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Feb26

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时间:2014/02/26 20:57 | 分类:欧洲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欧洲文明在历史上先后受到三次来自东方的冲击,这三次冲击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文化版图,使得欧洲到现在还对东方报有深深的戒备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黄祸”。而这三次冲击都与中国有关,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最早应该是从这方面开始的。了解历史,对解读西方社会当前对中国的态度不无裨益。

  第一次“黄祸”发生在公元3世纪—4世纪。

  中国历史上的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经过东汉王朝长时间的打击,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共同打击北匈奴。北匈奴在公元2世纪左右被迫西迁,于公元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首先被灭国的是顿河流域的阿兰国,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铁蹄,踏向西方。

  公元374年,匈奴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地,早已得到风声的东哥特于边界线上摆开阵势迎面阻击。东哥特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数量相当庞大。而匈奴则以骑兵为主要攻击力量,以弓箭为进攻武器,而且匈奴人用的箭的箭头都沾有马粪,被这种沾上马粪的“脏箭”射伤的人轻则伤口发炎,重则染上破伤风。匈奴骑兵可边快速冲锋边施放箭矢,而且能保持较高的精确度,这些功夫在西方的骑士中是不多见的。东哥特军就这样被狂殴暴打一顿败退而去,接下去匈奴军在东哥特领地纵横驰骋,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年迈的东哥特王赫曼瑞克愤而自尽,东哥特人部分投降了匈奴人,其余逃进西哥特人的地盘。东哥特灭国后,匈奴人接着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涅斯特河为险,布兵拒守,试图击匈奴军于半渡。

  匈奴军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防御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公元435年左右,匈奴首领阿提拉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巴尔干半岛,逼迫东罗马交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断插手西罗马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苛捐杂税”,匈奴人则以此为借口于公元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地区,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撤。公元447年阿提拉发动了规模更大的入侵,一路重挫罗马守军,彻底铲平了色雷斯城,于次年直 ... 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在缴纳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割让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后才使得匈奴人离去。在公元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他带着大约十万名战士渡过了美因茨北面的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100英里以内,匈奴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

  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了,尽管匈奴人的战力没有被完全毁灭。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战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严重后果。阿提拉随后入侵了意大利,寻找新的战利品。当他统率着部队进入意大利境内的时候,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向了沿海岛屿的安全地带,并按照传统惯例建造了港口城市威尼斯。尽管罗马人在战斗中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他们的主力军团留在高卢的土地上,匈奴人也同样显得脆弱不堪,不断的战斗、疾病和意大利境内的饥荒使得战力消耗殆尽。在阿提拉和罗马教皇圣里奥一世进行了一次重要会面之后,他同意撤出意大利。

  公元45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帝国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异族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匈奴帝国最终由于汪达尔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不见了。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不复出现。西迁欧洲的匈奴人的故事是极富戏剧性的,这个民族在生命最辉煌的当口结束了自己,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但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他们把丛林里的日尔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了,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第二次“黄祸”发生在公元10世纪。

  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唐帝国在国力最强盛时期与突厥发生战争,同匈奴一样,突厥在大唐帝国的打击下也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臣服,西突厥西迁。公元10世纪,西突厥开始由中国新疆一带向中亚转移。以酋长塞尔柱命名的塞尔柱突厥人,在首领图格里勒•贝格的带领下,先后征服了阿富汗、伊朗,至1055年进入巴格达,逼迫哈里发授与他“东方和西方的苏丹”称号,建立起大塞尔柱帝国。至此, ... 帝国已名存实亡,哈里发只是 ... 世界的宗教领袖,其世俗的权力已经丧失殆尽。与此同时,另一支突厥人在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带领下从南高加索出兵,向小亚细亚半岛扩张,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另一个塞尔柱帝国。小亚细亚半岛是扼守亚洲,通往欧洲的 ... 要地。当时属拜占廷帝国,其居民多为希腊人,信仰基督教。 ... 帝国强盛时曾多次企图从拜占廷手中夺取小亚细亚,但未成功,成为抵抗 ... 征服狂潮的坚不可摧的前沿阵地。

  9世纪起, ... 帝国开始衰落,拜占廷帝国趁机将国界向东南推进。小亚细亚是拜占廷帝国的财政收入和兵员的主要征集地,因此拜占廷全力抵抗塞尔柱人的入侵,1071年,罗马纽斯率领由来自帝国各地区的希腊人、俄罗斯人、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钦察突厥人组成的二十万大军进攻塞尔柱帝国。塞尔柱人在阿尔普•阿尔斯兰的指挥下,与罗马纽斯大军在曼齐克特(现土耳其共和国东部)决战,结果取得胜利,俘虏了拜占廷皇帝罗马纽斯。塞尔柱人乘胜一举夺得了整个小亚细亚岛,使塞尔柱帝国的边界扩大至马尔马拉海边,与拜占廷的首都君土坦丁堡隔海相望。曼齐克特战役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拜占廷帝国,使它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也震动了整个欧洲,经拜占廷的请求,在教皇倡导下,西欧各国组织十字军,发动了历时数百年的十字军东征。阿尔普•阿尔斯兰死后,他的儿子马立克•沙于1073年继任苏丹。他执政后,接连击败拜占廷人,铁骑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兵锋直指欧洲。

