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

May07

孝庄文皇后

时间:2014/05/07 09:25 | 分类:清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孝庄文皇后

  在清代众多的皇后之中,曾出现过一位身历清初三朝,劳逾半百,全心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的杰出人物,被称为“清代 ... ”,她就是著名的孝庄文皇后。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及《皇太后秘史》中所展现的孝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与史实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实际上,她的生平在《清史稿》中专有传记,且历代学者亦有论述。孝庄文皇后呕心沥血地以其聪明才智和特殊的地位,对解决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促进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她可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历史上的孝庄皇后,她的功绩可以是历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她的一生辅佐了清朝的三代皇帝,虽然她有能力作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却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如果爱情在她心中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也许多尔衮早就能当皇上了,但孝庄皇后心中第一的是大清基业,她没有把爱情混为一谈!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就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样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是谈何容易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 ... ,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所以我们后人还是理解她的,为她的善良与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动!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 ... ”。

  她助夫承位。接着“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皇太极暴疾身亡,她痛不欲生,愿以身殉,但观朝内大势,相争如同水火,以退为进、权谋其中,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孝庄皇后聪明睿智、颇有谋略,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动荡政局的变化,关键时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和统一全国的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

  孝庄太皇太后本身迸发出了光芒四射的无穷的人格魅力。她具有常人身上少见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她成功地作了皇太后,又成功地作了太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两任皇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管事的太皇太后。她是不垂帘的太皇太后。在当太皇太后之前,她当了18年的皇太后。她只以一位妻子、母亲、祖母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一、从普通皇妃到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因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庄妃,故谥号“孝庄”。其中的“孝”字是皇帝特赐的谥号。又因她的儿子和孙子都作了皇帝,故史称“孝庄太皇太后”,或“孝庄文皇后”。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婚后,她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改元”崇德“,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其中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当年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的世祖章皇帝顺治。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戎马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登基大典再次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举行,第一次在此登基的是丈夫皇太极,而今天则是庄妃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皇太极崩逝,作为一国之尊当是中宫皇后哲哲,出于本能。她一定会为维护母家科尔沁的利益而推举庄妃所生的福临。这样庄妃与皇后就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史料记载给人的印象是由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个争位的人势均力敌,所以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庄妃之子福临登上了皇位。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庄妃以后的作为及当时两黄旗大臣态度微妙的变化,还是可以推断出庄妃在福临即位的问题上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最初两黄旗大臣拥立豪格是在肃亲王王府盟过誓的,但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由谁继承皇位时,两黄旗大臣却只提立皇子不提立豪格;而此前雄心勃勃要与多尔衮一争高下的豪格在态度上也来了一个大转弯,称自己福小命薄,难当重任并离席而去。这不是豪格表面上所做的一种姿态,离常而去是弃权的表示,哪里有一点与多尔衮势均力敌的样子。但是多尔衮却并未当上皇帝,因为就在此时,大政殿内的两黄旗大臣都抽出佩剑上前,誓死要立皇子,大政殿外两黄旗护军侍卫刀出鞘、箭上弦,紧紧包圈了议政会议所在地。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不让福临即位哪个能活着出宫?在皇宫中舞刀弄枪,没有中宫皇后哲哲及庄妃的默许是无人敢为的。应该说,庄妃的对手多尔衮也是位政治家。权衡之下,他选择了拥立幼子福临而自己做摄政王,为其于顺治初年独揽朝纲做了铺垫。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帝即位后,孝庄太后教导他任贤人,远小人,赏罚公平,不要奢侈,要勤学好问。为了拉拢汉族将领,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养育宫中,岁俸视同郡主,又把皇太极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之子吴应熊。顺治帝是位少年天子,年轻气胜。孝庄太后始终以国事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地妥善处理与儿子的关系。顺治帝的两次废后,并对董鄂妃的疯狂爱恋。孝庄太后对此都采取了明智的态度,废后无法挽回就加以补救,在顺治帝坚决摒弃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庄妃的亲侄女)被贬为静妃后,又紧接着从科尔沁部重选了一位同姓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庄妃的侄孙女),以巩固与蒙古的联姻关系。而对于董鄂妃,孝庄太后则加以容忍宽容,同意她进宫,并默许她由妃品级升为皇贵妃品级,以维护顺治帝的面子,从而不至影响到清政权稳定的大局,此事充分表现出孝庄太后在执掌国政方面所特有的宽广胸怀与远见卓识。

  顺治十八年(165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因出天花,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年仅8岁的皇三子玄烨成为皇嗣,是为“康熙帝”,而孝庄太后则从此被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10岁时,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孝庄为照顾年幼的皇帝,把康熙留在自己的慈宁宫,并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孝庄文皇后经常告诫康熙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必须明白对百姓的责任:受到人民拥护,长期统治下去,必须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康熙帝日后努力实践她的教导。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作乱,孝庄文皇后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拿出自己的金帛犒赏出征劳苦的将士。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她又向康熙推荐图海镇压叛乱,图海迅速平定了布尔尼。可以说,康干盛世的形成说也有孝庄太后的一份功劳。

