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的故事

May06

解缙的故事

时间:2014/05/06 14:42 | 分类:明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解缙的故事

  文/林 辉

  解 缙 的 故 事(上)

  解缙,在吉安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官也当得大,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文渊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他更有才学,我们所熟悉的《永乐大典》,就是由他主编的。

  解缙的一生,命运坎坷,生命短暂,47岁就被冤死于雪地。后人对解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打不死的邹元标称解缙:“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民间传说中,更是津津乐道,故事迭出,对解缙褒奖有加。

  下面请听解缙的故事第一讲,江南才子。

  第一讲     江南才子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一个作豆腐的人家。解缙有句诗“严父街前肩担日月,慈母屋里手转干坤”,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解缙从小就非常聪明,有江南才子之称。《明史·解缙列传》记载:“缙幼颖敏”。解缙的自小聪明,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出口成章,擅长对句,巧于辩理。

  先看“出口成章”。

  传说,解缙四岁才开口说话,五岁就会吟诗作对。

  五岁时,母亲要他扫地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做事一边随口说:“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讲他“做事就做事,干嘛去念诗”?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

  有人向解缙问路,打听姓董的郎中家住哪里?解缙稚声稚气地回答:“过街往北走,转弯你向东,门前桂花树,便是董郎中。”

  街坊邻居祖先生很喜欢解缙,以“小儿何所爱”为题,要解缙作首诗。解缙说道:“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日出。”又问“小儿何所梦”。解缙又说,“小儿何所梦,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祖先生非常惊喜,没想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胸襟如此开阔,气魄如此博大。

  解缙的老师徐先生要解缙以“山、竹、梅、月”四字为诗眼,作五言绝句一首。解缙说道:“云闲山秀丽,风静竹平安;诗兴梅边得,琴清月下弹。”喜得老先生合不拢嘴,把女儿素姣也许配给他。

  十五岁时,有人讥笑解缙小小年纪,就志存高远。解缙笑着回敬道:“为官岂能论齿龄,前人早已有明证。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三春。”甘罗是先秦吕不韦的门生,十二岁时,不费一兵一卒夺得赵国三座城池,被秦王封为上卿,即丞相,在历史上有“少年英雄”之誉。

  有一次,解缙挑着豆腐在街上边走边卖,当时正逢春天下着小雨,路面很滑,解缙不小心摔了一跤,街上一些闲人看见哈哈大笑,解缙便作诗反讥他们说:“春雨贵如油,落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从以上解缙随口说出的诗文中,的确可以看出,解缙从小就聪明绝伦,出口成章。

  再说“擅长对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曾被 ... 主席引用过的对联,就是解缙所作。大家众所周知的一幅门联“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也是解缙小时候写的。

  这里讲一个解缙小时候通过对句戏惩地方恶势力的故事。

  解缙家对门有一户人家,姓曹名萱,是地方上的有钱有势之人,号称曹员外。这员外一词,在古代一般是对地方上有钱有德之士的尊称,可这曹员外却是个有钱而无德之人。曹员外有个儿子叫曹宝,名为曹宝实为草包。曹宝仗着自己老爸有钱,常欺负乡里百姓。

  有一天,解缙同女友素姣,提着竹篮一同去采竹笋,回家时,却看见曹宝骑在马背上,调侃在田里插秧的农夫。

  曹宝趾高气扬地说:“莳田郎,莳田郎,一天能莳几千几百行?”

  农夫们那有闲功夫理他,曹宝乐得哈哈大笑,不停地叫:“绝句!绝句!”

  解缙见他闲得无事,拿农夫开心取笑,愤愤不平,指着曹宝大声说道:“跑马夫,跑马夫,一天能走几千几百步?”

