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寯藻:居身不使白玉玷 洁志直与青云齐

Jun2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国人的家训智慧,源远流长。从“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到现代的《傅雷家书》,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家训的内容亦多是要求子孙后代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和友爱兄长、谨慎处世等方面。

近期,中央 ... ... 在门户网站和客户端上不断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其中两篇是我省阳城陈庭敬家训以及闻喜县裴氏家训。我省文明办、妇联、文联亦号召广大家庭悬挂家规家训,家规家训又重新回到百姓生活当中。

有人认为,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其次说家风。诚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但换个角度讲,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

时评人舒圣祥说,家风不是糟粕而是精华,它对我们的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和规则的信仰。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也许就能得到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

权力超

祁寯(jùn)藻,世称“三代帝师”、“四朝文臣”、“寿阳相国”。作为清代中后期的著名文臣,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寿阳祁家更是在110年内出了四位翰林、六个举人。

“祁寯藻能够获得如此成就,祁家能出现如此多的人才,和祁家良好的家风、优质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寿阳县原祁寯藻研究会副会长、寿阳人刘长海在谈到祁寯藻家训时这样总结。

“清慎勤”家训成“官箴”

刘长海从小就临摹祁寯藻的字帖,由此慢慢对祁寯藻这个人产生了兴趣。1999年,祁寯藻研究会成立后,便开始全面整理祁寯藻的相关资料。“关于祁寯藻家训,目前还没有形成诸如《朱子家训》这样成集的资料,不过我们正在做收集总结工作,希望能集结成册。”刘长海表示,祁寯藻家训,或者说祁寯藻对自己以及子女、亲朋、同僚的期许和希望,分布在他的文集、文章当中,大致可分为对联、题字、书信以及文章碑刻。

“要说祁家家训,首先要说祁寯藻的祖父祁文汪。”刘长海告诉记者,祁文汪是祁氏第十四世孙,曾中过举人,后在潞安当老师。其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子女晚辈的言传身教,可以说塑造开创了祁家的家风。祁寯藻的父亲祁韵士和母亲祁刘氏更是以“但立直标,终无曲影”的要求严格教育子女,造就了祁家在清代中晚期的辉煌。

“动静胥归予正身心字样其和”,这是祁寯藻为祁家新建祠堂所题的对联,也是其个人修养的写照。1806年,祁韵士因事获罪,被流放到新疆,夫人祁刘氏便带着祁寯藻等子女返回寿阳老家生活。由于祁韵士为官清廉,获罪后家里“外无升斗之禄、内无朝夕之储”,祁家在寿阳的日子过得可想而知。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祁刘氏依然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不仅要求孩子们刻苦读书,更要求他们要戒骄戒躁。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15岁的祁寯藻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在回家路上,乡亲纷纷夸奖他,他也非常高兴,回家后便向祁刘氏报喜。祁刘氏不喜反而流泪,祁寯藻问原因,祁刘氏说:“你小小年纪,不过考中了一个秀才,就这样炫耀、骄傲自满,长大了还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祁寯藻听后非常懊悔,连忙向祁刘氏认错,并更加发奋读书,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考中举人,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祁寯藻前往广州上任,祁刘氏临行前嘱咐他不能给家里带钱;祁寯藻32岁任湖南学政,祁刘氏问他“何以为”,祁寯藻回答“清慎勤”(意思是清廉、谨慎、勤勉,现今流传最广的“官箴”),祁刘氏才满意地让他上任去。

父亲治学严谨、为官清廉,母亲勤劳节俭、严格教育,给祁寯藻以及祁家的子女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祁寯藻也牢记双亲教诲,身体力行,为取得后来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勤求公事屏绝私情

根据祁寯藻研究会的总结统计,祁氏家训共有上百条,分布在祁寯藻所题写的对联、题字以及书信和所撰写的文章碑刻中,内容多以诫勉、劝学、正身、秉公戒私为主。

“学道爱人整躬作范化民成俗造士为先赠香圃二兄”,“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赠觐唐二兄”是极具代表性的祁寯藻赠送同僚的对联。祁寯藻书法成绩斐然,同僚也经常求字,他所题写的对联内容,多为勉励同僚为政要造福一方。“‘赠香圃二兄’联的意思,就是让他以身作则,在地方倡导文教,多培养当地的读书人。”刘长海说。

