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Aug07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时间:2018/08/07 20:57 | 分类:明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想要知道明朝藩王在封国有没有实权,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开国之初藩王的用处和太平时期的藩王有什么区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他在与谋士商讨之后,认为宋朝和元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屏护,所以在末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突发的叛乱,故此朱元璋决定建藩。

  公元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宗室制度,一直延续的明末。

  一直到朱元璋驾崩前一年,共分封亲王二十六位,二十五个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还有一个就是靖江王,是朱元璋侄孙朱守谦的封国,在太祖一朝,亲王在各自的封地里有绝对的权利,包括当地的财政, ... 大权,其中的九位亲王因为封地在长城边上,是为了抵御北元所设,所以拥有人数众多的军队,少者一万,多着可达十万,其中又数晋王和燕王实力最强。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认识到中央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管理亲王,而且亲王的作用也不如开国之处那么大,所以开始削藩,但这时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众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可能乖乖就范,实力最强的燕王在胁迫宁王得到其支持下起兵谋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对削藩,并成功上位,将自己的亲侄子赶下台来自己当了皇帝。

  成祖登基之后,开始强化中央集权,首先将自己的亲弟弟靖难之中出力最多的宁王朱权的封地从宁国(今内蒙古宁城)改封到南昌,并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大臣,形成了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特色分封局面。随着朱棣的帝位越来越稳固,逐渐将边塞上的几位有实力的亲王迁封到内地,藩王相对于中央朝廷已经没有了足够威胁性,之后朱棣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朱高煦封为汉王,朱高燧封为赵王,并拥有军队,每一个皇帝都认为将自己的儿子分封为亲王是为了巩固统治,但自古皇家最无情,朱棣的做法也为之后宣宗朝的亲王反叛埋下了祸患。

  朱棣驾崩后,长子朱高炽继位,这位皇帝命不好,仅仅十个月后就驾崩,之后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宣宗继位不久,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熙便想效仿自己的父亲,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平定,之所以能够很快的平定叛乱,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时候中央集权已经得到了加强,藩王的实力已经被削弱,还有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宣宗的政治经验非常成熟,知人善用,朱高熙有勇无谋,失道寡助。

  在平定叛乱之后,宣宗开始收回诸王的兵权,各王在封地里如同圈禁,但也结束了各诸侯王之间的 ... 对抗,彻底解决了藩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并一直延续到明末。

  随着时间的发展,各诸侯王开枝散叶,到了嘉靖朝,宗室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之多,每年仅岁禄一项,便占了全国一年收成的四分之一,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到了明朝末年,藩王更是成为了一个个国家的蛀虫,各诸侯王至国家安危于不顾,大肆收敛民脂民膏,成为地方上最大的祸患,百姓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这也从后来起义军对诸侯王的做法得到了验证!!!

  所谓实权,那是必然会有滴,只是大小问题而已

  作为雄霸一方的藩王,欺个男霸个女问题不算大,多召集几个壮汉当家丁看门护院也不是什么难事儿,甚至说无视个王法搞点小阴谋捞点钱、玩玩利益输出也是OK的

  但是,问题回来了——明朝的藩王,看似过得潇洒、吃的痛快、活的风流,却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

  想出去溜达溜达是很难的,想当个官做个生意是会被限制的,总之作为藩王你就要表现的像福王朱常洵一样,是个只会海吃胡喝的二傻子,那不仅你有福,你的搭档也省心

  毕竟,皇帝大人安排在藩地的这些个大手子,目的只有一个——严密监视以防藩王造反搞事情

  同样都是帝王家的后人,为何明朝藩王会是这样式儿的呢?

  要怪,就怪一个人吧——朱老四,你别躲了,就是你!还有你小儿子朱高煦,也别害羞了,是该走到台前幕后给大家伙一个说法了

  削藩,在历朝历代开国以后是势在必行的,只是时间上有先后。鉴于老朱本人比较强势,纵使是把藩王安插的满天下都是,还有的权力很大,原因很简单,他本人罩得住!可到了朱允炆同志,就比较尴尬了,面对这些个叔叔,他很是害怕;于是乎,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个“智囊”的协助下,开始了拙劣的表演

  感觉到被逼上生死绝境的朱棣们不干了,不说自己当年跟着创始人费死扒命的出大力、好说歹说也是一脉相承,是如假包换的亲叔叔!可是建文小子不但不给留后路,还要斩尽 ... 绝,于是乎愤怒的朱棣忽悠了还不是很愤怒的朱权,铤而走险

  还别说,朱允炆真是弱出了境界、弱出了水平,愣是以一国之力败于叔叔之后,拱手把天下让了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故事再次上演,朱棣成为帝国新的主人

  而他之前的称号,是燕王;为了以绝后患,不让自己的光辉事迹被其他人复制,他再次加紧了对藩王的控制,首当其冲的就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宁王

  前车之鉴永远都是后车之师,然而明朝藩王却一向不老实

  讲道理,自朱棣靖难之役给后世立下了标杆后,应该很少有人会想要昨日重现,去重新温故永乐大帝走曾走过的路。毕竟朱允炆这样的对手实在是太少了,而朱棣这样的猛人又是模仿不来的,更何况姚广孝、朱高煦、朵颜三卫这样的撒手锏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标配,所以造反还是算了吧!