  素姣和农夫听解缙把曹宝比作跑马夫,一个个开怀大笑。

  曹宝又羞又恼,打马向前,指着素姣提的小竹篮说:“竹篮提笋母抱儿。”

  素姣听曹宝把自己比作母亲,羞得满面通红。

  解缙怒不可遏,指着田里一把把秧说道:“稻草绑秧父捆子。”

  曹宝还想在素姣身上占便宜,便借指前面的小木桥说:“有木说是桥,无木亦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色迷迷地说,“你做我的娇。”

  解缙好不恼火,回敬道:“有米说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加女便是娘。”手指素姣说,“她是你的娘。”

  曹宝狼狈不堪,只好拍马回城。

  儿子和解缙对句吃了亏,做父亲的曹员外觉得很没面子,心想:一个穿叉叉裤的毛孩子有什么才?决计要奚落一下解缙。

  吉水县城老街非常窄,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只能容两三个人来往,逢当街这天,热闹的街,就显得更窄。这天,解缙照旧挑着豆腐在街上叫卖。曹员外立马站在街心,解缙往左,左边过不去,往右,右边通不了,便转身往回走。

  曹员外便笑 ... 地说:“小子无才嫌地窄。”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员外见解缙身穿绿色衣服,便挖苦道:“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转过身来,指着身穿红袍的曹员外道:“锅里虾公着红袍。”

  占不倒便宜的曹员外恼火了, ... 起人来:“两猿断木深山里,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解缙立刻回敬:“一马陷入泥潭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 ... 得曹员外比他儿子还要狼狈。

  最后讲讲解缙的“巧于辩理”。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审鹅”的故事,一个是“辩卷”的故事,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解缙思辨敏捷的才气。

  “审鹅”的故事说:

  曹宝读书不行,他父亲曹员外就想方设法买通关系给他弄了个秀才。儿子中了秀才也是天大的喜事,于是准备大摆宴席,热闹一翻。家里几天前买了两只鹅,还差六只鹅没买到,曹宝便上街抢了六只鹅回来。

  这不明摆着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劫吗?卖鹅的农妇把曹宝告到县衙。

  知县看在曹员外的面子上,做出“由县衙按价还钱给农妇,抢鹅之事不予追究”的处理意见。

  此意见一出,底下是一片哗然。解缙当时也在场,站出来说道:“大人,这不妥。”

  知县见是解缙,就问:“你有什么好主意?”

  解缙说:“起码要罚三倍鹅的价钱,有功名的还要革除功名。”

  知县无法,只得吩咐衙役把曹宝带来问话。

  曹宝哪有那么老实承认,当然是百般抵赖。

  解缙又站出来说:“去把八只鹅牵过来,我要审审那八只鹅。”

  八只鹅牵到县衙,解缙在地上铺上一块白布,让鹅站在上面,吩咐衙役一人按住一只,不要弄错了秩序。

  解缙走进公堂,用手在鹅 ... 上用力一压,八只鹅都先后屙出了一堆屎。

  解缙说:“请验尸官验鹅粪。”

  这还需要验吗?黑白分明啊!白布上,两堆黄屎是曹宝家的鹅屙的,因为他家的鹅喂的是米饭糠屑;六堆绿屎是农妇家的鹅屙的,因为她家的鹅天天放在野外吃的是青草。

  案件真相大白,知县判罚了曹宝,还革除了他的秀才名份。

  “辩卷”的故事说:

  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参加乡试。

  解缙要考取个举人,以他的才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可偏偏祸从天降,主考说他的考卷出问题了,诽谤皇上。解缙要求辩卷。

  辨卷非同小可。如考生有错,就得坐牢,甚至 ... 头。如主考官有错,就要挖去双眼。

  主考官这时心里也慌,但表面还是装着十分镇静,装腔作势地说:“考题是《颂君》,可解缙你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

  解缙一听,觉得可笑,说:“写的是四字句,你却作三言读。我写的是:‘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

  主考官睁大眼睛盯着考卷,看了又看,说:“有了,有了,大明江山的大字多了一点,成了犬字,这不是 ... 君吗?”

