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简介 为什么说明朝皇帝朱棣是个大流氓

Sep13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家都知道朱棣谋权夺位的,而朱棣的爸爸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生的人,其短视和对中国不完整的认识也会影响到朱棣。但是历史选择了他没办法。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的熏陶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他主张多妻多子是自然的。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 ... 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 ... 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有作战经验的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 ... 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 ... 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但是,朱棣是不愿意服从这个年轻的皇上,更不愿在他的皇位下称臣的,他从建文帝即位开始,便秘密在燕王府中打造兵器,招揽兵勇,等待时机。为了蒙蔽朝廷,他还真的豁出来了,装疯卖傻,竟然到燕京的大街上抢吃的,还卧于街头酣睡。大夏天的守着火炉子,披着棉衣。这些举动确实蒙蔽了建文帝,使建文帝开始“削藩”的矛头并没有指向他,直到朱棣有一位家人将他的造反计划报告了朝廷。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藩。在先后削夺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才把矛头指向得了“式心疯”的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还是装疯,将朝廷派来的将官骗进王府 ... 掉,又 ... 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战将已经被朱元璋 ... 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宗室亲贵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 ... 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 ... 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朱棣能把 ... 政变弄到成功,这种事在历史个是很少有人能弄成的,朱元璋一死,朱棣短短几年内就把侄儿——建文皇帝给闹没了。我们常说:人心向背与正义是非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放在朱棣面前,恰恰失效了。民心不向他,他也不正义,居然就弄成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 。真理坚挺,朱棣就欺负实践,向国内外宣布:老爹本来是要把位置传给他的,却让建文篡了位。这样,非正统的就变成了正统!

  诛灭十族的创新举动。朱棣即位,相中了名士方孝孺,老方字写得好,圈也划得圆,文笔曼妙,朱棣就让他起草即位诏书,奈何方先生不干。两人就较上劲儿了,历史的记载就精彩的很。

  朱棣:我法周公辅成王耳。

  方:成王安在?

  朱棣:伊自焚死。

  方: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国赖长君。

  方: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方孝孺还是不干,朱棣也就拗上了:不干也得干。

  方:死也不干!

  朱棣:我诛你九族。

  方:诛我十族又奈何?

  朱棣:好,我就成全你,诛你十族,九族之外,加上你老师一族!谁让你老师教出你这倔种来!

  须知,朱棣靖难之役只所以能够成功,大都得力于智谋和尚姚广孝的策划,而当朱棣出发攻打南京的时候,姚广孝对他别无所求,只要求他别 ... 方孝孺,说 ... 了方孝孺,就绝了天下读书的种子。

  到了此时,朱棣才不管你读书人绝种不绝种呢,立开 ... 戒,而且朱棣诛十族的时候,还来点心理小折磨,每逮一个人,都要送老方面前叫他看看:你看看,一人升天,十族陪葬!

  不知道方孝孺拗什么拗,一肚子才学,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哪怕推脱一下,或者另行举荐他人,又有何不可!结果,一个又一个的人惨死刀下。

  引蛇出洞的阳谋计策。众所周知,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可大明那些倔种大臣们坚决不同意,动不动掂着脑袋上书。朱棣罢了三个倔种,反对的声浪渐息。可迁都后,新建的三座宫殿起了大火,那些对迁都一事耿耿于怀的臣僚借题发挥,把火灾与迁都挂起钩来,私下互相议论。朱棣想治他们的罪,又没有证据,遂下诏让大家可以随便发议论,“大鸣大放,”、“言者无罪,决不追究”。一帮读书读傻了的人以为遇上明君了,就百鸟齐鸣,人人写折子,个个贴大字报。等他们闹腾够了,朱棣弄个“谤讪罪”——收网,一群反对派全栽网套里了:一网打尽,群鸟失声啊!

  朱棣这一招很绝,遂成中国的政治遗产。

  朱棣在政治上完全是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作派。朱棣对待他的政敌,手腕可是流氓到家了。

  对待方孝孺:令人“以刀抉其口两旁至双耳”。这意思就是,叫你嘴硬,我给你弄好大一张嘴!

