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的背后

May15

刘备托孤的背后

时间:2014/05/15 12:01 | 分类:三国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备托孤

  蜀汉章武三年四月,刘备永安托孤,对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说了一句扑朔迷离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这番话?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品三国·永安托孤》一集中罗列并分析了几层意思:首先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评语“城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说刘备托孤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其次是这方面的反对意见,一个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的孙盛说“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一个是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认为的“别有用心”,是“阴怀诡诈”。我比较倾向于“别有用心”、“阴怀诡诈”一说。只是张作耀先生把这“阴怀诡诈”分析在刘备逼诸葛亮赌咒发誓表态辅佐自己儿子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根据后来的事实推定的一种结果,而非当时刘备的全部用意。刘备托孤的背后应该还另有玄机。因为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君王,用这般话对臣下托孤,让人有三方面的费解:

  其一,诸葛亮既非君王,为什么拿他与已经是君王的曹丕相提并论呢?且“君才十倍曹丕”,诸葛亮岂不是十个曹丕的料子吗?刘备为什么不说“君才十倍于朕”呢?而偏偏拿诸葛亮去与篡汉的曹丕相比呢?

  其二,“必能安国,终成大事”。所谓“大事”,无非是有能力座君位了。让诸葛亮去效法曹丕篡汉事来夺取自己的皇位,这是刘备的心里话吗?

  其三,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无非是:我快死的人了,我的天下你想咋的就咋的。

  这是在托孤吗?这是在告诉所有在场的人:诸葛亮是个比汉贼厉害十倍的人物,我家的天下在我走后将要落在他的手上。请大家注意了。

  这话的分量诸葛亮是掂量得出的,赶紧“涕泣”表明心迹:“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涕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是激动, 因为刘备 “临终之时,其言也善”,把自己和曹丕相比,对自己评价甚高。

  第二是感恩,皇上把家当交给自己“自取”,知遇之恩浩大。

  第三是委屈,主子误解了他,他诸葛亮根本不是曹丕那样的“汉贼”,更不是随便图谋皇位的人。

  第四是恐惧,因为 “托孤”之言一出,不管是正面接受还是婉言相拒,都将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什么难以想象的后果?大慨只有刘备和李严知道。至多还有赵云、魏延知道。《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是三国的枭雄,曾经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因打雷“失匕箸”,成功地欺瞒过曹操认为自己“胆小”;还在夺荆州、即帝位时表演过忸怩作态的功夫,吸引过当时很多人的眼球。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我认为刘备的天下多半是谋出来的,只是刘备把哭也当作谋略的一种,称得上是笼络人心的行家里手。但是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后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交待一番,未免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所以其中定有隐情,而这些隐情都是冲诸葛亮来的。我们可以从当时诸葛亮的处境和后来发生的情况加以分析:

  刘备在托孤之前,是和诸葛亮发生矛盾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诸葛亮并不双手赞成刘备称帝;二是诸葛亮并不同意刘备伐吴,因而不给刘备伐吴出谋划策,致使刘备惨败;三是刘、孙已经成仇,而诸葛亮却有个哥哥诸葛瑾在死心塌地为吴国效力,关羽被害前,诸葛瑾还代表吴国使者出面劝降过关羽。这不得不让刘备心生怨恨,对诸葛亮存了几分戒心。四是《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很显然李严比诸葛亮先期到达永安宫,刘备还送了个尚书令的重要位置让他座。而诸葛亮到永安,除惊出一身冷汗外,前前后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过。并且,托孤之后,《三国志·李严传》还记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 ... ,留镇永安。”可见托孤之后的诸葛亮在 ... 上并没有什么实权。五是诸葛亮到永安,为什么只带来鲁王和梁王,而不是太子?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话里和后来 ... 上的巧妙安排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当真“自取”是做了预防的,就是即使诸葛亮 “自取”了,也还有李严拥护着鲁王或梁王,刘家的天下会照样后继有人。

  刘备虽然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如以往了。但是诸葛亮忠于刘备,至于刘备死后,会不会对刘备的儿子忠,刘备还没有把握。对这样高智商的怀疑对象,究竟怎样掌控?刘备当然要先查实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会一如既往一忠到底了,短时间内用什么办法来查实?为了自己的江山平稳过渡,不得不考虑强行看看诸葛亮的底牌了。于是刘备抛出了让诸葛亮“涕泣”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要验证诸葛亮的忠心,如果结论不如人意,诸葛亮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这首先是一句“阴怀诡诈”、对诸葛亮充满了威胁的托孤之词,甚至还隐隐透着 ... 机!这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端倪:一,把诸葛亮比喻为“汉贼”曹丕,且“才”过十倍,其言不善;二,当作诸多文武的面,等于通告诸葛亮有“终定大事”的能力,要小心;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在提醒诸葛亮可以顶替他刘家的皇权,可见居心叵测。这些不都是皇家的大忌吗?!诸葛亮只要犯了任何一条,都可以置之于死地。

