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为何出大师?

Feb26

民国为何出大师?

时间:2014/02/26 23:24 | 分类:民国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民国为何出大师?

  大地主刘文彩的弟弟,也就是1949年后曾任林业 ... 的刘文辉,说过一句狠话:“ ... 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这话有个来历。1939年1月1日,国民 ... 正式任命刘文辉为西康省主席。同年,影视教育大师孙明经到西康拍摄纪录片《西康》,他发现西康学校校舍大多坚固宽敞, ... 机构则破烂不堪。孙明经就好奇地问一个县长:“为什么县 ... 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答:“刘主席有令, ... 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刘文辉这句话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凸现的是他对教育的重视,做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 楼堂馆所哪怕岌岌可危,也要保证孩子们在安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刘文辉的政绩观那是相当的“先进”。

  孤立地看,这只是刘文辉的“个人之举”,其实不然。1935年, ... 第四届中央执行 ... 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要在10年期限内普及义务教育。重视教育不能光靠嘴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尤其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自抗战爆发后,由于 ... 开支的不断增加和沿海发达地区陷落,关税收入丧失,国民 ... 财政赤字极其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 ... 仍然不放弃对教育的投入。

  随着日本侵略不断扩大,大批高校不得不被迫西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大学生逃到大后方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确保他们继续学业,国民 ... 教育部颁发《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用贷款的办法支持学生上学。经盛鸿先生说,仅自1938年3月起至1939年止,教育部就津贴各高校贷金达10万至14万人左右。“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贷金以后并未偿还,这等于 ... 向学生无偿提供了学费和生活费,因此贷金制随后改成了公费制。”对于中等教育也是如此,教育部于1938年2月建立贷金制度,贷款给家庭陷入战区的中学生,1940年底教育部又颁发《国立中学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到后来国民 ... 实行公费制,为教育完全兜底。

  抗战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9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 ... 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 ... 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由于 ... 对教育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硬是为学生放下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学生不减反增。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抗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后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

 

  现在有一种说法,民国出产大师,回头看,在即将亡国灭种之际,仍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想,是没有理由不产生几个大师的。相反,如果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是陷于功利主义泥淖,就难以产生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