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简介

Aug21

四书简介

时间:2018/08/21 17:57 | 分类:文史百科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四书简介

  四书,常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合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也是儒家的要典。四书又称为四子书,其中,《大学》、《中庸》本属于《礼记》中抽取出来的。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实则自古以来原本只有五经之名,后来发展成十三经;到宋朝的程(程灏、程颐)、朱(熹)以后才有四书之名。这与学术思想史有着密切的关连。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自唐代韩愈(768-824)、李翱(774-836)维护道统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大加推崇宣扬,甚至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中庸》是「孔门传传授心法」。南宋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一起问世。朱熹并主张:「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后着《四书章句集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四书」,取代「五经」地位了;甚至乃驾五经而上之。故汉唐可说是《五经》的时代,宋后是《四书》的时代。[ [1] ]

  以下分述《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作者和要义。

  一、《大学》

  《大学》经宋代二程(程颢、程颐)特加表彰之,又经朱熹重予刊定,而有经一章,传十章。据朱子《大学章句序》谓古之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孔子独取先王之法,以教弟子,曾子、孟子传其学,而其传绝。至宋代二程再续其传。[ [2] ]

  《大学》内容有所谓「三纲」、「八目」:「三纲」是一、明明德,二、亲民,三、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者是大纲,后则是细目。「八目」中,从格物、致知,以至诚意、正心与修身,进而的齐家(卿士大夫之家),又进而治国、平天下。是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家庭伦理,推而至于国家、天下的学问。其中说明内圣外王,以至修己以安民,以至安天下之道。是明体达用之学问。换言之,是从内在修养,焕发为外在事业的过程。

  二、《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第31篇,作者系子思,名孔汲(公元前483-402)。为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曾受业于曾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圣」之称。今人谓系秦代或汉代人所作。至于本篇以单篇流传可考者,《汉书‧艺文志》载有《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则载有梁武帝撰《中庸讲疏》一卷。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 [3] ]

  二程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可说:「《大学》乃《中庸》的门户,《中庸》为《大学》的堂奥。」

  《中庸》在一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在首句就揭示了立教于天命之性的立场。其目的是要说明人必须依循于正途,在正途上发展本性。接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进一步来阐释「中」与「和」的意义。依朱熹的解释看来,喜、怒、哀、乐未发动前,是性的本体;发动之时,是情的作用。本体未发动前的静止状态,无所偏倚,叫做「中」;发动之时合于情之正,叫做「和」。性的本体来自于天,所以说「天命之性」。「中」为道之体,是天下的大本;「和」为道之用,是天下的达道。一言以蔽之,《中庸》最大的成就,就是它不只讲人道,还讲了天道。[ [4] ]

  三、《论语》

  《论语》孔子应答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孔子的言语。当时弟子们皆有所记,孔子卒后,门弟子乃将之汇合编纂而成书。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身教与言教,为后代行为道德的典范,影响二千余年。故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圣贤人物,传承自古尧舜禹汤周公等圣王,孟子推许为集大成者。兼俱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睿智的圣者,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有关孔子的言论、修养、处世、教学、政治、人格、生活态度、人物的评论等可说悉皆为智慧的结晶。

  有关《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据梁任公《国学研读法三种》所言:「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众生)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良书也」[ [5] ]。总之,它是儒学主要的经典,言语精粹而描述生动,是以语录形式表达,可说语录散文体之典范[ [6] ]。二千多年来,我国近邻,如日、韩,无不在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尤其是《论语》教化最受重视。日本皇储必须授读《论语》,新加坡尊崇儒术,最近亦倡读《论语》,良非无故。

  《论语》一书采分类汇编方式,依孔门四科,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类。在「德行」类中,可细分为论道德、论仁爱、论孝友和论修养四个主题;在「言语」类中,则细分成论法语和论人;在「政事」类中,是细分成「论政治」和「论礼乐」;在「文学」类中,细分为「论为学」、「论学」和「论诗」。这些内容来自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之语。从那些对话中,尤其,有关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儒家的行为规范,乃是恪遵孝悌、忠恕之道,依循礼仪的谦谦君子。可见孔子所提倡的「仁智合一」的至善境界和精神。《论语》,即是五经之精髓,这也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道统。[ [7] ]

  四、《孟子》

  《孟子》是孟子与门人万章、公孙丑之问答而成的一部书。孟子(公元前372-289),名轲,生当战国中期的邹国,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与孔子相距约二百年,曾先后周历齐宣王、梁(魏)惠王,以及宋、鲁等国,但不为时君所用,归而与门人讲学,有《孟子》七篇。以继承孔子自许。号称「亚圣」。《汉书‧艺文志》以《孟子》为「子书」,五代后蜀主孟昶刻十一经,将《孟子》列入其中。至宋理学盛行,《孟子》见重于程、朱,地位日益崇高,而被列入「四书」,元、明科举考试,更是重要必读必考之书。

  有关《孟子》之内容与价值,据梁任公〈要籍题解及其读法〉中所言,孟子与荀卿,为孔门之下的两大师。孟子在文化史上有特别贡献者二:一、高唱性善主义,在哲学上及教育学上,成为一种永久价值之学说。二、排斥功利主义,其用意虽在矫正当时之弊,然在政治学、社会学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

  其全书要点略如下:

  哲学谈:穷究心性之体相,证成性善之旨。

  政治谈:发挥民本主义,排斥国家的功利主义,提出经济上种种理想的建设。

  一般修养谈:多用发扬蹈厉语,提倡独立自尊的精神,排斥个人的功利主义。

  至于有关《孟子》读法,梁任公则以为「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能自守不至堕落。二、宜观其气象博大,光明峻伟,绝无闪藏,能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中语,对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亦渺之二病。」总之,孟子学说:讲仁义、主性善说、倡王道、重良知、学贵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