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民国(闲人书话)

Feb26

去了一趟民国(闲人书话)

时间:2014/02/26 23:38 | 分类:民国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去了一趟民国(闲人书话)

  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于民国一直非常向往。可能真的是老了。其实,也说不上是很向往吧,也说不上有什么情怀之类的东西,但至少,对那个不太遥远的年代是很感兴趣的。

  事实上,对民国感兴趣者,不止我一个,可以说,大有人在。为什么民国时代有这么大的魅力,使这么多人留恋和怀旧呢?实在也说不清楚。

  在百度上输入“民国”两个字,随便搜一下,民国时期的人物、风情、故事等等,五花八门,不计其数。于是,各种各样的民国类的图书便应运而生,且一直很畅销,什么《民国了》,什么《民国文人》,什么《民国往事》,甚至还有《民国艳史》,等等,等等。这中间,最受欢迎的,可能是才子佳人的题材,张爱玲、苏青、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等又红了起来。

  我虽然自称对民国感兴趣,但才子佳人的书几乎没有看过,张爱玲的文集曾买过一些,但至今仍躺在书橱里,并未认真看过。陆小曼、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对我似乎也没有产生什么吸引力。看得多的,应该是一些民国旧派文人的散文随笔之类的作品,范烟桥、包天笑、周瘦鹃、施蛰存、周作人等,几乎不看或很少看小说。当然,说看得多,只是相对而言,当代作家的新作看得较少。即使看一些,如孙犁、张中行、黄裳、周有光、汪曾祺、董桥、钟叔河等,在我眼里,也是把他们当作旧派文人来看的。

  这段时间,一直想写点范烟桥的文字,原因有两个,其一,范烟桥是苏州四老之一,正宗的民国旧派文人,虽然未被列入鸳鸯蝴蝶派“五虎将”之中,但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二,他是吴江先贤,又是南社社员,尽管鸳鸯蝴蝶派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听,但他在苏州、吴江知名度很高,是一位苏州文化名人。但想归想,却一直没有动笔。不动笔,也有原因,最主要资料不够,看似对范烟桥很熟悉,实际上所知甚少。

  范烟桥在鸳鸯蝴蝶派中的地位,当然比不上张恨水、周瘦鹃、徐振亚、包天笑、王钝根等,他虽然也写过一些小说,但影响并不大。范烟桥的书出得很少,几十年前出过《茶烟歇》现在已很难买到了,只有在一些鸳鸯蝴蝶派作品集中,有时会选录几篇。一两年之前,海豚出版社印了一册不厚的《鸱夷室随笔》,是赵国忠先生选编的,很难得的一本好书。

  先搜集一些资料,《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研究资料》是必备的参考,郑逸梅的《南社杂谈》和其他一些书都有范烟桥的内容,前两天,下单买了《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和《填平雅俗鸿沟》(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昨天,又在京东买了《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艺苑琐话》、《盛湖志》等三本书,前两本又与民国有关,后一本是盛泽的旧志。本来还想买两种丛书,《民国名刊简金》和《民国民刊撷珍》,还有《中国现代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三十讲》、《民国电影》等,但这些书不是京东自己发货的,不支持货到付款,网上支付我不会,没办法了。《民国书衣掠影》也相当不错。

  前天与几个老师、文友一起吃饭,喝了点小酒,不小心就聊到了几个民国文人,提到买书,张舫澜先生显得格外兴奋,他花了一千多元买了一套《姜亮夫全集》,十几册。姜亮夫是原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国学大师,他的夫人陶秋英,原籍吴江黎里,文集中有她的作品。陶秋英是南社社员陶神州的长女,著名学者,著述有《中国妇女与文学》、《汉赋之史的研究》、《宋金元文论选》、《敦煌碎金》、《郑和下西洋》、《〈红楼梦〉中的佛道思想》等等。两位先生的女儿姜昆武老师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典型的自由恋爱,而且是师生恋。”原来姜亮夫先生在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时,陶秋英是他的学生。在庄培尧的博客里,看到了陶秋英写的一些情诗,如《咏月寄亮》:“冰心流素彩,无处不腾辉。绿野怜蚕妇,华宫舞羽衣。

  光明何所蔽,皎洁已忘机。只合清波永,空灵澈九畿。”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忠明可以在手机上上线买书,我便叫他买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和《苏州文学通史》,这两本书,范伯群先生都参与了。范伯群先生近年来从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要对近现代通俗文学重新评价,他说:“从中国现代广大读者的多样需求来看,我们认为借鉴革新是必需的,这些作家要力争使我们的民族文学增色;而继承改良也是必要的,有一批作家去继承弘扬民族古典小说的传统,从而记录下都市民间民俗生活的现代化社会步态,以满足中下层读者的精神消费,也是文学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现代社会对文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生产知识精英们渴求的精神食粮,也需要提供市民大众所需的日常精神消费品。”范伯群先生认为,对历史上的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争,应从片面走向全面,从主观走向客观,从过去的蔑视到今天的正视,才是对待通俗文学的正确的态度。应该说,这也是比较科学的态度。

  吃饭之前,忠明让我看一篇网上的文章,是写江南古镇芦墟的,配有很多图片,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外地来的旅游者,走进芦墟完全是偶然的,看到这个朴素的原汁原味的水乡小镇,他感到很兴奋。文中提到一个叫“汾湖318”的地方,据说,是一位上海人把原来的粮库旧房子买了下来,经沪上十二位设计师精心设计,把这里改造成了一个休闲 、娱乐、住宿为一体的场所,如今已初具规模。文中介绍,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去年荣获了国际金奖。

  我们慕名前往牛舌头湾,一看,“汾湖318”确实弄得很不错,里面的房间各不相同,砖墙、家具等都是非常朴素、简洁的,没有粉刷、油漆过,几乎看不出装修过的痕迹。桌子、椅子是旧的,地上放着的皮箱也是旧的,使人联想起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故事的影片中经常看到的那种箱子。桌子上放着一本《张爱玲文集》,仿佛客人刚刚在看书,出去了一会。

  “汾湖318”还没有全部完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绿化、环境之类的,可能还会进一步完善。

  我设想,房间里不妨放一台老式的留声机,播一些周璇唱的老歌。墙上可以随便贴一些黑白老照片或老电影的海报等。外面,在合适的地方可搭建一两个小茅屋、一两座小木桥等。可以在某个房子里做一个书场,搞一些苏州评弹的演出。

  走进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里,里面很随意地放了一些旧书,可能是主人从家里搬来的,翻了一下,看到一本杨绛的《洗澡》和一本龙榆生编选的《唐宋名家词选》。墙上贴了许多照片,以水乡风光为主,也有古镇人物。其中 一组黑白照片,是主人在装修之前拍的,几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被大雪覆盖着。照片旁边有两段那个上海人写的文字,他写道:“2011年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驾车70公里,驰向318国道的第一站。到了芦墟老镇,我被老镇没被开发过的质朴深深打动,感觉的就是一种真正的宁静。”读着这些文字,看着这些照片,心情竟无法用语言表达。

  张舫澜先生介绍,这些房子旧时都是陆映澄的家产。陆是芦墟首富,号称“陆半镇”。他不仅有财,也有才,写得一手好诗,分湖竹枝词一百首流传至今。镇上的老人都能讲一些与陆映澄有关的故事。

 

  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当年的陆家老宅,如今改名换姓了,但这个买下这块地皮的上海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似乎很少有人知道。甚至,他姓什么叫什么都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