  康熙皇帝对孝庄感情深厚,尽心奉养祖母,每日一定到祖母宫内问安,在祖母膝下承欢,并且常于得闲时陪祖母出游。一次,康熙皇帝奉祖母诣五台山捻香拜佛,因担心山路崎岖,车行不稳,康熙特备下八人抬暖轿,随行在出行人马之后,在车马难以行走时,康熙及时召暖轿到祖母跟前,请祖母乘暖轿,并下马亲自替祖母扶轿前行。孝庄不无感动地说,像这样的车轿小事,皇孙都亲自过问,这就是大孝啊!康熙出行时,如果祖母不能同行,他时时不忘将自己的行踪向祖母报告。康照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以平定“三藩之乱”,率众东巡盛京祭告祖陵,同时巡边设防,加强东北地区的 ... 防御。当车驾行至吉林乌拉时,康熙与官兵一起捕鱼,收获颇丰。康熙马上想到了远在京城的祖母,他当即命令将亲捕之鱼浸在羊脂中,差人快马加鞭送到紫禁城中,他说,只为祖母看到鱼时能嫣然一笑。可见祖孙感情之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终因年事已高病倒。康熙皇帝见祖母病重,心急如焚,他昼夜守在慈宁宫里,衣不解带,睡不安眠,所有的药品及食物亲加调理,送至祖母唇边。祖母安睡时,他也不肯离去,隔着幔帐静候,席地而坐,一听到皇太后的声息,立即上前到榻前,凡是祖母所需,亲手奉上,在孝庄病重的一个多月里,康熙一刻不离开祖母的病榻,而孝庄疼爱孙儿,常劝其回宫内休息,但康熙皇帝都不肯离开。见祖母的病情越来越重,康熙每日至佛堂祷告,他在佛前许愿,如果能让祖母身体康复,自己情愿用自己的寿命换祖母的阳寿。其情其景,催人泪下。

  康熙的祷告终于没能换来奇迹的出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寿终正寝,寿七十五岁。康熙皇帝呼天抢地,哭无停声,饮食不入口,在回顾往事时他感激地说,朕八岁时皇父宾天,十岁时母亲崩逝,父母亲的音容只仿佛记得,全赖祖母抚育教诲整整三十余年,每念教育的深厚恩情,哀痛实在难以自禁。遵照其生前的遗嘱,在遵化马兰峪建陵安葬,是为“昭西陵”。谥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二、清代的满蒙联姻和科尔沁部简历

  大家都知道,孝庄文皇后是蒙古族人,可为什么她却嫁给清朝的皇帝呢?这就不得不提满蒙联姻。综观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后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后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后99名。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干隆朝最多,遣嫁也最频繁,干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干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干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满蒙联姻是清朝的国策,和中国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不同,她不是一两个女子的和亲,而是一大批人。正是这一大批女子,使入主中原的满族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科尔沁部,在一些明清史料中亦作火儿慎、好儿趁、廓尔沁等,其实这是音译的不同,都是指蒙古科尔沁部落。据考证,蒙语的“科尔沁”,原意是指成吉思汗时皇帝卫队中专门披弓挂箭的战士,也就是弓弩手,由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这位勇猛善战的弟弟辅佐着哥哥,在统一北方草原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军功。1206年斡难河源聚会,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赐予他四千五百封户,封地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到明朝末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蒙古部落群,随着牧场的扩大和人口的繁衍,以科尔沁为首的四部逐渐南下,成为北起嫩江流域,南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广袤草原的主人。这片地域也常被称为科尔沁大草原。而孝庄文皇后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

  1626年,科尔沁部已在各蒙古部落中率先归附清朝。1636年清朝开始对蒙古各部首领授官封爵,并推行盟旗制度。科尔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各有前、中、后三旗,共六旗;并附上郭尔罗斯部前、后二旗,杜尔伯特部和札赉特部各一旗,十旗组成一盟,名为哲里木。会盟地点定在今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这标志着清朝与科尔沁部双方君臣关系的最终确立。

  三、传闻野史、无稽之谈

  关于孝庄文皇后的民间野史传闻实在是太多了,流传较为广泛的就是“庄妃劝畴”和“太后下嫁”了。

  所谓“庄妃劝畴”是指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一天夜里,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电视剧《皇太后秘史》也对此大加演绎。事实上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庄妃的姑姑哲哲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年轻的庄妃位居西宫——永福宫。其他两位皇妃是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此时的她根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而且一个后妃是不可能参与朝政大事的。根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所以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另一个流传最广的就是所谓“太后下嫁”了。

  据野史记载,清朝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时当盛年,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又将帝位让给了她的儿子,忠心辅政,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足以极其功,于是委身相事,借以笼络多尔衮云云。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和哥哥们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整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

