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与豪格争位:福临为什么能当皇帝?

Jul0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清朝皇帝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被称为立国之主,为清王朝的建立了不朽功勋。而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作为清王朝入主中央的前两位皇帝,为清朝建立全国政权,稳定其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这四位皇帝并称“三祖一宗”,在满清历史中地位很高。

而在四位帝王之中,顺治帝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他的功绩和阅历似乎不如其他三位丰富,但是他身上的故事却往往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论是他继位、成长,还是最后的归宿都充满着谜团,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特别是在满清积蓄力量准备问鼎中原的关键时刻,作为皇太极幼子、年仅6岁的福临竟然能“意外”的继承大统,让人非常的疑惑。

接下来历史君就为大家揭秘这段历史,看看在皇太极去世后的夺位大战中,福临是如何幸运地登上皇位的。

明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晚上亥时,白天还在办公的皇太极毫无征兆的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去世。去世之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诏,更没有决定谁来继承大统的问题。

清朝的王爷贝勒们猝不及防,一时间悲伤欲绝,立即进宫准备皇太极的丧礼,连续的忙碌后,皇太极被入殓停灵崇政殿。

九月十四日,就在皇太极的灵柩前,一场皇位争夺战悄H打响。其中有两位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首先,豪格是皇太极长子,35岁正值壮年,文韬武略、战功赫赫。在皇太极的在世诸子中最为出众。努尔哈赤在位时,豪格就因军功被封贝勒,皇太极时期又加封和硕亲王,地位尊贵,在满清八旗中受到两黄旗大臣的拥戴。

同时,皇太极的表弟,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格也支持豪格,因此豪格坐拥亲王之位,又有近半数的八旗贵族支持,在皇位争夺中占有优势。

第二位多尔衮为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的亲弟弟。多尔衮之所以能和豪格争夺皇位,是因为他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努尔哈赤在位时,最喜欢的就是多尔衮,但念他年幼,曾交代次子代善:“(多尔衮)当立而年幼,代善摄位。”

但是鉴于努尔哈赤去世匆忙(宁锦大战重伤)时女真内部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人,代善拥立年长的皇太极上位。皇太极虽然逼迫多尔衮母亲为努尔哈赤殉葬,并将他旗下的军队指挥权夺走,但对多尔衮本人还是疼爱有加,封他为和硕睿亲王。

最后,多尔衮的战功也不比豪格逊色,每城必克,屡立大功,在军中很有威信,掌握两白旗军权。

除了这两位以外,还有两位王爷在此次皇位争夺战中影响巨大,其中一位是历史君之前提到的济尔哈格,还有一位就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此时满清宗室中的大家长代善(长子褚英以死),代善及其子孙掌握两红旗,是不能忽视的一派。

可以看到,在此次皇位争夺战中,豪格、多尔衮实力相当,代善和济尔哈格则是在外观望的势力,他们最终的立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皇位的归属。

我们知道,清朝的皇位继承在雍正之前是由满清八旗的贵族们商议决定的。而各位朝臣也在也在皇位继承会议召开前,暗中展开串联活动,选边站队。

九月十四当日,两位继承人和两位关键人物在崇政殿做最后的摊牌,期间兵甲具出,气氛剑拔弩张。

首先,两皇旗大臣在殿外大清门宣誓,拥立豪格为帝,并派兵护卫崇政殿。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上殿进言:太祖《汗谕》有言,立皇子为尊。

但是代善以两人品级不高,不能参与会议为由将两人斥退。此时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多铎、阿济格等认为多尔衮为努尔哈赤当初应立之人,现已年长,应该继承大统。这一点随即被代善否决。

随后,各旗又提出让代善为帝的折中意见,代善则以年事已高否决并再次表示“帝之长子,当继大统”。多尔衮自知势力单薄,正在犹豫妥协,但两白旗坚决不肯让步,这也使得本以为稳操胜券的豪格不敢再自我推荐。

随后代善以年老不参政而离席,这边阿济格同样威胁退出会议,两方再次陷入僵局,气氛异常紧张。

从这场激烈的争论中,能够看出豪格、代善、多尔衮各自的心理:代善不想卷入这场政治漩涡;豪格互不相让,都以自己的功绩和各旗大臣的支持互相对抗,谁也不让一步。

就在对峙气氛到达顶点的时刻,在一旁观望了很久的另一派重要任务——济尔哈格拿出了一个方案——既然两方都不愿意让对方让步,那何不选取一个两方都接受的人上位呢?

于是,在皇太极诸子中唯一没有选边站队,年仅6岁的福临被选中,成为了最后合适的人选。

其实看似公平的选择,却对多尔衮极为有利,福临上位对八旗贵族来说可以接受,不会造成内讧;同时豪格原本的优势也会收到抵消,信心一定大减,正是多尔衮摄政掌权的好时机;摄政后多多尔衮可以利用皇帝年幼打击豪格。多尔衮对这个 ... 十分满意,为了能顺利通过这个建议,又做了一些补充:请豪格和自己共同摄政,济尔哈格为辅政王,等福临年长后将大权归还。

最后,福临继位,多尔衮和豪格摄政,济尔哈格辅政的方案被确定下来,并得到了八旗贵族的一致同意。

同日,参与继位大会的各位亲王前往努尔哈赤陵祭拜,宣布继承人的人选。在埋葬了皇太极后的九月二十六日,爱新觉罗·福临在沈阳登上皇位,年号顺治。

这场马拉松式的皇位争夺战终于尘埃落定,空缺17天的大清皇位终于有了归属,清朝也迎来了她的第三位皇帝。

福临继位作为这场皇位争夺战的两位主角互相妥协的结果,其意义也非同反响。

首先,又第三位继承人继位,避免了八旗贵族内部的分化和内讧,保证了清朝一个相对稳定 ... 面;

此外,多尔衮作为实际的受益人,开始实现他进军中原的目标。

最后,也是意义最深远的一条满清皇室的继位准则被延续了下来:幼童继承皇位成为常态,清朝入关后6岁的福临,8岁的康熙,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继位,3岁的宣统,十位皇帝一半是幼童。

纵观清朝的历史,福临继位,二王摄政,清朝问鼎中原;溥仪继位,醇亲王摄政,清廷覆灭。这一前一后,一成一败,不得不说是一种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