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May22

巴尔扎克葬词

时间:2014/05/22 13:47 | 分类:文史百科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巴尔扎克葬词

  【思考导学】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重点是把握“虚构”这个词。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巴氏自己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虚构”,也可以看做是对统治者神化的否定,统治者把自己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救世主,这不过是虚构的。巴尔扎克显示了思想的价值和威力,他使人们的崇拜对象从统治者而变为思想家,从而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2。雨果为什么说“《人间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答案: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做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做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带有前瞻性。

  3。“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个排比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答案:这个由三个对比构成的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4。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如同意,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依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例如:第5段第2句和第4句;第八段最后一句;第12段第2句等。

  【合作讨论】

  一般葬词应包含哪些内容,而这篇文章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答案: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本文除了包括这些内容外,还表达了作者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1。“虚构”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拟想象,是针对巴尔扎克去世这一客观现实而言

  2。画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对巴尔扎克进行评价的?

  答案:影响、成就、地位。

  3。文中的“一种规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

  4。文中的“精神统治者”怎样理解?

  解析:作家伟大优秀的作品,对人们的思想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使人们开始独立地怀疑、思考,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而不再有思想的盲目和愚昧。

  答案:在人们的思想上、灵魂上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 ... 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1。“他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这“一部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人间喜剧》

  2。“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为什么这样说?

  解析:理解“喜剧”描写反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题作“历史”。显然,“喜剧”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故题作“历史”。

  答案:因为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3。“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解析:分析这句话所在的自然段可知,雨果给予《人间喜剧》以极高的评价。他把书中丰富的法国社会生活画卷,用“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这样几个词语,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

  答案:这正是《人间喜剧》对当时法国社会真实、准确而又全面的反映。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 ...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1。“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此句中“目标”指的是________。“肉搏”的具体对象是__________。怎样“肉搏”?____________。这形象地表现了巴尔扎克____________的创作态度。

  答案:当时社会  虚像、希望、呼喊、假面具“他发掘内心……和各个人的深渊”  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

  2。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两人之上。

  B。巴尔扎克性格乐观,总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

  C。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与两位作家的近乎悲剧色彩和主张重返自然有显著不同。

  D。巴尔扎克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富有个性。

  解析: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

  答案:C

  3。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

  B。就巴尔扎克而言,“底座”指他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雕像”指他熠熠发光的声名。

  C。伟人们建造成功的纪念碑,总是先打好基础,将来再安放自己的雕像。

  D。此句赞扬巴尔扎克的非凡成就,预言他必将赢得一尊自己的雕像。

  解析:理解分析该句所在的自然段,可知该句是对前面文意的概括,应选B项。

  答案:B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1。这段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格?

  答案:排比。

  2。“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解析:联系上文,“这”指代的是“死后的未知之乡”。

  答案:死后的“未知之乡”。

  3。结合作者概括评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语句,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深刻理解。

  答案:略

  【课外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伏尔泰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 ... 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他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的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能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让我们一起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 ... 、迫害、诽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切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 ... 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十八世纪来帮助十九世纪吧。

  1。简要回答。

  (1)第一段中“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中的“二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2)倒数第二段说:“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这个“新的纪元”的特点是什么?(回答不超过15字)

  解析:第一问可在第一段中寻找答案,第二问可在第五至八段中寻找答案。

  答案:(1)被旧时代诅咒;受同时代的人和后世子孙的祝福。(2)理性、文明、自由、法制、光明。

  2。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回答不超过55字)

  解析:本答案可在第二段的阅读中做出。

  答案: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3。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方面的特点?

  解析:本题需要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结合关键语句进行整理。

  答案:①对黎民百姓,善于仁爱,教化、抚慰、播种文明; ②反对封建和宗教势力,遭受种种迫害而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战而胜之; ③讽刺、幽默、坚韧的战斗风格。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本文对伏尔泰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对伏尔泰的英灵给予了崇高的敬意。

  B。由于伏尔泰的贡献,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进入了“伏尔泰时代”。

  C。伏尔泰除了面对一切敌人外,还要面对没有觉醒、愚昧落后的群盲的“强力”。

  D。18世纪的思想要比19世纪进步,因此要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

  E。作为一个公民既要行使权利,又要履行义务,在这两方面都取得进步,也是伏尔泰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

  解析:C、D两项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答案:CD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泡桐花开在农历四月。

  ②每天傍晚归来,只要一转进那条长着泡桐树的小巷,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放轻,仿佛去赴一个一年一度的约定。

  ③我常常伫立树下凝望泡桐。它出奇地高大,仿佛与蓝天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它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风吹过簌簌作响。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仔细端详泡桐花会发现它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④泡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气味不像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那气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人的心弥漫起一种温柔怅惆,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状态。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平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⑤也许正是泡桐的形、色、味于不经意间交织成了它的风骨,我总觉得泡桐花是一种淡泊、隐逸同时又有些寂寥的花。由于树干高大,它不仅超然于群花之上而且还超出了人的视线,显出一份“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古。很少听人提起“泡桐花开了”,它自生自长、花开花落,不用人操心也难以引人关注,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⑥记忆中泡桐花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一次,是多年前的华山之行。

