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北碑:从康有为到徐悲鸿、萧娴

Jan0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吴玉如曾经说过,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不知害了多少人。这的确是有感所发的老辣之言。

康有为究竟“害”过多少人,没统计过,但他的两个学生,确是有些被误导了。徐悲鸿,在绘画领域中西贯通,有着非凡的成就,但书法上却没能走出与画作相当的路;萧娴,有天资有努力,本可上追卫管,但终究还是 ... 门生。

康有为,广东 ... 人;徐悲鸿,江苏宜兴人;萧娴,贵州贵阳人。三个南方人,经营北碑一辈子,始终无法打破藩篱。

自董其昌提出以北碑南帖为特色的书法地域分野以来,书法的主流始终以南人——帖学为主,时董时赵,直至二王。但到了清代晚期,碑学的兴起颠覆了这个传统。有意思的是,大力倡导北碑的,却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南方人,如阮元,江苏仪征人;邓石如,安徽怀宁人;伊秉绶,福建宁化人;张裕钊,湖北鄂州人;何绍基,湖南道县人;包世臣,安徽泾县人;金农,浙江杭州人。

中国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书法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对清代绘画有巨大影响的“四王”,书法上也发挥了帖学的精致。“四王”的家乡都在苏南,当初,要是徐悲鸿在书法上向“四王”靠拢,是否会更加驾轻就熟?以“四王”的精美辅助北碑的粗犷,也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徐悲鸿如此,萧娴也不例外。身处江南的她,也更加有条件向帖学发展。而且,以一个女性书家,学康有为的放纵不羁书风,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看来康有为也不称职,否则,教导萧娴以赵管为主,兼以北碑增添骨力,那就不仅是有自家面目,开宗立派亦或可能。

碑与帖,原本不可厚此薄彼。碑帖之间,贵在由此及彼、由彼返此,出入之间,动静得宜。这一点,梁启超是聪明的,他作为长期跟随康有为的弟子,在字上却没有沾染康的习气,毫无疑问,这是另一种方式的“谢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