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李宗羲简介

Jun20

两江总督李宗羲简介

时间:2018/06/20 12:25 | 分类:清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朝从咸丰元年(1851年)至宣统三年(1910年)的六十年间,任两江总督的计十余人,其中最知名者为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左宗棠、张之洞。

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开缺,一年后,由清廷派李宗羲继任。

在清代,总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例兼兵部尚书及右都御史衔。还兼任南洋大臣,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口岸的通商、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 ... 工业等事务。

李宗羲,字雨亭,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其祖辈由湖南常德府龙阳县 ... 迁蜀,至夔州开县定居。李宗羲五岁入学馆读书,十八岁参加县考,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享受县学公费供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六年,担任汉丰书院院长。次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五名,分配到安徽以“知县即用”,担任安徽英山县知县,从此走上仕途。

李宗羲由从政到告老还乡,20多年时间里由一介书生,以一个小县的知县,成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经历了三个皇帝,又处在对外对内战火不熄的年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他在忠君报国、执政为民思想的指引下,所做的一些好事,遗泽后代,载诸史册(《清史稿》有传),至今叫人难以忘怀。

备战守土,防止外国入侵

李在两江总督任上,面对外来挑衅,加强了长江下游的防务,建设吴淞、江阴要塞,从长江入海口上溯到南京,在沿江的险要处,修了六十多个炮台,购置军火,并添置了大炮;有的炮台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威力很大。他认为海防以吴淞为最要,江防以江阴为最先,因而重点建设了吴淞、江阴两处炮台,成为扼守大江咽喉的要塞。这些爱国护民设施,在抗日战争中还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而今两个要塞,已成为江南重镇。

增强国力,主张开发台湾省

李宗羲在同治十三年,就向清朝皇帝提出开发台湾省的主张,事在中日甲午战争十多年前。李认为,“台湾省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犄角,……实为中国之第一门户,日人之所垂涎也。且其地产蓄富……”,“该处可开制造局,自练防海之师,为沿海各省声援,绝东西各国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上述措施和言论,对台湾省设省起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他坚决抵御外侮、保卫祖国领土的爱国热忱。

以工代拯,救济受灾人民

太平军撤离江宁(南京)后,李宗羲任布政使。所属地域经过长期战争,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这样的残局,曾国藩和李鸿章也认为是难以收拾的。李鸿章说:“妇孺怨诅,当局固无如何,后贤难竞獗施,似需百年方可复旧也!”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李创立“招垦法”,把荒地分给无土地的农民耕种, ... 收取低廉的地价,而且分季缴纳。这个办法在江宁七县推行,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同治五年,出现清水潭决堤,水淹了高邮等七个州县,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李即时筹款办理赈济,施行半工半赈的办法,使当地三十万以上的人民得以活命。

注重运销,保护两淮盐业

李宗羲在任两淮盐运使时,因运河失修,河运不畅,运销困难,便在运盐线上瓜州的东面,开凿了一条新的航道,水较深,可行大船。岸边有堤,船可避风。河道长千余丈,在当时算是一个较大的工程。这不仅解决了运盐上的困难,也有利于以后的运输。

同治十年,曾国藩为了军需,在淮盐上增发四万“引票”,收取了一大笔钱,清廷认为这是筹款的好办法。在同治十三年借口赈灾,打算也发“引票”十万,收银一百二十万两。当时盐商手中“引票”很多,存盐也多,正苦销售不了。若再增发“引票”,更使供过于求,盐的交易会更加萧条。鉴于上述情况,李宗羲据理力争,请求清廷停发“引票”,保护了两淮盐业,对两淮盐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秉公持法,不畏权势 ...

光绪四年,李在开县病休,被清廷派往查东乡(宣汉)袁廷蛟等一案。事情本是袁廷蛟等人向官绅(承包税收的人)算粮帐(因官绅浮收),知县孙定扬谎称民变,请兵镇压。提督李有恒 ... 了上千数的无辜人民,东乡人民不服,派袁廷蛟上北京告御状。但四川先后两任总督文格、丁宝桢,袒护罪犯,企图掩盖实情。这两人在清廷中声威都很大,李宗羲坚持正义,为民代言,不惧现任大官的权势,据理力争,推翻了刑部的判定,使这一重大冤案得到 ... 昭雪,人民都称他是难得的“清官”。

关怀故乡,兴办家乡教育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县大旱,他寄赠4000两银子给家乡救灾。他关心故乡子弟的教育,捐款2000两修培俊堂,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免费读书。他还创立“李氏义学”为李姓子弟设立奖学金。

李宗羲凭着自己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业绩,由知县、知府、道员、盐运使、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一步一步地擢升。在动辄得咎的清王朝,这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光绪10年闰五月初四(1884年),李宗羲在开县迎仙山老宅辞世,终年六十六岁。逝世前,犹口授向皇帝的遗摺,希望光绪皇帝注重“帝学”、“圣功”、“用人”、“理财”。噩耗传至京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表示哀悼,特宣旨内阁照总督例赐恤,并进行谕祭。复于光绪十一年十月降旨,将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显其功绩,流芳百世。(《清史稿》有“李宗羲列传”)

李宗羲由一介书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业精政勤,成为封疆大吏,名留青史,被开县人民称为“李大人”。李宗羲逝世后,开县人还集资为他修建了“神道碑”(俗称“乌龟碑”,此碑在“文革”中被毁),以表达开县人民对他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