  ⑦当火车欢快地奔驰在关中平原上时,窗外一片片泡桐花轻盈掠过,柔美得仿佛一个个紫色的梦。华山脚下也遍植着泡桐,紫色的花朵无声无息地飘在农田、山野间,很有与世无争的远古韵味。

  ⑧我住的旅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庭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开花的泡桐,站在树底下仰望蓝天,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园牧歌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

  ⑨后来泡桐就见得少了。要么是孤独的一棵,最多也是齐齐的一排。而且它们继续在都市中隐身而去,远望仿佛一个身材优美的紫色背影。城市在扩大着、发展着,常可见泡桐与拆迁的老屋一起倒地的场面,而新城的建设中绝难再见泡桐的踪影了。

  ⑩泡桐的气质似乎不太适合以速度、效率为代表的现代繁华,它们渐渐走远了,同时永远地带走了一段超脱、悠闲、宁静的古老岁月,也带走了我那个紫色的梦幻。

  (庄红蕾/文)

  1。阅读①——⑤自然段,概述泡桐花的特点,并在原文中选取两个词语概括泡桐花的“风骨”。

  (1)泡桐花的特点是什么?

  (2)泡桐花的风骨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枝头上的花密密簇生,犹如花塔。单朵的花像铃铛,像喇叭。色:紫中带白。味:独特的芬芳,带点粗犷,恬淡,辽远。(2)淡  泊  高  古

  2。第②段写道:“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这里所说的“诗意”具体指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诗意”指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3。临近结尾,作者写了华山之行,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①对上文泡桐的描写是一个完善和补充。上文中写到“孤独一棵”,而华山脚下“遍植着泡桐”,是点与面、标本与实体的关系。②同都市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充满与世无争的具有远古韵味的古老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描写细腻,既写出了泡桐的形、色、味等外形特点,又写出了泡桐的内在气质和风骨。

  B。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描写了城乡两种不同的“泡桐花开图”,表现了作者对城市泡桐花的厌倦和对乡村泡桐的喜爱。

  C。作者写泡桐花香时,还写到了玫瑰、百合的香气,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泡桐花有独特的芬芳,能给人独特的感受,引人联想。

  D。结尾“紫色的梦幻”指作者对远离繁华和尘嚣、开满紫色泡桐花、超脱悠闲宁静的田园风光的憧憬和遐想。

  E。“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园牧歌中穿梭”一句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作者站在树下仰望蓝天的感觉,作者的灵魂在顷刻间得到升华。

  解析:B项“表现了作者对城市泡桐花的厌倦”错;E项是“作者的灵魂在顷刻间得到升华”错。

  答案:BE

  【研究性学习】

  一、作家介绍

  1。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 ... 、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 ... 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课文补遗——雨果颂词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在他去世后,雨果为他写了《巴尔扎克葬词》;雨果是不朽的,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他唱着赞歌。

  雨果称赞巴尔扎克一生短促而饱满,“作品比岁月还多”,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20岁时出版《颂诗集》,1830年写成划时代的剧本《欧那尼》,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1862年代表作《悲惨世界》问世,1866年《海上劳工》问世,1874年《九三年》问世,还有《笑面人》等小说及大量诗集、剧本和其他著作。他的任意一 ... 篇小说都足以使他成为世界级的文豪。

  雨果评价巴尔扎克“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 ... 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悲惨世界》的扉页,雨果深情地写道:“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命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儿童羸弱, ... 使妇女堕落——还得不到解决,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雨果同情冉阿让、芳汀们的遭遇,充满 ... 地为他们奔走呼告。

  雨果赞赏巴尔扎克“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雨果同样也无愧于“革命作家”的称号。他开始不理解巴黎公社,但后来当凡尔赛军队血腥屠 ... 公社社员的时候,雨果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替公社辩护,甚至把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寓所无偿提供给公社社员避难。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远在巴黎的雨果闻讯,怒火中烧,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斥责同胞的野蛮行径:“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 ... 了人,一个抢了东西,手拉手回了欧洲。在历史面前,两个强盗,一个是法兰西,一个是英吉利。”

  雨果预示巴尔扎克“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雨果何尝不是这样呢?1885年雨果逝世,巴黎100多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流亡的巴黎公社领导人要求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公社社员,一定要想方设法回到巴黎,为雨果送行。雨果的葬礼盛况空前。世界大都市巴黎,大家气派,波澜不惊,从古到今,其万人空巷的盛况屈指可数:一次为1944年8月盟军从纳粹手中解放巴黎,一次为1998年法国队夺得足球世界杯,一次就是1885年雨果的葬礼。

  巴尔扎克年轻时曾以言论伤害过雨果,但雨果宽宏大量,虚怀若谷,正如他的名言所说的:“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

  让我们读着《巴尔扎克葬词》,吟着雨果颂词,踏着伟大作家的足迹,把握着不朽灵魂的脉搏,去关注人生,热爱人类吧!

  (杨早管)

  三、比较阅读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从文体看,都是悼词,而又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从内容看,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从表达 ... 看,都以讨论为主,而又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且都运用了讳饰等修辞 ... 。

 

  不同点:①《巴尔扎克葬词》除了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文章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巴尔扎克葬词》则更富于散文特点,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性的思考。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调朴实、冷静、深沉,而《巴尔扎克葬词》则华美、悲壮、激越,一篇以理智启人,一篇以感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