  可是偏偏就有人不服,明朝历史上共有三位藩王造反,两位失败;而这两个人都自以为会像朱棣一样英明神武,只可惜他们除了性别和姓氏以外,跟朱棣实在差远了

  第一个跟朱棣相似度较高,毕竟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煦无论是长相还是能力都有,只可惜智商有限,非要跟朱瞻基过招,朱瞻基是谁?是朱棣在位时就非常喜欢的“皇太孙”,跟当年朱允炆在朱元璋眼里是一个级别的存在,只是朱棣的眼光要比朱元璋好的多,朱瞻基没有给他丢脸

  在朱棣跟朱允炆较量的过程中,当叔叔的是完全体,暴虐了还是幼年体的侄子;但在朱高煦和朱瞻基的较量中,侄子究极进化成为超级体,胖揍了从完全体退化成幼年体的叔叔。

  过程不多表,十分简单写意,甚至说朱高煦的大军还未曾集结,就已经一败涂地了…

  莫要忘记当年的耻辱,世代相传下来只等这一刻!

  要说第三位造反者,可是来头大大的,根正苗红不说还赶上了好时候,只是很可惜他遇到了错的人,原本他是可以掀起风浪,成为继朱棣之后最优秀的藩王造反者的,奈何生不逢时,他惹了不该惹的人

  宁王朱宸濠,一个不算陌生的名字,他作为宁王朱权的后代,时刻铭记先祖曾受过的耻辱,作为当年靖难主力、又是写征讨檄文、又是出兵出力的,可最终不仅没能跟朱老四平分天下,连去个舒服的藩地都没能行,无论是杭州还是苏州都没他的份儿,最后愣是给安排到了江西南昌,在那个年代,江西就是不毛之地、就是盲流专属啊……

  是时候搞事情了,趁着朱厚照到处撒野不管朝政,自己又“羽翼丰满”,朱宸濠带着凌十一、闵二十二等地痞流氓为主组成的流氓兵团开始了征战,其实按照当时的行进路线和规划来看,如若没有一个人出现力挫宁王,他极有可能攻下南京,和朱厚照来个正面交锋,可惜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连一点点光辉都不愿留给朱宸濠

  此人便是王守仁,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明朝唯一的圣贤;三教九流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就是他搞定了朱宸濠,以一己之力!!!

  至此,明朝藩王造反的大剧就此落下帷幕,其实也向我们表明了明朝藩王的实力所在

  明朝的藩王们,日子总体来说过的不错,衣食无忧就不说了,单纯看其自由程度和发展情况,还是可以的

  比如朱宸濠,只要中央钱送到位了,加个护卫啦,整个小型部队啦,都是可行的。而朱高煦呢,也是一样,虽然手里人不多、也不愿意听他的,但至少他造反的时候还是能拉一部分人的

  有护卫、有钱还有权的藩王们,每天过着雄霸一方的日子,被人王爷、王爷的叫着,乍一看是很享受,只是何苦生在帝王家的感慨,也只有他们自己能懂

  毕竟人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向往更高的权力,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而很多人都会享受权力一步步加大的 ... 和成就,并为那最高的荣誉努力奋斗一生

  奈何我们的藩王们,起步很高、基础很好,却只能守着这权力而已,不能僭越、不能上进,只能纵情潇洒、声色犬马,倒也是有些悲哀的吧!

