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李宗羲在开州留下的墨宝与传说

Jun2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裂口坪”位于白桥镇月霞村9社(原茶坪村5社)境内,处于县内名山金峰岭的尾端之上。

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上桥乡茶坪村(原为茶坪村,现为月霞村)金峰岭的尾脉发生断裂,裂缝长1000多米,裂口宽10公分至1米,脊部大路断裂,裂口1米多,行人不能一步跨过,自此该地改名裂口坪”。

此段文字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裂口”发生的时间以及“裂口坪”地名的来历。

然而当地人知晓“裂口坪”崩裂的具体时间以及“裂口坪”一名的由来恐怕寥寥无几,但只要人们一提起“裂口坪”三个字,大家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解一段此地之所以发生“裂口”的神奇传说来.

这段传说与清朝名臣、开县名人李宗羲李大人说的一席话有关。

话说李大人某年某月某日来“金竹坪”(现白桥镇桂花村中部)探亲,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游玩于“泰和寨”(白桥镇桂花村、上桥村、月霞村交界处的山脉)山下的“九弯子”。“九弯子”与对面“金峰岭”逶迤下来的山脉隔河相望,遥遥互对。

李大人看罢对面奇峰罗列的山峦,逶迤婉转的山脉,姿态万千的山貌,崎岖蜿蜒的山川,无不感慨河山的壮丽,自然界的情趣。闲谈漫步之余,不由精神倍增,喜行于色,笑脸初绽,谈笑风生,欣山赏水之情不由顿生。

这时其中一位亲朋好友善于察言观色,附庸风雅,好似悟到了李大人的心思,机灵地捕捉到了与李大人攀扯闲聊的最佳时机。

趁李大人观山水兴致正浓之时,便试探性地指着对面的一脉自上而下的山式说:“大人,您看那对面山脉的样式和气势,很像一条灵气活现、身躯弯曲俯伏朝下、栩栩如生的蛟虫(本是蛟龙,因为龙是帝王的象征,为避讳故曰蛟虫)啊!”

李大人望着眼前的山峰,定睛细看,略有所悟,心头一怔,果如此所言:从金峰岭尾端逶迤蜿蜒下来的一处山脉,气势磅礴,弯弯曲曲,轮廓分明,首尾相接,一气呵成,看那形体与气势,灵气活现,俨然真的一般自上而下俯伏着,那不是一条活蛟虫是什么?

特别是那蛟虫的头部,“五官”活现,比例是何等的匀称!

山头之上一片茂密葱郁的三角形森林,貌为蛟虫之冠。

山头之下的月家寺(过去为上桥乡著名寺庙)处于一凸起之上,犹如蛟虫之鼻梁。

鼻梁两边各有一圆形堰塘,水清见底,形如两只圆圆而明眸的眼睛。

鼻梁之下一条山梁,山梁尾部上下呈凹形之状,犹如蛟虫之上下颚。

上下颚之间一条形巨石悬空延伸,似如蛟虫吐信。

蛟虫匍伏于河边,随时都有可能兴风作浪溜入河中归之于大海。好一个大自然的杰作,真乃鬼斧神工,奇哉奇哉!

李大人看吧眼前的蛟虫,心里暗自高兴,此乃不虚此行。

转念一想,蛟虫虽是活虫,这么大的阵势,一旦走蛟(中国传说中的蛟虫正果修成之后要归到大海,民间俗称为“走蛟。”传说“走蛟”之时便会兴风作浪,危害极大,后果不堪设想),不知有多少生灵遭殃呀!

想到此处,李大人不动声色,满有把握地说:“那是活的吗?绝对不是!肯定是死的”

此言一出,随从无不惊行于色。

“你们看,蛟头前面是高高的刘家嘴,它能冲得过去吗?再前面是厚厚的横石梁,它能翻越过去吗?再前面是硬硬的铁包嘴,它能闯得破吗?三道关口,纵有天大的本事,它也难以溜到大海呀!所以死虫也。”

李大人兴致有加,随从从惊慌中回过神来,面面相觑,不禁异口同声,“大人高见,大人高见,死虫,死虫,肯定是死虫!”

李大人是清朝两江总督,诰授光禄大夫、震威将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官位显赫,权倾朝野,可谓一言九鼎,出口之言放之四海而皆准。蛟虫得到李大人如此口风不气死才怪!它还能溜到大海去吗?

就在李大人对“蛟虫”说话后不久的一天,阴暗的天空突然彤云密布,乌天黑地,浓云压顶,霎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继而闪电雷鸣,霹雳震天,道道光亮划过天穹,瓢泼大雨倾泻坤地。

突然“咔嚓”一声,房屋好像抖了起来。震响之后,风停了,雨住了,天地亮开了。

当人们从惊慌失措中回过神来之时,明亮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刚才的惶恐与惊险之境况早已烟消云散了。

人们便走出室外释放惊吓后的重负,欣赏着风雨后的彩虹,这时才发现凸凸的山梁在一阵雷电震响、风雨交加之后突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大口子,深深地塌陷了。

人们无不神奇地奔走相告:快去看啊,山梁那个坪坪上裂口了。从此,人们便称此处为裂口坪。

也许,当时人们感觉十分稀奇,便由地方 ... 报告了上级,上级相关部门认为这是开县地质上一次不小的地壳裂变,故列为县志以记之。从此裂口坪之名便在民间传开了!

李大人的一席话,让其山崩地裂,“蛟虫”断身,不过是中国传统与民间文化的演绎,或者是事后人们的传说或是猜测臆想,实有牵强附会之嫌。李大人去没去看山,观没观水,说没说上述之言尚需考证,如果真有其事,那也只能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李宗羲留墨于白桥

李宗羲除了留下认大家猜测臆想的传说故事,还真真实实地在白桥留下了可考证的墨宝:

一、留墨于武城山

“武城山”三个拓刻大字赫然醒目于山门横额之上,山门左右两面所书写的对联“峻嶺珠连形如玉笋”“奇峯鼎峙势若金城”清晰可见。

门两边屏风横联“阆苑遗踪”“月白风清”、屏风上下联“明顾千岩月”“情虚四座风”文韵丰涵。

不论是山门的建筑风格或是对联内容的精度概括、字体的风骨、拓刻的精湛都已成为人们欣赏、想象和无限感慨的平台。

二、留墨于桂花村(小地名叫金竹坪)

当时金竹坪的余府是李宗羲的姑母家,因此李常去省亲,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墨宝,碑文居多。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碑文都已经被毁,现在所幸存的刻有李宗羲名字的条石横放于金竹坪一余姓农户的猪圈之内,其上清晰地镌刻着“典型犹见”(后面的几个字被墙砖遮住了)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左下角落款为“李宗羲题”。

(李宗羲姑母的坟墓外围墓碑被毁,棺椁尚存 )

注:李宗羲(1818-1884),号雨亭,开县汉丰镇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26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赴京殿试,中殿试二甲二十五名,被委派到安徽知县任用。1850年任英山知县,1852年调任太平知县。1853年太平军攻下安庆,席卷整个安徽。李宗羲协助曾国藩管理军务。因在镇压太平军有功而在1869年升任山西巡抚,得到慈西太后两次召见。同治十二年(1873)被提升为两江总督,并办理南洋大臣事务。1874年,因病上疏辞职,次年卸任。光绪十年病逝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