  解缙上前一看,说:“还没有挖掉你的眼晴,你怎么就瞎了。这不是一点墨,是一只绿头苍蝇。”说完,将手一挥,苍蝇飞去。解缙冷笑地说,“一只苍蝇也想玷污我的考卷,真是可笑至极。”

  乡试,解缙得了第一——解元。江南才子,更加誉满江南。这样的一个才子,将会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上万言书的故事。

  第二讲    上万言书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二讲,上万言书。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南京会试,解缙、解缙的哥哥解纶、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一门三进士”。这年解缙才19岁。

  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朱元璋知道后,也引以为荣,便要召见19岁解缙。

  《明史》记载,朱元璋一见解缙就对解缙“甚见爱重”。见解缙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予解缙中书庶吉士,放在身边做秘书。

  有一次,朱元璋来到大庖西室同解缙聊家常,无意间了解到解缙是他老朋友解开的儿子。这下朱元璋赞叹不已,真是天大的巧合啊,也难怪有“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原来你们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于是他感慨地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恩犹父子”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当天,解缙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共有十一条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是一篇充满 ... 味的战斗檄文,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比如:

  批评朱元璋法令多变,刑罚太苛。解缙写道:“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批评朱元璋看一些《说苑》、《韵府》,以及《道德经》、《心经》的闲书。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无产者,十七岁时父母相继病殁,贫得无以为葬,不得已落发成佛,乞讨为生,他哪里读了什么书,连“金盘苏合来殊域”的“殊”字都不认识,拆开来读成“歹朱”,成为一世笑话。因此他只看得懂“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之类的书籍。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只看这种书籍呢?因此解缙自告奋勇,主张编一部巨著作为皇家的必读之书,让统治者读后能以史为鉴,通古达今,更好地实施统治。

  批评朱元璋用人不当。指出朱元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管重轻。”一些悍夫蠢才,早上丢掉刀剑,晚上就穿上官服,左手丢掉竹篮,右手就握着符节。这些人“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官?难怪天下人都说“陛下任喜怒为生 ... ”,他们哪里知道是“臣下之乏忠良也。”

  批评朱元璋滥征税收。突出表现为:税收起征不公平。不管地好地坏,是丰收还是歉收,所征税收都是一样。税收过多过重。“夏税一也”,“茶椒有粮”,“果丝有税”,而且“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今日之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逼得老百姓卖掉家产来交税,家产没有了而税收还存在。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 ... 人如麻,仅胡惟庸一案, ... 人10万有余。他还大兴文字狱,把一些转弯抹角讥笑他的人统统 ... 掉,对上书劝谏之人更是处置甚重,解缙这篇 ... 裸的《万言书》送上去,那不是送肉上砧自己找死吗?

  也可能是解缙的《万言书》感动了朱元璋,也可能是“恩犹父子”之情的允诺,也可能是吉人自有天相。解缙上《万言书》并没有为当时官宦所猜测的被朱元璋 ... 头,而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称赞。《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这不能不说是解缙万分有幸遇到的奇事。不久,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进一步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事有时也会变成坏事。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却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语嫚兵部官员。

  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次到兵部去要几个差役,也就是要几个保镖一同出去办事。可兵部的官员看见解缙那么矮小,便口出污词说:“你个子那么矮还当什么官?跟你出去都跌鼓。”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对 ... 起来。解缙有首诗:“世人爱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冇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应是这时的作品。

  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抓住不放,加油添醋地把这件事报告皇上。

  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士兵争吵,说话没有分寸,有失体统。但解缙到底年轻,有胆气,有才气,这个初生牛犊还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场上的潜规则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是要到实践中去摔打,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做官才能游刃有余。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去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为李善长白冤。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胡惟庸做宰相是李善长推荐的。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谋反案事发,五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被罢官,十年后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

  对于李善长的死,当时朝中大臣都觉得冤。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李善长死后一年,虞部郎中王国用找到解缙,请解缙代写为李善长 ... 的奏疏。解缙血气方刚,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

  朱元璋看了王国用上奏的《论韩国公冤死状》。大发雷霆,要 ... 王国用。解缙见状出来应承,说状子是自己写的,王国用才得免于死。

  事后,朱元璋把解缙和皇太子朱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大 ... 解缙“多事”,并把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丢在地上,要皇太子朱标捡起来。