  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个建议得到各方的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 ... 。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却粉碎政敌豪格的皇帝梦,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几个月后的1644年4月22日,多尔衮以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接受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刚刚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大顺军,一举占领北京。顺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福临入京,定鼎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生的夙愿。在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他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不过,多尔衮还是清醒的,他时时告诫诸王大臣不可谄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尽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皇帝亲率诸王大臣出城跪迎。顺治发布哀诏,追怀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接着,又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其元妃为“义皇后”,夫妇一同升爹太庙祭享,即视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极具容光。

  但是没过多久,当年帝位之争造成的矛盾就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尤其是对待自己的政敌豪格极为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也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但在当时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认为翻身的机会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直到干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 ... 昭雪。干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

  既然多尔衮如此下场,那么太后下嫁之说显然难以成立了。如果孝庄下嫁多尔衮确有其事,无论是与多尔衮两情相悦而自愿下嫁,或者是出于笼络多尔衮以保护顺治而勉强委身,都不可能出现多尔衮尸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结局,因为批倒批臭多尔衮,对于孝庄和顺治母子的名誉尊严都会造成极大损害,相反,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才是孝庄和顺治有利的选择。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首先驳难,在其《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对下嫁之据辩驳甚力,指出不仅下嫁为虚,甚至两人连同居关系都不存在。继其后者,仍不断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

  野史中的大婚恩诏写得有声有色,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好事者的杜撰,根本不足为信。也有人声称,清末宣统之际在内阁大库检得过太后下嫁诏书,但却无人能证明确有其事,现存清代档案早已经过整理,迄未发现这一诏书,所言亦难以为据。

  明末清初的张煌言曾写了一首《建夷宫词》,但不能奉为信史。张煌言本为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 ... 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肃亲王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两宫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借以讥讽贬斥清官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

  传闻的依据之一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多尔衮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称“皇父”,则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亲。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顺治元年(1644)十月,即顺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后,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顺治二年(1645)五月,有个御史赵开心疏称多尔衮以皇叔之亲而兼摄政王之尊,仪制宜定,“称号必须正名”,他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不妥,“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经礼部等议定批准。到了顺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自此,直到多尔衮病逝,清 ... 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而且据 ... 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称“皇父摄政王”。从时间上看,这一称号的确定,比传闻太后下嫁的时间早了一年多,因为多尔衮的妻子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传说下嫁是在顺治七年初。显然,“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国君尊称臣下“尚父”(周武王称姜子牙)、“仲父”(齐桓公称管仲)、“相父”(蜀汉后主刘禅称诸葛亮)之遗意而已,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

  还有持太后下嫁说者,多举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载当初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实属暖昧,有秽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亦不正,以此要挟顺治小皇帝,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属实(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一条,已非事实),“亲到皇宫内院”一语只是指出多尔衮说太宗得位不正的地点和对象,将其单独抽出作为多尔衮曾秽乱宫廷甚至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任何说服力。

  太后下嫁之说流传很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于是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颇为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 ... 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曾颁布恩赦诏明告天下,那当然会颁诏给 ... , ... 《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 ... 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 ... 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 ... 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而且对清朝怀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迎合清朝为正统,但其官员自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 ... 当然不会为清朝隐讳,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削之举。

  总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流传虽广,却无任何的证据。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 ... 皇太后,也不免为流言非议。孝庄九泉有知,她会做何感想呢?

  综观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她历经三朝,辅佐了两位年幼的皇帝建功立业。为清朝立国和江山巩固立下卓越功勋,她是伟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蒙古族女性。

  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

  有人评价说“她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女子。她送走了自己的丈夫,又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最后辅佐了一个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她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能干,以至于人们有时候都会忘了她曾经是个女人。”可就是这么个大度的女子,却嫉妒上了顺治皇帝的妃子,历史上小有名气的同样贤德美貌并重的女子董鄂妃。那时候孝庄已经住于别处,借口身体不适需要照顾,让产后没几天还万分虚弱的董鄂妃前去照顾,让其身体更加不行,而董鄂妃产下的儿子也在三百天后一命归西。这更沉痛打击了董氏,使她很快死去。顺治决定出家当和尚。但在孝庄的逼迫下不得不继续当皇帝。但很快,也离开人世。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对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 ... ”一词赋予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则此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

  “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雍正皇帝评价孝庄皇后。皇太极把她看作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在康熙的眼中,他又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历代女子中,我对孝庄敬重有加,其贤德为后宫争相效仿的对象,其才能卓越,又为正统所出,不被世人所斥”。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绝权威合国之衅”,这是《清史稿·后妃传》对清代皇妃总评中的一句话。综而观之,自然有粉饰之虞。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用到孝庄皇后身上,应该说是丝毫不过誉的。所以,孝庄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家闺秀、母仪天下的典范。

 

  “兴邦者,未必就是男人;祸国者,也未必就是女人”!历史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