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这一战足以说明问题

Dec04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这一战足以说明问题

  许多人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厉害搞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一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关于诸葛亮的许多精彩桥段都是编造的,例如赤壁之战、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等等。感觉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瞬间崩塌了。二是因为诸葛亮五次伐魏都以失败告终,而司马懿不但笑到了最后,他的后代更是做了皇帝,因此就觉得司马懿更厉害一点。

  那么到底两人谁更厉害呢?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正面对面交锋只有一次,这次战役记载于正史之中。这一仗也足以解决大家的疑惑。这一仗的名字是卤城之战。

  卤城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上伐魏的时候,时间是公元231年。当时诸葛亮亲领十万大军走祁山道出汉中北上伐魏。蜀军进攻天水,围魏将贾嗣、魏平于祁山。看上图,图片是当时诸葛亮兵围祁山的形势图。

  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这样的举动震惊了魏国朝野。于是司马懿被临时委派,从荆州直接赶赴关中迎敌。当时司马懿手下大将为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

  司马懿率军走了一个多月到达上邽,看上图,上邽在祁山的东北方向。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不会分兵从后方断他的粮草,因此率领主力前去祁山解围,只留郭淮、费曜领少量兵力镇守上邽。谁知道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领军前来,出其不意的逆向行军,和司马懿的军队相向而行,擦肩而过。越过司马懿的军队来到上邽,击败了守军郭淮、费曜,还趁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

  上邽是陇右地区的 ... 积粮之地,位置非常重要。司马懿知道后大惊,心想:诸葛亮怎么会如此行军,跑到我的后面去了,太大胆了,还烧了我军粮草。他赶紧率军回援,誓要亲自捉拿诸葛亮。诸葛亮提前驻军上邽的下募城,司马懿赶到后驻军上募城。双方对立驻军,没有交战。

  第二天,诸葛亮领军悄悄撤军,司马懿发现后赶紧率军追击,看上图,追到离祁山不远的卤城时追上了蜀军。这时候诸葛亮依靠南山、北山两座大山依山扎营,建造了两个大营。南营由王平守卫驻扎于南山,北营由诸葛亮守卫驻扎于北山。这时候司马懿蒙了,该攻击哪一个营呢?最后他派张郃领军进攻南营,自己领军攻击诸葛亮的北营。

  张郃领军猛攻王平防守的南营,攻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魏军死伤累累。司马懿率军同时攻打北营,奇怪的是北营一攻即破,于是司马懿大喜,率军全力进攻。诸葛亮领军往北撤军,司马懿在追击途中突遇事先埋伏好的魏延,被魏延击溃。蜀军斩获颇丰,有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司马懿这次丢脸丢大了,自从与诸葛亮相遇,诸葛亮在自己的 ... 区域内犹如无人之境,南北肆意行军,两军对垒时,司马懿又不敢轻易出战,以至于被自己的部下讥笑,如今好不容易出击一回还被诸葛亮伏击。司马懿大怒。诸葛亮击败魏军后向北推进了五十里左右,然后开始回军和祁山的的兵力会合。

  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说:围城留缺,穷寇勿追。如果前去追击,必然有伏击。司马懿怒火填胸,听不进去劝告,执意让张郃追击。于是张郃领军追击。

  张郃追击至木门的位置,被蜀军伏兵从山上射来的箭雨击中右膝,后来惨死于乱箭之下。

  随后诸葛亮和蜀中的李严通信,李严信中说连日大雨,运粮通道受阻,建议诸葛亮撤军。诸葛亮无奈,结束了第四次伐魏之战。

  诸葛亮和司马懿鲜有交手,这一次的交手显示出诸葛亮用兵往往虚实难测,而司马懿作为魏军统帅,猜不透诸葛亮的用兵意图,打不敢打,实在受不了进攻了又被伏击。因此在用兵上两人实力相差太远。事实胜于雄辩,最终结论就是诸葛亮完爆司马懿。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敢伐蜀?

  答复这个麻烦,能够从诸葛亮身后司马懿在曹魏担当职务转变的状况去剖析。

  234年,诸葛亮逝世,司马懿此时任曹魏大将军,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坐镇长安,片面担任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逝世时司马懿正在五丈原火线,此时蜀汉发作内耗,魏延、杨仪争斗,司马懿实在是想顺势倡议防御的,《晋书》纪录,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准”。

  也就是说,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或许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通盘的角度实行思索的,由于除去蜀汉何处还有一个朋友孙吴,与蜀汉僵持日久,曹魏消耗也很大,需求修整一段时光,并不具备即刻伐蜀的前提。伐不伐蜀不是司马懿说了算的,司马懿固然得听号令。

  235年,司马懿转任太尉,仍担任 ... 并坐镇长安,他在这里一边备战一边发展经济,《晋书》纪录:“关中连遭贼寇,谷帛缺乏,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不足,待贼有备矣。”

  237年,辽东的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要搞团结运动,魏明帝派他人去打了一下,后果得胜,只得让司马懿这位宿将出马。司马懿次年以太尉的身份征辽东,离开了与蜀军作战的主疆场,用时约一年将辽东安定。

  239年,正月里曹睿驾崩,司马懿还在从辽东回师的路上,他接到数道急诏,坐追锋车赶到洛阳,总算见到曹睿一面,曹睿向他托孤,让他与新任大将军曹爽一同配合帮手年仅8年的少帝曹芳。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仍任太尉,同时兼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今后他没有再回西线疆场,能否伐蜀也不由他一人决议。不久,曹爽一伙以少帝的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在是将其排挤,司马懿虽位高、名高、功高,但实在逐步淡出了曹魏核心层,厥后司马懿干脆称病不上朝了。

  244年,曹爽策划过一场伐蜀之战,目标是立下战功完全压住司马懿,关于此战司马懿暗示支持,他以为魏军预备缺乏,伐蜀只能无功而返。司马懿的这个立场能够了解为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且临时在西线与蜀军作战,了解实际状况,故尔以为伐蜀不当。也能够了解为,他看出曹爽的私心,不想让曹爽一伙更加失势。这一仗果如司马懿所料,魏军出征后遭到蜀军缜密且顽强的抵御,堕入进退维谷之地,只得兴冲冲撤回。

  249年,忍辱负重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伙诛除,大权把握在本人手中,这时候才真正“说了算”,但他开始面对的急切麻烦是那些忠于曹魏的人倡议了兵变,基本无瑕去想伐蜀的事。

  250年,王凌在淮南兵变,司马懿亲身挞伐,覆灭了王凌。

  这时候他能不克不及思索一下伐蜀之事呢?不克不及了,由于几个月后他就逝世了,常年73年。

 

  经过以上史实回溯,能够看到诸葛亮身后司马懿的确没有再伐过蜀,不外不是他不敢,而是还有别的缘由:前一阶段是由于他说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两头则是朝廷妥协逐步白热化,伐蜀成为妥协的一项内容,出于自身利益思索司马懿不期望他人去伐蜀;前期司马懿总算独揽了大权,但留给他的时光太无限,伐蜀已无从思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