  皇太子朱标望着父皇丢在地上的棘杖很是纳闷,迟迟不敢动手。

  解缙见状,挺身而出,愿替太子代劳。朱元璋很欣赏解缙对皇太子的忠诚,但他今天非要太子把带刺的棘杖捡起来不可。太子没法,只得俯身去拿,但无论怎样仔细,都躲不过棘杖上的刺。这时,朱元璋拔出宝剑,三下五除二,把棘杖上的刺削得一根不剩,再要太子把棘杖捡起来,太子不费劲地就把棘杖握在手里,并且把玩起来,左瞧瞧右看看,不明其意。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太子说:“你明白父皇的用心了吗?那些有功之臣,功高盖主,将来我死了后,你能把握得住他们吗?更何况,在这些大臣中确实有不少险恶之人,他们都想把大明江山据为己有,这些大臣,就象棘杖上的利刺,我不把他们削掉,你将来怎么坐得稳皇位?怎么保得住大明江山?”

  解缙听了朱元璋的这番话,很不自在,如坐针毡,知道这分明也是在教训他啊。这时他觉得为王国用写辩冤状是太草率了。

  第三件事:弹劾御史袁泰。

  解缙来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他并不去理会这是朱元璋在贬他,他想,有一个到地方来接受实际工作磨练的机会,应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此年轻的解缙在洪都尽职尽责的做他的御史。

  监察御史是个九品官,官衔不高,但权力很大,有权对地方官员的行政、品行进行监视纠察,而且“御史纠弹,皆承密旨”,监察御史直属朝廷,可将各级官员的情况面呈皇上。应该说把解缙放到洪都做监察御史,朱元璋还是“甚爱”解缙的。

  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解缙的上司,可袁泰却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画图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连同事下属也不放过。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子口角,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

  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解缙甚是生气,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昂,调查核实后,把袁泰作了调职处罚。

  朱元璋后来得知弹劾奏疏又是解缙所为,觉得解缙过于锋芒,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做出些不该做的事,有必要再给他焠焠火,让他反思反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将朝中近臣的父母接到南京,办了个千叟宴,解缙的父亲解开也在邀请之列。解缙的父亲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了,这次来京,自然要单独聊聊。俩人在谈到解缙时,朱元璋说:“解缙才学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亏。不如你带他回去,令他好好读书,工资照发,就算带职进修。这孩子大器晚成,十年后再来朝廷,到时大用未晚。”

  就这样,一个朝气勃勃的解缙,一个血气方刚的解缙,一个充满政治幻想的解缙,一个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解缙,随老父亲回到了吉水老家。十年后的解缙会是怎么样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在河州做卫吏的故事。

  第三讲   河州卫吏

  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讲解缙的故事第三讲,河州卫吏。

  解缙回到吉水老家,心中虽有不平,但远离是非之地——朝廷,能静下心来读书,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有首诗这样写道:“微凉正好课书篇,熟读千回见昔贤。七略五车都阅遍,此心高解欲无言。”这是解缙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这一消息对于解缙来讲,不亚于晴天劈雷。从政治上讲,朱元璋许下了解缙带薪进修十年后必有重用的诺言,怎么兑现?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还会重用解缙这位前朝宠臣吗?从这层意义上讲解缙希望朱元璋再多活两年。从伦理关系上讲,解缙的母亲去世一年,还未安葬,服孝期未满。父亲也已九十高龄,自己能离开家去凭吊死去的朱元璋吗?古代当官的就怕父母去逝,父母去逝后,做子女的要辞官在家守孝三年。三年后,要等到有这个位缺,才能继续为官,否则终身难以为官。

  解缙为这事左右为难,但他还是决定赴京奔国丧。理由有二:一是朱元璋的遗诏中有令,“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解缙应该出来工作,辅佐新的天子。二是朱元璋曾经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夫子”。世上哪有父亲去世,儿子不去吊孝之理?因此,阔别八年后的解缙赶赴南京。

