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伶刘喜奎传奇一生

Feb26

民国名伶刘喜奎传奇一生

时间:2014/02/26 23:45 | 分类:民国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民国名伶刘喜奎传奇一生

  《北国佳人》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一代河北梆子名伶刘喜奎的传奇一生。刘喜奎在动荡年代坚守艺人底线,拒绝了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等五大总统的追求,最终决定告别梨园。当晚的演出,聚集了王洪玲、王英会、雷保春三位“梅花奖”得主。王洪玲饰演的刘喜奎戏份最多,她和王英会的对手戏尤为出彩,两人对于“戏子”一词的争辩将演出推向 ... 。

  舞台上的推拉幕体现了中国戏曲“写意”的美学思想。音乐和唱腔也融入不少新元素,特别是在《堂会惊变》《辫帅逼婚》《曹锟行诈》三场戏中,袁世凯、张勋、曹锟三个人物出场时,伴奏音乐的带入感很强,清晰划分了军阀混战时期不同的几个时间段。这也为故事的展开,勾勒出了时代背景。该剧表演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河北梆子传统戏,导演廖向红也将很多话剧的表演元素融入戏曲表演当中,强调人物内心的挖掘。比如在第五场戏《仓促下嫁》中,刘喜奎和崔敬之两人的内心戏就很多,情感的变化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观众激动大声叫好

  在以往新编戏的演出中,经常会有观众中途离场的现象。据记者观察,这场演出离场的观众很少,一位喜爱河北梆子的观众说:“民国时候,咱梆子第一,这戏里不是写了,刘喜奎选票比梅兰芳都多,当时周 ... 也喜欢看刘喜奎的戏。”

  □专访

  》主演王洪玲

  去刘喜奎先生墓前拜祭

  演出结束后,主演王洪玲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专访。她说:“特别谢谢观众,这个戏我们荣幸地请来了郭启宏老师,前后有三年时间,大改就有三次。郭老师是个很坚持自己主意的剧作家,为了剧本我们也争吵过。”

  对于剧中刘喜奎这个人物,王洪玲称一开始接触看着很熟悉,但人物感觉特别难找。“怎么才能找到那种民国少女的感觉?我查了不少资料,也看了一些电影,前几天还去看了北京人艺徐帆演的《阮玲玉》,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就到了万安公墓拜祭了刘喜奎先生,回来就觉得有些感觉了。”

  王洪玲说:“当刘喜奎决定要离开梨园行,唱那曲《优伶颂》时,我真的感同身受。我当时就在想,我也离开舞台,真的能放得下吗?戏曲有种特殊的魅力,对演员来说就是魔力,这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放下。”王洪玲有点激动地说,“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就成了刘喜奎。”

  》编剧郭启宏

  《优伶颂》为戏曲演员正名

  今年74岁高龄的郭启宏,曾与魏明伦、郑怀兴并称中国戏曲编剧界的“三驾马车”。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写出了昆曲《南唐遗事》《司马相如》,京剧《司马迁》《情痴》,评剧《向阳商店》《评剧皇后》,以及话剧《知己》《李白》《天之骄子》等一批作品,曾四夺“曹禺戏剧文学奖”。

  郭启宏决定写这部《北国佳人》,是在饭桌上听演员们讲了刘喜奎的故事。他说:“这个人的经历很奇特,她在那样的环境下有几位大总统追求,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这十分难得,也维护了戏曲演员的名声。”

  剧中的《优伶颂》是最被观众所称道的,郭启宏称写这段没花费太多时间,“一方面是刘喜奎的经历打动了我,另一方面我这几十年一直在跟戏曲演员打交道,我也很崇敬他们,写这段就是为戏曲演员正名”。在郭启宏看来,戏曲演员受到了很多不公正评价,“有个词叫戏子,这就是一种蔑称”。

  问及创作中的困难,郭启宏称还是不能很自由地去表现梅兰芳和刘喜奎之间的感情,因为他要顾及梅家后人的感受。他说:“在历史上,他们确实是有过交往,还是田纪云几位先生搭的线,这段感情最后没成,我觉得刘喜奎心里是愿意的。”

  现实意义让观众自己揣摩

  在演出前接受采访时,郭启宏也谈到了该剧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一些演员无法做到像刘喜奎那样保持人格的独立,爱惜演员的名声,抵挡不住金钱、权力的诱惑”。整场演出下来,郭启宏更多的是透过刘喜奎的人生经历来体现她的品质。对此,郭启宏说:“我觉得还是让观众和演员们自己揣摩吧。有人看完演出后,还说刘喜奎怎么这么傻,这要放到现在早就找个有钱人嫁了。他们要有这种想法,你说我能有什么办法?”

  谈到近些年来,好的新编

  戏曲剧目相对匮乏的状况,郭启宏说:“时代不同了,现在确实没有年轻人喜欢干这一行,也不能老靠着我们这些老人。我们这批人有的该休息了,有的也是江郎才尽了。”郭启宏说,到了他这个年龄有想写的就写,没有就各地旅游。

  □记者观察

  一剧之本绽放舞台

  《北国佳人》并非十全十美,但在新编戏佳作匮乏的今天看到这出戏,真有种“已被新戏虐过千百遍,恍惚一看如初恋”的感觉。这出戏能让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是演员、导演、舞美、音乐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郭启宏的剧本则是根本。

 

  郭启宏的剧本,显示了一个有才华的、有责任心的、又懂行的剧作家应有的水平,每句唱词都值得琢磨,看似不经意的对于京剧、昆曲的引用,实则是郭先生多年深植戏曲界的功力。期望各大戏曲剧团,在选择剧本时不要过多考虑外部因素,而是回到剧作本身,让“一剧之本”的力量真正绽放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