换,避免了大的社会动乱,应该说这个时期社会还是稳的,汉室衰弱好几代,改朝换代是必然的,社会群众也能接受,再说王莽的个人声望极高,又拉拢人心,民心所向,因此,王莽的篡位显得理所当然。再者说,从表面来看,王莽的篡权用的是和平方式,王莽封子婴为安定公,“封尔为定安公,永为

  新室宾”。而后又感觉自己的篡逆,留着眼泪说:“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群臣莫不感动。

  三、王莽的“ ... ”改革

  王莽在执政期间尝试进行改革,班固就曾评价说:“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但是王莽的改革借助帝王的支持才行游刃有余,所以,他称帝后更加加快了社会改革的步伐。他的改革源自儒家的经典《周礼》,他认为儒家所描绘的社会是最好的社会,因此,他的理想要通过他的双手把他变成现实。也有人说是“托古改革”,但是真正的上古谁也不知道啥样子,所以,王莽这个大学者只有根据自己掌握的儒家理论进行实践。

  王莽的改革分为如下主要内容:

  1、教育改革

  首先王莽扩充太学,增加博士、太学生名额,为学者“筑舍万区”,在郡、县、乡聚都设立学校,设置经师;又网罗通晓逸礼、古书、天文、历算、乐律、兵法、文字训佑、医学方术以及能教授五经的士人前后数千人,推行教育。当时的田舍郎刘秀就是通过在太学的深造,提升了道德学识能力和扩展了交友圈子,从而创建了东汉皇朝。

  2、土地国有和禁止人口买卖

  西汉末年,汉室衰微,土地兼并日益猖獗,高官权贵凭借其权势和雄厚的资本,肆意侵吞土地。如元帝时曾出任丞相的匡衡,竟隐瞒侵占封田多达四百倾。至成帝时,更多出现了像丞相张禹那样的“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的集官僚、地主、商人于一身的豪富显贵。由此可见,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要比武帝时期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棘手的社会问题,成帝时陈汤曾建议朝廷利用迁徙豪强的办法,来制止肆虐无忌的兼并之害,但终因群臣的 ... 而作罢。一些大臣曾先后提出限田的主张,试图对土地兼并加以限制。此建议虽然被哀帝采纳,但一纸诏书根本制止不住兼并的风潮,最终由于大官僚和外戚集团的强烈反对作罢。王莽认为贫富不均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只有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长治久安。根据儒家学说,上古时代,之所以人人富足,是因为土地均等。因此,王莽规定,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还是普通百姓,立刻要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贫民,土地不许买卖抵押。天下田称为王田,为国家之田,不是私人所有,平均地权。这种思想只有共产主义人士才能想象的出。

  关于王莽的这项改革,诏书内容如下《汉书王莽传》: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

  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

  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

  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

  略卖 ... 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

  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

  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

  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

  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

  遭以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

  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

  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

  事。”

  分开来讲,大致有这么几个思想:

  (一)田地国有,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

  (二)男丁人均土地一百亩,八户人家为一井,一井九百亩,其中中间的一百亩为皇粮。

  (三)占田过限的人,把天地收归国家,再分余田与宗族乡邻和其他穷人。

  (四)无田的人, ... 给田;所谓“如制度”,似是依“一夫一妇田百亩”的办法。有田不足此数的亦当由 ... 补足。

  (五)现有的奴婢,不得买卖,奴婢称为“私属”。

  王莽限制人口买卖虽然没有最终彻底根除奴隶,但至少做到了渐进的消减奴隶的目的,原有的奴隶,一律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当时就有三百六十万奴隶获得了解放。应该说是人性化的一面。

  王莽的政策是有利于穷人的,把土地拿来重新分配,没有地的,国家配给,这在此后的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再也没人敢这样提出来,直到新中国的建立。

  3、成立“物价局”,禁止商人盘剥

  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分别设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用来管理市场、平准物价。“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毋居它所。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仇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万物昂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与民。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也就是每季中月由 ... 评定物价,叫做市平,所评定的物价即为市平价。当市场物价高于市平价时, ... 以市平价强制购买物品,再以市平价卖给百姓;当市场物价低于市平价时,则由百姓与商人自由买卖。 ... 确定市平价时,并非任意评定,而是根据各地市场实际需求而定,且根据物价变动情况三月而评定一次。同时要以保证商人不折本钱为限。这样一来,由 ... 直接管理市场交易、监督物价,有利于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物价,剥削百姓。这制度虽然与武帝所行的平准法有点相似,但用意则极不相同,后者目的在 ... 赢利,前者则在维持一定的物价水准,便利消费者而防止商人的囤积居奇。让我联想起我国现 ... 的保价粮,给农民最低保障,防止商人盘剥。

  4、税制改革

  (一)个人所得税:对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牧畜,巫医卜祝,旅店经营以至妇女之养蚕,纺织和缝补。)取纯利十一分之一,叫做“贡”, ... 收入的一贡即为放款与人民的本钱。贡税与现代所得税的异点在前者没有累进的判别亦没有免征的界限。

  (二)处理无业游民:无业的人每丁每年须缴纳布帛一匹,不能缴纳的由县官征服劳役,并供给其衣食。

  (三)打击荒废土地:不耕的田和城郭中不种植的空地皆有税。

  5、建立行国家信贷制度

  这项措施绝对是超乎寻常的经济理念,是国家放款的创始。人民因祭祀或丧事所需,得向 ... 借款,不取利息;还款期限,祭祀十日,丧事三月。人民因经营生业,得向 ... 借款,每年纳息不过纯净赢利的十分之一。充分考虑贫民百姓的拮据,以免青黄不接时地主趁机欺压,蒙骗和赚取暴利。

