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解密

May06

刘伯温之死解密

时间:2014/05/06 14:22 | 分类:明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伯温之死解密

  自中古贵族式微之后,士绅阶层也在走向衰朽,因而刘伯温宁愿追随朱元璋那样惨刻少恩的雄猜之主,而没有别的选择,这才是他真正的悲剧所在

  蒙元帝国实行族群统治,将境内的居民分为四等,依赖等级为治,结果大量人才精英在民间集聚,草庐山泽之间往往藏龙卧虎。此外,更有大隐隐于朝,在元政权中担任中下级小官而志不得伸,待机而动者。后来成为明代开国元勋的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位。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一位卧龙式的传奇人物,他不但武略文韬,无所不通,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神机妙算,简直有鬼神不测之机。其实,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刘伯温性格刚正,博通经史,富于智慧,但并无多少神奇之处。他既是元末乱世中浙东士绅集团的一位领袖,也是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政治家。

  刘伯温是青田人,地属浙东。那里是南宋叶适创立浙东学派的发轫之地。这一学派注重事功,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受这一学风熏染而孕育出的人物,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而不是那种低头拱手空谈性命的理学家之流。刘伯温早年便被人视为诸葛孔明一流人物,但是在元朝末年的 ... 官场中却郁郁不得志,甚至在遭受弹劾后一度被上司羁管。弃官回乡后,他认为蒙元权贵政治的气数将尽,曾对同伴说:十年后,有王者起于金陵,我当辅之。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刘伯温也在浙东起兵。他在地方上威望素著,浙东士绅阶层倚之为干城。此前他曾预制了《郁离子》一书,作为辅佐明君打天下的纲领。

  当朱元璋邀刘伯温加盟他的大明军时,刘基曾犹豫了一年多。要他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的士绅一下子投身于游民造反的队伍,不能不思虑再三,但最终他还是委身于朱明。初见朱元璋,刘伯温就“首陈时务十八策”。在朱氏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运筹帷幄,奇谋密计,屡发屡中。那时朱元璋的帝业尚未功成,确实是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他视刘伯温为“吾之子房”,称之为“老先生而不名”。

  在朱明打天下的集团中,大体可分为淮西游民造反者出身的军功集团与浙东士绅出身的文士集团两大政坛力量。得天下后,游民出身的帝王朱元璋,对浙东士绅出身的这一派尤为猜忌。他巧妙利用这两大集团的矛盾冲突,先借用淮西势力打击浙东集团,结果,刘伯温这位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被人下毒致死。后来朱元璋在召见他的儿子时说:“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他们蛊了。”然而有史家认为,刘伯温之死,其实盖出自朱元璋的授意。

  刘伯温饱读经史,难道不知道追随底层游民出身的帝王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吗?他在《世事反覆》一文中,曾以彭蠡之泽的风雨阴晴变化比喻人主的喜怒无常,临末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圣人不与焉。言其知祸而弗避也。”刘氏为什么知祸而不避,反而投身朱明造反的队伍呢?后世有人因此说他智不及张良,其实未必。

  在蒙元权贵政治的苛暴统治之下,刘伯温亲见江南士绅的畏崽、懦弱与无能,对上流阶层颇为失望。他在《卖柑者言》中曾说:“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在他看来,社会上层率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类。失望之余,他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认识到了平民阶层蕴含的力量所在。在他看来,唯有象朱明那样底层出身的勇敢分子,才有可能成就一代王业。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他不肯自成“勾践之业”,而宁愿投身朱明造反队伍的原因所在。

 

  《东陵侯》一文,是刘伯温假托破落的秦末贵族东陵侯邵平,在汉代初年与卜者司马季主相互问答的一篇著名寓言,曾被选入《古文观止》。被秦末农民起义摧毁的贵族邵平,落魄到在长安城东卖瓜,他向司马季主问卜,说是“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司马季主回答他说:“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冢断埂,昔日之琼蕤玉树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也;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邱之下,必有峻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在我看来,这篇寓言饶有深意,因为它揭示出了华夏社会自中古以降日益走向平等的大趋势。显然,刘伯温不认为蒙元以后,汉族旧士绅可以取代蒙元权贵,依旧实行等级为治的特权政治。自中古贵族式微之后,士绅阶层也在走向衰朽,因而他宁愿追随朱元璋那样惨刻少恩的雄猜之主,而没有别的选择。这才是刘伯温真正的悲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