  1453年,他们攻克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续千年的东罗马终被灭亡。马立克•沙先后从 ... 人手中夺取了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他的军队所向无敌,直打到西奈半岛,威胁着埃及的 ... 法蒂玛王朝。它的版图由地中海东岸到印度河以西,北起高加索、小亚细亚,南到 ... 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此时是塞尔柱帝国的极盛时期。092年马利克沙死后,诸子纷争,帝国四分五裂。在叙利亚、克尔曼、小亚细亚等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王朝。第三子桑贾尔(约1096——1157在位)受封于呼罗珊。1104年成为大塞尔柱帝国仅存的继承人和其他各塞尔柱小王朝的宗主,声誉日隆。他曾打败中亚的喀拉汗国和印度边境的伽塞尼王朝。在位末年,吐火罗斯坦的乌古斯人反抗苛税起义,他前去征讨,战败被俘。1156年逃到木鹿,次年死去。

  国土后并于花拉子模王国。叙利亚的塞尔柱王朝为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子图图什所建。他曾阻止第一次十字军前进。他死后不久,一些将领以塞尔柱幼主的保傅(号称傅帅)身分各自建立小王朝。塞尔柱家族在叙利亚的统治只维持了20余年(1094——1119)。克尔曼的塞尔柱王朝是由图格里勒伯克之侄卡武尔特在1041年建立的。12世纪中叶,波斯湾海盗横行,拜占廷和印度间的贸易经由伊朗东南部的陆路,促成克尔曼的经济繁荣。至12世纪70年代,塞尔柱家族内讧,于1185年为呼罗珊的乌古斯系土库曼斯坦斯坦人所灭。塞尔柱诸王朝存续时间最长的是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创立者是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堂弟苏莱曼沙,1084年定都于伊科尼阿姆(今科尼亚)。

  罗姆苏丹国西北与拜占廷为邻,两国结成同盟;东南则有十字军在叙利亚建立的基督教国家,以致与东方日益隔绝。但与意大利的商人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却很兴旺。1243年蒙古军入侵小亚细亚,科塞达克一役,塞尔柱军溃退,罗姆苏丹国从此沦为蒙古人的藩属,于1308年灭亡。13世纪初,由于蒙古人的扩张,中亚地区一部分突厥人被迫西迁。其中有一支于1230年到达小亚,被小塞尔柱帝国接纳,并把同拜占廷接壤的瑟于特封给其首领奥斯曼作为领地。历史上就把这支突厥人称为奥斯曼人。14世纪初奥斯曼人以瑟于特为根据地,不断向周边蚕食,最后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 ... 大帝国,即奥斯曼帝国。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王储被 ... ,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形成现在的土耳其。

  第三次“黄祸”发生在公元13世纪。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孛儿只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在统一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则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 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消灭了蔑儿乞的残余势力和西辽。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和大将速不台、者别,会集畏兀儿、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兵马攻打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灭亡。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进入顿河流域,出兵欧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决战,大败突厥与俄罗斯联军,俄罗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 ... 。此后蒙古军队班师而回。

  公元1234年,太宗窝阔台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继续西征。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公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西征军增援,术赤之子拔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儿、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诸王、那颜、公主附马的长子参加这次远征,由拔都总领诸军。次年,诸军会师西征,进攻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大将速不台征服不里阿尔。公元1237 年,蒙古诸军进攻钦察,蒙哥斩 ... 其大将八赤蛮,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公元1237年底对占梁赞、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月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又攻陷基辅。公元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孛烈儿(今波兰)、马扎尔(今匈牙利)。公元1241年4月,蒙军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维亚等地。拔都亲统三路大军大败马札儿军,其国王逃走,蒙古军队攻掠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南欧各地。这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

  公元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10月,旭烈兀率兵侵入伊朗西部,进抵两河流域,目标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国(今伊朗境内)。旭烈兀率军携带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经阿力麻里、撒马尔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谕西亚诸王协同消灭木剌夷。公元1256年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军队发起猛攻,占领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里海南)。1257年初木剌夷被完全平定。公元1257年3月,驻守阿塞拜疆的拜住来到军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漠思塔辛执政,既直接统治黑衣大食,又管辖整个 ... 教世界,是两河流域的强国。公元1258年2月,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在城中大掠七天,谟思塔辛被处死,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漠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蒙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以蒙古大漠为中心,向外一步步扩张。在战术上注重学习 ... 的 ... 技术,用 ... 工匠制造大炮,提高了战术优势,西征时集中了优势兵力,而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而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是分裂独立,如俄国当时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但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因此,在蒙古军队进攻下相继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