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简介 为什么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Sep1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汤显祖简介 为什么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 年——1616 年),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海若士,一作若士。茧翁,斋名玉茗堂,江西临川人,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及文学家,被誉为与莎士比亚同期及影响力相等的伟大文学家,故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懋昭好老庄、喜谈神仙,父亲汤尚贤则严于管教,因此他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万历五年(1577 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

  1583 年)他33 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

  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 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

  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雷州徐闻典史。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

  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 ... 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

  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汤显祖先后创作了《牡丹亭》(1598 )、《南柯记》(1600 )、《邯郸记》(1601),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在内,

  合称为“ 临川四梦” 或“ 玉茗堂四梦 ” ,并在剧作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 至情”论。

  这四部戏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写一个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

  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牡丹亭》一问世,便令《西厢记》减色不少。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亭》”。《牡丹亭》剧中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死,其后,梦梅掘坟开棺,丽娘复活,

  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思想。 对汤显祖的思想大有启发的人物有他的老师,当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还有王(阳明)学的后期代表、著名的反封建斗士李贽。李贽的诸多论说带有市民阶层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对汤显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李贽并列为当时思想界“ 二大教主” 的禅宗佛学家达观和尚,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神交。达观在其有生之年,几乎总在关注并劝化着他。这三人在汤显祖思想与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矗立起三座丰碑。他曾深情地回顾道:“

  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

  (达观)之雄,听以李百泉(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可见,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

  都影响至深。仙风道骨的隐居传统、寻幽爱静的家庭祖训,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汤显祖的人生选择。祖父四十岁后隐居于乡村,并劝慰孙儿弃科举而习道术;祖母亦对佛家经文诵读不倦。就连汤显祖的启蒙老师徐良傅,虽然身为理学名臣徐纪之子、并曾任武进县令,因直言被罢官后也对蓬莱仙境景仰契念。罗汝芳也深通神仙吐纳之旨。凡此种种,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汤显祖的人生信念。他之所以没有偏执于仙佛一端,也与仙理佛旨的左右牵引所形成的相对平衡有关。徘徊出入在儒、释、道的堂庑之间,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 “ 至情” 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 汤显祖的“ 至情” 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 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 ,“ 人生而有情” ,“ 情”

  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 万物之情,各有其志” ,各有其秉性和追求。“ 思欢怒愁” 等表象、

  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从程度上看,有

  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至情” ,《牡丹亭》便是“ 至情” 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 《题词》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 至情” ,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 至情” 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戏剧表演可以“ 生

  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 ,(www.lishixinzhi.com)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冷漠与麻

  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 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 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鬁不作,天下和平” ,人们最终在“ 至情”的照耀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自《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汤显祖曾经尝

  试过以情施政,在县令任上创建其“ 至情” 理想国。情之所致,除夕、元宵所放之囚犯按时归狱,无一逃逸;

  情之所感,当他辞官南下时,遂昌黎民代表在扬州苦苦挽留。汤显祖为百姓开办了相圃书院,百姓也为业已离任的好县令在

  书院中建立了供奉的生词。然而绝情无义的朝廷及其大小爪牙们的倒行逆施,最终使汤显祖的政治“ 至情” 理想国的美梦归

  于破碎。于是,他就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

  面和多元境界。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最终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

  的精神文化活动。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虽然挟裹着夸饰、排比的修辞意味,但更多地是寄寓着其以“ 至情”为中

  心的社会理想,充满着丰富与热情的人文关怀精神。汤显祖再三强调人的情感需要,肯定人的审美欲求,这正是对程朱理学

  无视情感欲望的有力反拨,是对统治阶级所设置的重重精神枷锁的挣脱与释放。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

  “ 临川四梦” 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

  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 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且看近代学者怎样看汤显祖:

  1946 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相近,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1959 年, 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 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 。提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朱丽叶不相上下。1964 年,徐朔方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

  空间与难度更大。1986 年到1987 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莉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

  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

  除了《临川四梦》外,他还挥洒出优美的诗词,流传下来的2200多篇诗文辑成《红泉逸草》《玉茗堂集》等。他同沉景在文艺理论及创作上争鸣,大大推动了我国戏剧的发展。郑振铎先生称汤显祖与沈景同为这个时代中的传奇作家的双璧。

  汤显祖晚年生活凄凉悲苦,1616年,他终于走完了他充满艰辛的人生之路,但他的《临川四梦》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一代宗师地位:他的剧作给蒲松林、吴敬梓、李渔、曹雪芹以巨大的启迪。《临川四梦》被戏剧界争相传唱,盛演不衰,现代艺术

  大师梅兰芳在民国初年,曾把《牡丹亭》中《游园惊梦》唱红一时。

  二十世纪初叶,正当汤显祖的剧作在中国舞台中盛演之时,杜丽娘的“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歌声,冲破了中国礼教传播到了国外,响彻在世界剧坛,从那时起,汤显祖的剧作就不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国外

  争相上演,很快在国外造成一个“汤显祖热”,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写道:“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

  莎士比亚14年,后莎士比亚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剧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骄傲,而汤显祖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值得告慰的是几经战火焚灭的玉茗园遗址又在他的家乡江西

  抚州临川恢复,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也已建成,中西合璧的“玉茗堂剧院”接待了无数海内外的观众以及来自日本、香港

  及东南亚诸国研究汤翁的专家学者。我们相信,汤显祖这颗东方剧坛的巨星,在未来的岁月中必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