  再说,刘备这样托孤,还有六个不靠谱的地方:一个是诸葛亮当时虽然是丞相,却连相府都没有一个。很显然刘备是不高兴诸葛亮搞独立王国的;二个是刘备连“侯”、“王”的帽子都舍不得给诸葛亮戴一顶,还奢谈送什么“自取”尊位;三个是刘备有三个儿子,即使太子不济,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也轮不到诸葛亮来;四个是这托孤之言只是对诸葛亮说的,而不是嘱咐当众的;五个是刘备临薨之时,除拿诸葛亮比喻为“汉贼”曹丕,能 “君可自取”外,还在诸葛亮面前讲了一通诸葛亮最好的朋友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坏话。这一招可以说成功离间了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为马谡后来死于诸葛亮之手种下了根子。六个是刘备是很会看人的,况且知子莫若父,怎么会说出自己儿子“如其不才”之类没把握的话呢?

  刘备这样托孤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软硬兼施了。然而破绽是很显然的。诸葛亮自然看出来了,他很理解当时刘备的心思,并非常巧妙地解开了刘备的心结。使刘备“阴怀”的一招没有使出来。这没有使出的一招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勾勒出三幅大致的图来:一幅是诸葛亮的相权被收回;二幅是把诸葛亮就地擒拿,送入监牢;三幅是把诸葛亮就地正法。

  一、二幅图刘备是不画的,如果要画他就画第三幅图。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卧龙”,不是等闲之辈,既然“卧龙”威胁到他真龙天子了,就非死不可,免得后来给他儿子的江山添麻烦。那么第三幅图来出手的第一人选是谁呢,我认为不出两个:一个是赵云,再一个则可能是魏延。

  猜测的理由是,赵云是除关羽、张飞外,刘备最信任的人,曾救过刘备的老婆甘夫人,还两次救过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说:“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可见赵云关键时刻“不弃我走也”。魏延也和赵云一样,是刘备的心腹,《三国志·魏延传》多有记载,刘备屡次提拔重用魏延。这两个人中,在诸葛亮从成都来永安之前,刘备恐怕是面授机宜了的,要他们见机行事。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和诸葛亮打了肚皮官司,误会诸葛亮极深,给诸葛亮出了难题,诸葛亮还是对他忠心耿耿,发自肺腑声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并无异心,回答得情真意切、滴水不漏。刘备显然是多虑了。这不得不让刘备打消了“阴怀诡诈”的念头,正儿巴经地托起孤来。

  此时刘备才嘱儿子“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类话,在诸葛亮没有“宣誓”之前,刘备是没说的,他是把诸葛亮当十个曹丕看的。

  诸葛亮是个一如既往的忠臣,但也不失为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他理解刘备对他的误解,但笔者猜测诸葛亮知道刘备对他的误解有刘备身边人的份,他是不喜欢别人帮着刘备暗地里来使他绊子的。从《三国志》里可以看出,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几年后才能够大权独揽,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多,刘备托孤却不失为诸种因素之首。所以,在诸葛亮相位坐稳之后,诸葛亮的猜忌发了酵,那些“遗物”都被诸葛亮一一打理。《三国志·魏延传》载:“亮适卒,秘不发丧,”军中这么大的事都要瞒着魏延,可见对魏延的提防是多么的小心,死也没有放松过。魏延之死,尽管不是诸葛亮直接干的,但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就设计好了“令延断后”的退军计划,早将魏延置之于死地了。

  至于赵云,在刘备死后,似乎就风光不在,他虽然于建兴元年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但那是“普调”,没什么特别。后随诸葛亮驻汉中,亮令云与邓芝拒强敌,失利于箕谷,遭贬为镇军将军。之后就再没见升过什么官。且在贬官二年后就死了。因是当今皇上的救命恩人,躺在棺材里被追谥为顺平侯。

  李严呢,按易中天先生的话说与诸葛亮是水火不容的,同为托孤大臣,刘备托孤之后李严就一直和诸葛亮抗衡,两人的关系为什么会闹得如此之僵?笔者认为这正是刘备托孤时的初衷。但时过境迁,李严却不知变通,死抱着刘备的那“阴怀诡诈”的计谋不放,没有与时俱进,结果被诸葛亮废黜流放。

 

  以上是笔者的看法,聊备一格而已。好像有个姓蒋的名人说过:“读了《三国》学诡诈”。一部《三国》谋略多多,有些是解了密的,任由后人评说;有些是成了历史之谜的,让人发挥想象猜测;还有些是没有出笼的,没据可考、鲜为人知。刘备托孤当然是处心积虑策划了的,到底隐藏着怎样真相?后人只有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