  对待兵部尚书铁弦:割其肉烤了,塞铁铉嘴里给他吃,还问他甜不甜——“甘否”。铁铉说当然甜了——“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忠臣孝子之肉竟然是甜的?这倒出人意料了。当年北京人吃袁崇焕的生肉片时,也没留下个笔记来,否则他们倒可以两相里印证一下的。

  对待礼部尚书陈迪:割其子鼻舌,强塞给陈迪吃。这一手是跟商纣王学的,周文王被囚,就享受过此等待遇。当年的周文王一吃儿子肉,神经就错乱了,一错乱,就弄了个周易64卦。至如今人们还愿意跑到那八卦迷魂阵里,体验一下文王吃过儿肉后的精神幻觉。

  对待左佥都御史景清:剥其皮,草椟之,碎磔其骨肉。估计可能跟剁饺子馅差不多。真不知道,人们剁饺子馅的灵感是否来自于刽子手们的快刀,但饺子乃中国传统食品精华之一却是公论。饺子俗称扁食。我们现在 ... 还是:找扁吗,你?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

  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依都由她。

  粗俗不堪又嘴脸逼真。说的很明白的事情:这是一道对犯罪大臣的家属进行处置的报告和批复。十个女的,有的老,有的小,小的才三岁。因为亲人是“罪犯”,被一律发配到妓院做青楼女子,成年的,安排二十个男子日夜蹂躏,年纪轻的怀了孕,还有一个女的,怀的“小龟子”都长大到十多岁了。至于才三岁的女孩怎么处置?慢慢养着,长大了再作青楼女子,是摇钱树!史家的的女子,铁铉家个的姑娘,都按前例办。

  实际就是反对他朱棣的人的家属,都被送去犒军了——“转营奸宿”。死了,就“抬去门外,着狗吃了”。策划削藩的齐泰与黄子澄家的女人,据教坊司汇报:每人给安排了20条汉子,日夜不停地 ... ,让年轻的都怀上胎。生出男孩,就让他做小龟子,但是还生个女儿,三岁了,咋办?朱棣的批示如下:由他不的,长到大便是个 ... 材儿,当摇钱树。

  明朝的官窑子里,卖笑的多是这样的所谓“罪臣”之后,像所谓的“蛋户”、“乞户”,也都是这样的人的后代。洪武、永乐两朝,是成就了大事业的,但是对人性的摧残,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一点人性也没有的。

  朱棣这样一次严厉令人发指的镇压反对派,后果对他来说,也许是有积极意义的。再也没有公开反对他的人了。而且,他制定了保守的严酷的文化政策和科举制度,在朱元璋之后,继续提倡“八股文”,一手拿着割嘴的刀子,割鼻子割耳朵的刀子,一手高举八股文,文人便都顺从地进入八股的束缚,跟着孔子和冬烘的朱熹皓首穷经。愚民政策和钳人之口,莫过如此。

  不过,朱棣还作出挺亲民的样子。比如永乐元年他曾下诏说:“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话翻译过来挺感人的:河南百姓遭灾了,我吃嘛嘛不香啊。我派去的特派员,满道路都是啊。让百姓致富走向小康,那是我的愿望啊!

  后来,一切的反抗和反对终于都平静了,他就派善于鼓动宣传的大太监郑和到海外诸国宣传大中国的“小康生活”。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人民生活富裕,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无论处于什么原因吹捧郑和这个太监下西洋的巨大功绩,都掩盖不了这绝对是一个扰民浪费、拿钱不当钱用的行为。老百姓的血汗就这样洒到汪洋大海中了。这和哥伦布的航海发现新大陆不可同日而语,哥伦布那是开发市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举动。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积极的效果,按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基本上是个文盲,那些鸟大臣动不动就上个万言书,他听不懂。据说他为开国功臣兼亲家翁徐达墓撰写的碑文,全大明的的文人没一个能读通的,因为没法断句。总之,他老怀疑自己玩不过那群文人。但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给朱家争口气,他给孩子们请了最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