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简介

Aug21

五经简介

时间:2018/08/21 17:57 | 分类:文史百科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五经简介

  中国的「五经」通常与「四书」合称「四书五经」,但事实上四书与五经定名的时间差距很大。四书分别为《论语》、《孟子》、《中庸》与《大学》,五经则为《诗经》、《尚书》(又称《书经》)、《仪礼》、《易经》与《春秋》。四书是南宋时的大儒朱熹从《礼记》中的《中庸》与《大学》两篇,单独取出而成书,配合《论语》与《孟子》,集结并注解,合成《四书集注》,才有「四书」的名称。

  五经是战国时期由「六经」演变而来,六经是五经加上《乐经》的总称,由于《乐经》很早就亡佚不存,内容与亡佚的年代也皆不可考,所以现在只存有这样的名称,内容有些什么已全然不知。到了汉代,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正式订定「五经」之名。随着时代的传承以及内容的考察,五经一般被视为中国最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五部经典。就思想的系统而言,四书是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多为义理、哲思、道德的记载;五经则包含文学、历史、典章制度、义理等范畴,虽然并非直接记载儒家思想,但在精神上,却是儒家思想的延伸。以下分别说明五经的内容。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也可说是第一部文学作品的集结。既是诗歌,原本应可入乐,但乐谱已失传,只能从文字内容了解其风格、文采与思想。总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共计有305首诗,加上6首有篇名而无内容的诗作。

  依照风格分类,则是〈风〉(为十五国风格的曲调)、〈雅〉(分〈大雅〉、〈小雅〉,指朝廷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为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皆各有特色,或者反映风土民情、或者纪录各种情事,然而在《论语》中,孔子提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段话为整本《诗经》的思想倾向定下标准,就是皆符合于正道、真挚的情意,而无 ... 、杂念,也因此被视为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之一。

  二、《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相较于《诗经》是诗歌著作而言,《尚书》则是最早集结而成的散文著作。相传是孔子所编,原本有100篇,分为〈典〉、〈谟〉、〈训〉、〈诰〉、〈誓〉与〈命〉六类文体。秦始皇焚书之后,仅存29篇,其中〈秦誓〉仅存篇名而无内容,实际留存的只有28篇。

  由于焚书的关系,到汉代时期,曾任秦朝博士官,且为汉朝经学家的伏生,凭借记忆与口耳相传的方式,(www.lishixinzhi.com)传授给欧阳生与张生等学生,之后纪录下来,成为所谓的「今文尚书」。

  到汉武帝末年时,鲁恭王毁坏了当时孔子遗留下来的住宅,从房屋的墙壁中找到一本《尚书》,内容以秦朝时期的蝌蚪文撰写而成。之后经由孔安国对照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发现,这个版本多了16篇,整理之后定名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今已亡佚,如今市面上可见的版本为《今文尚书》。内容主要是夏、商、周时期的文献汇编,包含君臣之间的对话纪录、文诰、誓语,以及史事的记载。

  三、《仪礼》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是了解中国先秦礼法、制度、仪节、生活规范、习俗等的重要著作。《仪礼》最早称为《礼》,至少在西汉仍以此名,何时改为《仪礼》则已不可知。「五经」中的《礼》应为《仪礼》而非《礼记》。原本《仪礼》共有56篇,但如今流传的《仪礼》仅剩17篇,依序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与〈有司第十七〉。

  由篇名已可略知其内容,主要在于记载朝堂之上,各种官阶、活动的礼仪、规范,以较为广为人知的〈丧服〉为例,为表丧失亲人的哀痛,依据亲疏远近之别,而定下各种应服丧的时间与规定,例如:「斩衰」,服期为三年,当最为亲近的人过世时应服的礼节,如国君、父亲过世,是丧礼之中最重的一种;「缌麻」,服期为三个月,是服丧期最短的一种,如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古时通常以男性为主)、族父母(伯叔父)等过世时所服。

  四、《易经》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占卜之书,起源大致只能以传说为主,通常说是远古伏羲氏创立八卦,中间几经编纂,到周文王时整理完成,所以又称为「周易」。内容是藉由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整理出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世间的状态与变化,以干、坤、震、兑、艮、离、坎、巽八个卦名收摄,分别对应天、地、雷、泽、山、火、水、风等自然现象,再以各种搭配的结果,去推衍出世事的变化与吉凶祸福。

  《易经》的结构由卦名、卦象、卦辞与爻辞,卦象是以符号表示卦名,一个卦名用三条实线与虚线排列而成,如下图所示:

  卦辞相传由周文王撰写而成,是用来解释卦象的文字;爻辞则是用来解释卦辞的文字,据说由周公撰成。到孔子的时代,为《易经》的内容再次阐释,编写了十篇注解,称为「十翼」。后来十翼被称为「易传」,通常被视为与《易经》密不可分,现今所说的《易经》,往往是两者的合称。

  《易经》原本是依据自然现象来对应世事的变化,在思想上较为直接的连结,似乎与道家、阴阳家,乃至于后起的道教之类较为近似,此书确实也常被用以解释、推算一些神秘而不可知的现象。然而,由于卦、爻辞与《易传》的加入,在解释卦象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道德劝说之类的文字,加上后人整理其中的思想意涵,于是也有人认为《易经》的核心思想仍是以儒家为主,类似于道家、阴阳家的说法,只是用于符合儒家劝导人们成圣贤的 ... 。

  五、《春秋》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东周前期鲁隐公元年(周平王49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周敬王39年,公元前481年) ,主要围绕鲁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的关系,分年记事。相传由孔子所做,但当时鲁国已有记录历史的传统,所以较为可信的推论,应该是鲁国史官编纂之后,再由孔子修订。

  《春秋》原文如今已不可考,要了解《春秋》原文与大意,除了可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考究之外,还可从一些先秦的著作获知其贡献与价值。如《孟子》脍炙人口的两段话:「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孔子就是因为担心世道不彰,善心善行不存,所以在《春秋》之中,批判诸侯昏乱无道、攻伐兼并之类的事情,借此提醒世人,提振奉行道德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