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警机之父忆反右:同学说苏军恶行 被斗得惨

May23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预警机之父忆反右:同学说苏军恶行 被斗得惨

  人生很难说是由哪一次关键的命运选择奠定的,王小谟认为:“人生关键在于坚持,坚持努力,不管干什么都会有出息。”他第一次面临命运的抉择是1956年报考大学,他告诉本刊记者:“当年考清华没有十足的把握,北方昆曲院相中了我,但家里反对。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挑上了我,我对无线 电波也有兴趣,所以听从父母的安排,读了无线电系。”

  “京剧”和“无线电”这两个看似分裂的爱好是解读王小谟人生的两个关键词。他出生于上海,父亲曾做过冯玉祥的参谋。当年闻听冯玉祥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王小谟的父亲就携家眷从上海赶去北京投奔。不料冯玉祥中途发生意外,没了依靠的王小谟一家只得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租房住下。“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每到5月就挂满了一串串白色的槐花。”那年王小谟12岁。

  京剧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每有闲暇,大杂院里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京胡一拉,就开戏了。王小谟总爱厮混其中,时间长了也渐渐能哼上几段。他还缠着胡琴师傅学会了拉京胡。高中时,王小谟就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他们凭一出《拾玉镯》得了北京市一场文艺比赛的一等奖。“我当时唱的是旦角。化妆、抹脸、包头之后,水袖一甩,莲步轻移,我就爱上了京剧,终生不渝。”

  没钱进戏院,王小谟就从收音机里听戏。当时他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台自己的收音机,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这笔费用。宣武门附近有个小市场,那里出售日本人留下的旧货。王小谟就用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个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一根铁丝当天线。一番鼓捣后组装起来的东西竟然能发声。“当梅兰芳的戏曲从耳机里流出,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的好感顿生。”王小谟回忆说。

  从此,装收音机成了王小谟的一门“手艺”。他笑言:“我高中时就能装三灯机、五灯超外差式收音机,有些邻居想省钱,就请我去装。收音机坏了,也请我去修。组装收音机的经历培养了我科研中‘自己动手’的习惯。后来还发现,收音机和雷达的原理都是无线电接收,只是雷达更复杂一些。比如五灯收音机的‘超外差’,现在雷达上的接收机还在用。”

  “那时候年纪小,没有说非做哪一行不行。进了艺术院校的小伙伴们很多人都成了有名的艺术家。”进入大学的王小谟没有放弃京剧爱好,还是模特队成员, 仍然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而他《无线电原理》这样的专业课成绩始终拔尖。“毕业设计时,我首次应用最佳相速 ... 设计雷达八木天线,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

  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改变了王小谟,他原本活泼的性格开始收敛。“我记得一位东北同学只私下说过其亲眼所见的一些苏联红军的恶行,就被划为‘右派’,被批斗得很惨。我们都很同情他。”王小谟回忆,“这个教训太大了。我养成了一个一辈子的习惯:不乱说话。这个习惯实际上对我起到了保护作用。我相对于同龄人被卷入的运动算少的,可以安心做科研。

  人生的第二次重要抉择是被动的: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因为名额被别人挤占,王小谟无法留在北京的父母身边,而被分配到了南京第14研究所。“南京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雷达研制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的雷达事业是从14所起步的。王小谟还记得老一辈“向北望,学雷达”的口号。“一开始科研人员不知道怎么做雷达,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雷达是什么样的,他们就跑到中苏边界去,用望远镜看对面苏联的雷达什么样,回来仿制。”

  王小谟告诉本刊记者,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二维坐标。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起,14所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但是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1961年,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14所报到的王小谟说:“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

  “跟谁一起做?”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薛国伟说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谟桌上。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消化吸收读完了那些资料,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对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来说,这就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他每天早晨起来就念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一年时间,既把文章读通,又把英语学起来了。

  1965年,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钻研雷达技术时,他被派到江苏溧阳的农村“搞四清”。半年后王小谟回到“14所”时,所里正在“闹革命”。“张光义院士是苏联留学生,国家派他去日本做过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他就被扣上‘苏联特务’、‘日本特务’的帽子,赶上街挂牌 ... 。”王小谟还算幸运,他被“打入”机房管计算机。机房有个空调的冷却池。他回忆,“我经常偷偷到冷却池里游泳,闲时还用计算机下下棋、唱唱歌。我还得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我切实掌握了计算机,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摘自《历史新知网生活周刊》2013年第7期,作者:贾子建 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