  一、简要概述一下明朝藩王的历程。

  明朝的藩王是伴随这个帝国始终的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朱元璋实行藩王制度本意是为了“藩屏帝室”,但结果恰恰相反,“靖难”称兵成了封藩的必然结果。但总的来说是一种持续削弱的趋势,到洪武末年,藩王制度已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建文帝时期开始的削藩政策,藩王或被削掉护卫,或被废为庶民,或被迁出 ... 要塞,力量大为削弱。明成祖登位后对藩王的一系列打击,使他们彻底丧失了在国家事务中的政治活力。再历经仁宗、宣宗时期,已经经历了建文帝、明成祖两次大规模削藩后,藩王实力已经大大削弱,难以形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势力。

  二、朱元璋大兴分封。

  公元1368年,大明朝建立,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他和谋士们总结了宋、元等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朱元璋认为,要使大明长治久安,就要防止皇族内部发生争权夺位的斗争,要加强中央集权,效法先人实行分封制,以"屏藩帝室""外卫边陲、内资夹辅""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于是其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制定的分封诸王制度中规定: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年十岁,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禄饷由朝廷支给。在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他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四川、江西等地,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诸王皆参与军务,逐渐形成外重内轻,强枝弱干的局面。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各藩王实力各不相同。二十四个藩王中,九个塞王沿长城立国,其余分居国内各地,都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这其中,秦王朱樉驻西安,晋王朱棡驻太原,燕王朱棣驻北平,代王朱桂驻大同,庆王朱栴驻宁夏。

  据记载,由于元灭之后,其继任者北窜后仍然称大元皇帝,对明朝构成较大威胁,为了防止北元反扑,朱元璋也是屯兵边境,重兵把守,但他又是个多疑的人,交给手下将领自然不会放心,于是他把自己的九个儿子分封到了西部、北部各边要地,命其镇守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先后封了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个塞王戍边。鉴于蒙古兵时常出没塞下,这些戍边的藩王们“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其中,燕王、晋王权力尤大,燕王朱棣拥兵10万,晋王带甲8万,革车6000,大将冯胜、傅友德的“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军务大者始以闻”。

  朱元璋时,诸王在各封地设立王府,设置相傅官属,地位甚高。公侯大臣都要俯首拜谒,不敢钧礼,傣禄极厚,岁达万石。但是,不允许藩王统治人民,不能干预地方民政,王府之外,就归朝廷任命的官吏治理。这一点与周朝、汉朝有所不同。明初,镇边藩王们唯一的特权是有军权,分封内地的诸王,还有监督地方官吏之权。不过,朱元璋对王府设置的护卫兵也有所限制,王府“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以防尾大不掉之势,造成皇权内部的矛盾。

  但朱元璋制定的各种制度, 最终并没有起到抑制藩王的作用。每一藩王的封区有护卫兵,还有守镇兵。护卫兵由藩王调遣,保卫王府, 一旦遇有兵事, 守镇兵的调遣除皇帝的“御宝文书” 外,须有藩王的命令,才能发兵。藩王实际上成为地方守镇兵的监视人,是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其威胁皇权是早晚的事情。

  洪武二十八年( 公元1395年 ) 秦王死, 三十一年( 公元1398年 ) 晋王亦病死。秦、晋二王的早死以及朱元璋大 ... 元勋宿将,导致燕王成为诸王中掌有强大军权的实力派,成为皇权的直接威胁力量了。

  三、嫡长子继承与藩王继位

  再说一下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等到继承皇位就先于朱元璋死去,年仅38岁。于是朱元璋就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为继承人,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嫡长孙年仅8岁就夭折了。为了防止其他儿子觊觎皇位,朱元璋只好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逝,21岁的朱允炆继承大统,这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年少为皇,他的这些叔父们自然心中不服,各藩王府不断有谋反迹象。建文帝在听取大臣建议后,决定实行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不到一年时间,先是削夺了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槫、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五位藩王。再准备削除燕王时,没想到朱棣先发制人,以“靖难”旗号起兵反叛,建文四年( 公元1402年 ) 六月,朱棣渡江,进陷京师,夺取了皇位,这就是明成祖,史称永乐皇帝。

  明成祖即位后,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尤为敏感,因此在坐稳了皇位之后,他大张旗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削藩。经过一番动作,明初几位势力大的藩王损失惨重,而边境上的藩王更多被迁入内地。即使这样,朱棣还不放心,规定藩王不但不能与官府结交,更不许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连出城郊游都要被监控。

  这样他的长子燕王世子朱高炽就成了皇太子,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四子夭折未封,并给他们授予兵权,埋下了藩王干预帝位的危机。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去逝,朱高炽继位为帝,为明仁宗,改元洪熙,但这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仅在位十个月就去逝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改元为宣德,这个时候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故伎重演,意图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下去,后来有学界人士将明宣宗成功平定朱高煦之乱的原因总结为:这一时期,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朱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在平定叛乱结束之后,有鉴于此,明宣宗开始收回各地藩属亲王的兵权,宗藩内部相互争立的武装 ... 叛乱得以结束。各藩王的 ... 、政治特权逐渐削弱,不再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但是藩王的经济特权却日益发展,如宗藩“世世皆食岁禄”,至嘉靖年间,皇族人口已近十万。仅岁禄一项,“诸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几乎占全国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给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成为明末阶级矛盾橄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