清道光年间,祁寯藻被派往甘肃兰州公干,听说六弟祁宿藻将前往广州上任,便书写下了“勤求公事非多事屏绝私情是近情”的对联,希望祁宿藻能勤勉公事,不要因为公事多而随意处置;对于上门求办私事的,一定要拒绝,并且不要把这种拒绝当做绝情,而是为了更加亲近。

“居身不使白玉玷 洁志直与青云齐”是祁寯藻一副流传甚广的“修身”联,他这副对联的赠与对象是他妹妹的儿子辉生。当时辉生正在读书,祁寯藻在了解了他学习功课的情况后,非常满意,便书写了这副对联给他,希望他能像白玉一样洁身自好,志气直冲九霄云天。“布衣蔬食养心骨奇字高文观古今”,这副对联几乎在祁寯藻所有的宦游之地都有流传,可以说完全是这位三代帝师的人生格言和行为准则。

“让墙三尺”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很多位,我国很多地方也留下了“六尺巷”的地名。但祁寯藻的让地故事不仅有书信为证,更记入了史书。清道光年间,祁寯藻在京城任户部尚书。有一天他收到寿阳县平舒村本家亲戚的书信,说邻居盖房,要多占三尺宽,双方不和要打官司,请祁寯藻帮忙做主。祁寯藻在回信上只写了四句诗:“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人三尺又何妨,好地千年换百主,自古人长天也长。”那位本家收信后仔细考虑了几天,十分羞愧地到官府撤回了状纸。

不论是对联、题字,还是书信,都表现出祁寯藻作为一名大儒、一名官员,对勤勉、好学、清廉、勤政爱民的自我要求,也把这种要求传递给亲朋好友、子孙后代。

祁氏家训造就百年辉煌

从祁文汪、祁韵士,到祁寯藻,三代人身体力行而创立的祁氏家风家训,创造了寿阳祁氏百年四翰林、六举人的辉煌成就,更以“南翁北祁”享誉文坛。祁家做官为民、不求私利的家训门风,更被记录在史册。

祁韵士为官数十年,不仅为官清廉,还编纂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因牵连获罪,被发配到新疆,更是完成了《伊犁总统事略》、《西陲要略》、《西域释地》、《万里行程记》、《濛池行稿》等著作,为新疆蒙古的边疆史地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其所著的《西陲要略》,更被当时的沙俄、日本等国的史学家翻译、赞赏。祁寯藻的伯父祁恕士,在齐鲁四邑任县令二十余年,对待老百姓非常好,并严格约束官府中的官吏,其所管辖的老百姓纷纷赞扬,曾收到过以百姓衣缕制成的万民伞。在任上亡故后,家里面一无所有,家人几乎都没有回老家的路费。

祁寯藻的三哥祁寀(cǎi)藻一生一边耕种土地一边读书,每次都参加科考。虽然屡试不第,但屡败屡战。清道光二十三年,58岁的祁寀藻终于考中举人。得知此消息后,祁寯藻特地作了《自警诗》赠与三哥,“吾家数十载,最喜兄弟和。回忆艰难际,都由阅历过。藏身先自恕,应物贵无苛。自警交相警,聊为式好歌。”提醒他中举了不要忘记过去的刻苦读书的日子,要自我约束,自我警醒,不能因为中举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清道光十一年寿阳大旱,村里几百人都没有吃的。祁寯藻的弟弟祁宿藻带头捐献出了自己家的粮食,并号召村里有钱有粮的人家也捐献,救活了不少人。他的善举受到了村民的赞扬。

祁寯藻的儿子祁世长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勤勉好学,更践行他的清廉作风。清光绪十五年,时任经筵讲官的祁世长请假回家,修缮祖坟。当年正值秋试,他最喜欢的孙子祁师曾回到寿阳,准备参加。此时官居二品的祁世长没有通知寿阳的地方官,也没有通知太原的大小官吏,带着祁师曾,乘坐一辆小马车前往太原应试。到了太原后,就借住在一家寿阳人开的粮店里,一直到祁师曾考完。时任山西巡抚的卫荣光得知祁世长来到太原后,立刻派人去请,但爷孙两个人早已坐着小马车回到了寿阳。

“祁氏家训包含了清廉、勤学、孝道、忠恕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刘长海告诉记者,作为清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研究和发扬由祁寯藻传承下来的祁氏家训,可以起到检视自己、见贤思齐的作用。宣传祁氏家训,发扬其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部分,对当今社会中的浮躁的风气,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