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有多爱建盏?不仅论色,且论形、论用

Jun29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以皇帝身份写茶书,宋徽宗是五千年来头一份。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说到茶,就离不开器。以国君之高位在书中宣传茶器,徽宗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多才多艺却治国无方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数百个皇帝,能为现代人所熟悉的并不多。而宋徽宗赵佶(1082-1135)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个。他出名的原因,不仅在于书画双绝的才气、极高的品位,也在于其北宋亡国之君的身份。

  在世人眼里,他既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没干好本职工作的昏君。

  今天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评价他在国事上的功过是非,所以先把他的治国本领放到一边,就说说他的品位。

  宋徽宗作为皇帝,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也有最广阔的视野。他在书法、花鸟人物、诗词、音乐等领域,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除上述领域外,徽宗也精通茶艺,不但作过多首茶诗,绘过茶画,还曾经亲自为臣下点茶,更以帝王之尊撰写茶书《大观茶论》。

  二、宋代茶书的特点

  宋代不论贵族、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离不开茶。茶文化攀上新高峰的情况下,宋代就成了茶书原创度很高的朝代。明代的茶书就少有原创了。

  而且宋代的茶书还有以下特点:

  1、专著多

  宋代茶书总数约三十本,其中光是讲北苑茶的专著,就超过一半。北苑产贡茶,地点距离建盏产地非常近。贡茶与贡盏,关系匪浅。北苑茶受重视,与皇家对其的重视分不开。其实建盏也是一样。

  此外南宋的《茶具图赞》,是讲茶具的专著。

  很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书籍,有不少已经失传了。

  2、作者的身份高

  宋代的茶书作者,不少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如撰《北苑茶录》的丁谓,撰《茶录》的蔡襄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专门撰写“本朝茶法”与“国朝茶利”等内容。

  而其中身份最高的,就属皇帝宋徽宗。

  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茶书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的皇帝,怎么算都有几百个。其中以皇帝身份撰写茶书的,唯独宋徽宗一个。徽宗于北宋大观年间撰写《茶论》,后人收录此书时,改称《大观茶论》。在作者身份这一点上,《大观茶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书的内容而言,《大观茶论》是综合型的茶书,对茶的产地、制法、鉴别、品评,以及茶具和点茶法,都有独到的见解,是后人研究宋代茶事的重要参考。称它为“宋代第一茶书”并不为过。

  四、“宋代第一茶书”中的“宋代第一茶器”

  《大观茶论》中最为建盏界熟知的,是“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句。而徽宗论盏,不止于此。

  全文一共近百字,对茶盏的形与色、使用 ... ,都有说明。

  中华书局校勘版《大观茶论》原文: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这段话以三个角度说盏,其中任何一句拿出来,都是当时最有力的建盏广告语,也是建盏作为茶器,位居“宋代第一”的明证。

  1、茶盏的釉色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窑兔毫盏。当时其他窑口仿盏,因工艺原料等因素的制约,极难仿出建窑正窑的水平,尤其是达到徽宗要求的精品兔毫盏。

  为什么要茶盏必须够黑,又需要具备“条达”的“玉毫”?徽宗自己解答了,为的是“取其焕发茶采色”,就是说精品建窑兔毫盏的釉色表现,最能焕发(白色)茶汤的颜色。

  2、茶盏的器型

  “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意思是:茶盏的底部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底部深,茶就好像直立在盏中,易于击出表面乳白的汤花;底部宽,就能自如地运转茶筅,不会束缚茶筅的击拂。

  建窑束口盏就完全符合“底差深而微宽”的要求。加上建盏是铁胎,分量很足,从口沿至盏底,盏壁逐渐加厚,重心也很稳,击拂的时候更加顺手。

  3、茶盏的使用心得

  “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意思是:因此必须根据茶的多少,来确定所使用茶盏的大小。如果碗大茶少,茶色不显,茶多盏小,没有足够的注水空间。此外盏还需要够热,这样击拂出的汤花才会更持久。

  建窑束口盏口沿下方有一圈注水线,能有效防止茶汤在击拂时溢出。建盏的盏壁微厚,胎骨为铁胎,保温性能很好。

  徽宗作为一国之君,衣食住行,都享受全天下最好的。于茶上,不可能例外,于茶器上,也是如此。而徽宗亲撰的《大观茶论》,在涉及茶盏时,显然句句都在说建盏。可以说,建盏是宋代皇帝在“第一茶书”中钦定的“第一茶器”。

  而《大观茶论》中论盏的文字,可是真正的皇帝在教人挑盏、用盏。如此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宋朝无人能比,自然也对当时的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