  袁泰这位曾被解缙弹劾之人,的确是官场老手,很有政治手腕,虽被解缙弹劾,但只受到调离督察院工作的处分。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他又官复原职,还深得朱允炆的信任。此时听说解缙又要回京,忙对朱允炆说:“解缙母亲新丧未厝,服丧未满就离家远行,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缙回乡攻读,十年后才得进京,现今在家只呆了八年就上京,违了诏旨,这是不忠。”要置解缙这“不忠不孝”之人于死地。

  这时,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董伦出来为解缙说话。论私,董伦和解缙也是个老乡,董伦是抚州乐安流坑人氏,在未设永丰县之前,乐安流坑归吉水县管辖。流坑的那条河流过永丰,汇入恩江流到吉水,解缙和他都是喝着恩江水长大的。论公,太祖驾崩,解缙能置家事于不顾,来京祭奠,遵旨进京辅政,实属难能可贵。因此,董伦就向朱允炆进言:“解缙不能 ... 。”

  朱允炆听董伦这么一说,觉得也对,但又迫于袁泰的压力,就把解缙派到河州去作了个卫吏。

  河州在哪里?在今天的甘肃省的西北,那时的边防线上。卫吏是什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部文书。

  诗人常用“枯藤、老树、昏鸦”来衬托断肠人的情绪,此时的解缙心中岂止是“枯藤、老树、昏鸦” ,他心中充满着大漠的荒芜,北国的严寒,当然还有呜呜怪叫的风沙,萎靡不振的骆驼。解缙就这样面对苍天,泪流满面,风餐露宿,步履匆匆地来到了河州。

  可怜解缙,一个南方人那赖得起北方的寒冷,又要和士兵一起操练,真是无法忍受,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烧不退,一病不起。

  在病中,无可奈何的解缙想起了在朝中的老乡董伦,就给董伦写了封长信,要求调回京城或回南方老家。

  董伦收到解缙的书信,对解缙在河州九死一生的遭遇,甚是同情,就把解缙写给他的书信给朱允炆看。朱允炆此时正在为他的九个叔叔伤脑筋,看到解缙写的“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濞之虞。”这正合朱允炆全力削藩的意图,于是他又卖了董伦一个面子,把解缙召为翰林待诏。

  这样,解缙才告别了生活整整三年的河洲,于公元1042年4月奉召回到南京。此时的南京正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中,6月,朱棣的“靖难之师”攻克南京,把朱允炆赶下皇位。

  在这场叔侄争夺皇位的游戏中,解缙站在了叔叔朱棣一边,因此,有人认为解缙是个不忠之臣。

  而真正让人们对解缙产生误解的有两件事,一是拿解缙与王艮作比,二是拿解缙与方孝孺作比。

  王艮也是吉水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殿试高中榜眼。王艮在殿试中,策论考了第一名,状元本来是他的,但建文帝嫌他长得不好看,把第一名让给了胡广,他只得了个第二名,官授修撰。

  王艮是个才子,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在“靖难之军”攻陷南京城的前夜,王艮“独流涕不言”,与妻子儿女告别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即饮鸩而亡。

  解缙对朱允炆没什么好感。他觉得朱允炆心慈耳软,遇事无定见,听信谗言,奸忠不分,朝令夕改,缺乏魄力,不是个办大事,一统天下的好皇帝。于是,在朱棣攻陷南京城的前夜,解缙“陈说大义”,连夜“驰谒”,“成祖(朱棣)甚喜”。

  我们能据此说解缙不忠吗?非也。王艮能以死明志,当然也算得是一代忠臣,但忠于某一个人,某一个君主与忠于社会,忠于人民,忠于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两回事,后者是大忠,更有历史意义。

  方孝孺在建文帝时官至文学博士,国家大政方针都要向他咨询,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檄文都是出于他的手笔,在建文帝时期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姚广孝即道衍和尚是朱棣起兵“靖难”的策划者,曾告诉朱棣不要 ... 方孝孺,说“ ... 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儒竟是这么一位被自己的敌人崇拜的人物。

  朱棣占领南京,方孝孺没有投降,朱棣记住“军师”的警告,对方孝孺不敢怠慢,“降榻劳曰”,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但遭到拒绝,方孝孺说:“诛我十族,诏不可草。”这下朱棣开了大 ... 戒,破了 ... 人的历史记录,不但灭了九族,还将方孝孺的朋友、学生也 ... 了,灭了十族。

  方孝孺是个书生,但此人有气节,死时46岁,对于他的死,后人确实敬佩,在建文忠臣录中,他排名第二。

  最后这个“开国诏书”是谁写的呢?是解缙。解缙接下了这门子生意,却招来了一片非议,看人家方孝孺宁可灭十族都不写这个诏书,在这么个文学博士大忠臣面前,写诏书的解缙不就成了一个叛臣反贼,一个大大的不忠之臣吗?