  从皇帝到百官,都实行浮动工资制,相当于绩效工资。如果天下丰收,皇帝就享用全额生活费,如果出现天灾,或者治理不当,就按比例扣减生活费。百官的工资也根据百姓的生活水平浮动。百姓丰衣足食,工资就高;百姓饿肚子,官员也要跟着饿。

  6、盐铁酒等产业国家专营

  在汉武帝时国家已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其后酒的专卖废于昭帝时;盐铁的专卖,宣帝时废而旋复。王莽除恢复酒的专卖外,更推广国家独占的范围及于铜冶和名山大泽的资源的开采,这其中其实明确了国家对山泽湖泊资源的控制。

  诏书如下:

  “夫盐,食肴之将(将帅);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仰以给赡;钱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要挟)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谓由国家经营)之。”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东西不是私家小户所能制造的,但又是必需品,虽然再贵,都要买,那么就有可能被奸商所投机倒把,坑害百姓。所以要收回国有,通行有无,统一调配,备民用也。

  7、改革币制

  对币制进行了改革。先是加铸错刀币、契刀币、大钱三种货币,与原来的五铢钱同时流通。规定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钱一值五十,(“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钱,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民多盗铸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这实质上造成了货币的贬值,引发了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百姓、乃至很多小商贩也很快破产。同时,商人和百姓对王莽货币心有疑虑不加信任,都以五铢钱用之,而错刀币、契刀币、大钱基本上没有被流通。于是,王莽于始建国元年将五铢钱和错刀币、契刀币一起废除,改铸小钱和以前的“大钱五十”并用。并下令严禁携带铜、碳,以防民间私铸钱币。这时民间又谣传大钱还要被废除,币制还要改革。百姓对王莽的货币也就愈加不信任,且都认为五铢钱携带方便,惯于使用,而王莽的钱币大小不一,不易携带,又不易分辨,所以民间私下广为流通的仍然是五铢钱。于是王莽严下令,凡是携带五铢钱的,或是谣传大钱要废除的,比照“诽谤井田制罪”处罚。由于新币一直不能流通,次年王莽又改铸宝币六种,即金币、银币、龟币、贝币、钱币、布币,共分二十八个等级。但是,由于货币名种繁多,在流通中极为不便,百姓生活更加混乱。

  币制改革王莽最失败的,在于可操作性不强,在金属币时代,钱币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王莽忽略本身质量等因素,硬性的规定它的价值,自然盗铸就多,这一点,王莽没有考虑到,即使能考虑到,也控制不了。毕竟不是今天的纸币时代,多大面值的钱币本身纸张并没有这个价值。

  四、王莽的失败

  王莽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改革,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而这些人恰恰又是国家机器的核心层,往往是政令所出,下面不作为,行政处于瘫痪状态。又因为此,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钱币改革和土地改革,触及范围广,使反对派牢牢的抱在一起集体责难。就拿土地国有来说,“王田私属”的诏令公布后,遭到了占人口10%的贵族、官僚和地主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新法的实行;而且由于农民没有改革的主动权,占人口80%的广大农民也对此政策不满,原因是因为“井田圣法”在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得到实行,没有土地的农民不仅没能得到政策许诺的土地,反倒是政策将农民禁锢在“王田”(有的原有私田也被变为王田)里当牛做马,获利更少且毫无自由。在利益集团的迫持下,公元12年,井田制(王田制)寿终正寝,“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向大土地所有者投降妥协,依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王莽试图解决土地兼并的改制完全失败了。王莽的五均六莞改革又触及了商人的利益,商人不能盘剥,自然没有利润,没有利润自然就要闹意见,最后王莽就是死于商人之手,可见商人憎恨的程度。

  王莽的改革彻底的破坏了他的执政系统,因为所有的官员和大户几乎全部遭殃,原本支持他登基称帝的后来都受到利益的破坏,纷纷反对。在整体的行政机关集体反对的情况下,改革步履维艰。

  国力衰微、根基不深、政策太急、朝令夕改,是王莽改革的错误和失误,没有循序渐渐,一连串的进行快速的社会变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接受的。特别是货币的改革,太乱太杂,又不科学,操作起来难度大,引起经济混乱,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失败。

  又加上长期的战乱,自从王莽巨摄起,战乱未平,内忧外患,国家机器运转困难,而且王莽也主动出兵,连续发动对东北、西南各族和匈奴的非正义战争。曾派10余万人镇压西南的钩町族,其中有十分之六七死于饥饿病困之中;又从各地征发30万人进攻匈奴。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战争的骚扰,使各族人民遭到了极大的痛苦与灾难。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方农民相继起义,朝廷数战不利,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管之禁。

  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

  可怜唯一的山东籍皇帝王莽只在位呆了16年,就一命呜呼了。

  五、结语

  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用他的实践来实现他的理想,虽然失败了,但不能因此否定他,一般认为王莽是一个伪君子,伪儒生。而我恰恰认为那些持续两千年的所谓正统的历代儒生更是虚伪的,他们既然信奉儒家文化,却极少有用自己的实践去实现儒家所认为的社会形态,只知道钻牛角尖,把儒家文化发展成只会忠君思想的洗脑教条,抛弃了儒家根本的社会大同的美好向往。

  王莽是一个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念而奋斗的君王,是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书生和君王,历史上仅此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