  其实,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地去看,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方孝孺与解缙有着本质的区别,方孝孺起草了这个诏书,那才是真正的叛臣反贼,在朱允炆被赶下政治舞台后,方孝孺这个削藩的始作俑者是只能死不能活的。而解缙不同,解缙是洪武时的大臣,是朱元璋的宠臣,解缙更忠于朱元璋,对朱允炆所推行的一套政治主张本身并不认同,而对朱棣的一套更接近于朱元璋的政治做法,他更能接受,所以,他来起草这个诏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永乐皇帝朱棣使用的文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建文帝时用过的旧臣,我们难道要苛刻的要求前朝的每个大臣都“效忠”去死吗?为什么同为前朝过来的旧臣没有说他们不忠的,却要把“不忠”的这顶帽子硬扣到解缙头上呢?

  解缙拟完诏书后,被封为侍读。侍读官阶七品,从待诏到侍读,解缙这次一跃升官四级。

  是不是解缙为朱棣拟了个开国诏书,就被提拔为侍读呢?否!这样就小瞧了朱棣皇帝。事实绝对没有如此简单。用现在的话说,解缙是通过了朱棣多次面试,过关斩将,千挑万选,才脱颖而出,受到朱棣的欣赏。

  下面看几则解缙“参加面试”的答题情况。

  第一则:有一次,朱棣和解缙在花园游玩,朱棣突然对解缙说:“昨夜宫中有喜事,你就吟首诗吧。”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孩子了,便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岂料朱棣却说:“生的是个女孩。”解缙一转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叹息说;“可惜刚出生就夭折了。”解缙顺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永乐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解缙转口又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见解缙对答如流,反应如此敏捷,心中暗自高兴,便又指着花园中的鸡冠花要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略一思索,起句道:“鸡冠本是胭脂染。”永乐却摘下一朵白色的鸡冠花说:“是白的。”解缙随机应变,又吟道:“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第二则:朱棣拿了两把扇子,命解缙在纸扇上各题一首诗词,要求诗出古人,却不能照抄古人。解缙略一思考,在一纸扇上题:“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纸扇上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首词,前首出自王之焕的《凉州词》,只是少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后首出自杜牧的《清明》,只是漏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字。这样删掉一个字,改变断句,便成了两首好词。朱棣看了很是满意。

  第三则:这次朱棣在大殿上考解缙。朱棣对解缙说:“左边的大臣说一句真话,右边的大臣说一句假话,你把这两句话组成一句假话如何?”说完,左边的大臣说:“皇帝坐在龙椅上。”右边的大臣说:“老鼠捉猫。”解缙立即说道:“皇帝坐在龙椅上看老鼠捉猫。”朱棣见解缙组合得如此之妙,又说:“你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真话吧。”解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皇帝坐在龙椅上讲老鼠捉猫。”朱棣对解缙如此的回答很是满意。接着他又说:“ 我看到《论语·为政》篇中有‘色难’一词,觉得颇难对句,你给对对看。”解缙回答:“容易。”朱棣说:“容易你就快对出来啊。”解缙又说:“容易。”朱棣和群臣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容易”就是“色难”的绝妙对句。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试,朱棣大夸解缙是奇才,说解缙是上天赐与我的宝贝。从这时起,解缙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政治 ... 期,也是他事业的辉煌时期。在永乐的前五年,解缙做出了哪些永垂青史的功勋呢?本讲就讲到这里,下期庐陵时闻我们接着讲解缙监修大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