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契丹族姓氏及其分布

Aug22

辽代契丹族姓氏及其分布

时间:2014/08/22 08:44 | 分类:宋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二姓,这种姓氏制度与其婚姻制度有直接关系。契丹族二姓的来源同他们部落所居地名有关,也与中原汉姓的攀附有关。通过对二姓分布地区的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也可以看出二姓联系紧密,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在 ... 上也是国家安全最是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辽代;契丹姓氏;耶律
  辽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是契丹族,其人口总量在全国人口中虽不占多数,但在辽代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契丹族姓氏是研究辽代姓氏问题的重要内容。此前蔡美彪、都兴智及日本学者爱宕松男先生对契丹族的姓氏来源曾做过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其姓氏制度、数量、分布,从一个侧面了解其人口的分布、迁移历史轨迹,从而进一步了解契丹王朝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
  一、契丹族的姓氏制度
  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耶律世保承祧之业,箫氏家传内助之风。”①说明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这两大姓氏,并且耶律氏的地位是“承祧”,萧氏的地位是“内助”,即一为皇族,一为后族。这种现象不仅中原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一点较难理解,甚至元修《辽史》时也困惑不已。通过统计《辽史》诸传中的姓氏结构可以看出,属于耶律氏族系的有87人,属于萧氏族系的有47人(抛开宗室、后妃等传中的皇室成员),分别占到总入传人数的28。53%和15。41%,合计占总传主人数的43。94%,二姓之地位可见一斑。辽代的这一姓氏制度集中体现在婚姻方面。
  辽朝建国以后确立了耶律姓与萧姓之间的互为婚姻的制度,即“皇族惟与后族通婚”,并且成为辽朝的基本国策。耶律与萧二姓的产生从原因、目的、意义来看,无不与婚姻制度相联系。辽 ... 对皇族与后族的夫妻婚配、结合有明文规定,如《契丹国志》即载:“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落之人通婚。”②辽圣宗于开泰八年(1019)十月,亦诏曰:“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③“耶律与萧,世为甥舅,义同休戚。”④显然,甥舅休戚与共,对于“世保承祧之业”,稳定辽代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政策的推行,当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优化种族和后代,但当这种制度发展到政治需要时就改变了其原始意义,其结果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制造和发展高门豪族内婚,甚至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婚姻不惜进行不论辈分、不限尊卑的婚配行为。
  这种制度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前已述及,但其负面意义也是明显的,政治上势必造成外戚擅政,“(萧)奉先挟私灭公,首祸构难”⑥,因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就看到了其弊端之所在,道宗朝时,都林牙耶律庶箴“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我朝创业以来,法制修明,惟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部乡里之名,续作一篇,着于卷末。臣请推广之,使诸部各立姓氏,庶男女婚媾有合典礼。’帝以旧制不可遽厘,不听”⑦。说明这种制度根深蒂固,是辽国的立国之本。
  另外,契丹的姓氏制度也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辽朝规定:“契丹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驼十头,马百匹,乃给官名曰舍利。后遂为诸帐官,以郎君系之。”⑧裹头巾尚要付出代价,作为皇、后两族通婚标志的姓氏,一般契丹百姓未必会有资格。1980年发现于内蒙巴林右旗鸟图山前(辽黑山)崇善碑中,关于契丹人的记载有几处,如:“六院司契丹乌鲁本娘子、六院司契丹郭家奴、六院司契丹乌者索董、契丹石家奴、契丹十五、契丹黑奴、六院司契丹□和尚娘娘、阿孛合、妻翰鲁端、六院司契丹移典、六院司猪儿胡信、契丹查哥、妻押思里……”这块石碑发现于契丹腹地,其代表性很强,这些碑铭中出现的契丹人名当同其他汉族人名一样属于一般平民,他们没有一个姓耶律或萧者,上述“六院司”,当属契丹皇族迭剌部析分出来的六院部,应属契丹的核心部落,这些部落的部民都没有资格有姓氏,更不要说其他部落的平民了。当然,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上述契丹人名是契丹族名字,但是既然同汉族人一块铭刻于石,说明这是非常正规的场所,应署汉名(如契丹贵族墓志铭基本上均署汉名),这种情况只能解释为:他们既是一般平民,本身就没有汉名,就更没有资格姓耶律和萧了。
  二、契丹族姓氏的来源
  契丹族姓氏来源方面的史料主要有三条:一是《辽史·国语解》:“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两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宋朝历史 www.lishixinzhi.com)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其说与纪不合,故陈大任不取。又有言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剌、石抹,则已无可考矣。”二是《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三是《契丹国志·族姓原始》:“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世里着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注云:“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
  围绕以上史料,契丹姓氏来源问题也有三种观点:一是蔡美彪认为,辽朝建国后确立的耶律氏与萧氏,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而是在氏族解体后,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耶律”来源于阿保机家族原来驻地,孙、审密、萧、石抹只是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汉译。⑨二是日本学者爱宕松男认为,契丹人的刘、萧两汉姓与刘邦、萧何无关,而是由原始的姓氏耶律和审密的谐音而来,其本意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图腾马和牛。⑩三是都兴智认为,耶律姓氏同西拉木伦河、太祖原居地“世里”有关,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笔者认为,上引三条史料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可互相补充。
  探寻契丹人的姓氏来源,还有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那就是通过解读契丹人的郡望概念,来进行考察。从《辽史》记载和存世碑刻资料看,契丹贵族中的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据《辽史》记载,耶律颓昱、耶律海里、耶律挞不也、耶律阿思等皆封漆水郡王。关于“漆水”一地的考证,史学界争论很多,但笔者认为都兴智先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认为耶律氏的郡望可能是源于渭水支流漆水,此河在今陕西岐山县附近,这一带是周人勃兴之地,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是为了把契丹人附会为黄帝之后。这一点在辽末天祚帝时耶律俨纂修的《皇朝实录》中也到了证实。笔者认为,辽朝宗室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封爵和改汉姓为刘,正是视黄帝为其远祖,将自己比附为后稷、唐尧的后裔,与周、汉一脉相承。
  辽朝萧氏的郡望是兰陵,兰陵是汉姓萧氏的郡望。检《辽史》,萧朴、萧挞凛、萧孝友等,皆得封兰陵郡王。萧恒德、萧速撒、萧挞不也等死后均追封为兰陵郡王;萧阿鲁带曾封兰陵县公、兰陵郡公。据出土的辽代墓志记载,萧继远(即《辽史》所记的萧继先)、萧孝诚和萧孝友兄弟,皆曾被封为兰陵郡王。萧义(即《辽史》所记的萧常哥)曾被封为“兰陵郡陈国公”。有的墓志则更明确地记载萧氏“兰陵占籍,厥族炽昌”,“兰陵萧氏”,“其先兰陵人也”。正如《辽史》所记“以乙室、拔里(辽代后族的两个重要部落)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萧相国,指汉初萧何,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封爵,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正是将自己附会为萧何的后裔。有辽一代,后族几乎全部垄断北府宰相预选权,是后族即宰相之族,与“比萧相国”的说法相一致,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契丹族的姓氏分布
  一般官员到了一定年龄,都会退休返回故里。因此,我们通过考察出土墓葬的有关情况,就能够总结出人口姓氏分布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辽代石刻文编》中列出的耶律氏墓志出土地点,可以看出,最南边的耶律氏墓志出土于河北平泉县,位于辽中京大定府附近;最北边的墓志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在辽上京东侧附近;最西边的墓志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在辽上京的西南侧附近;最东边的墓志出土于辽宁义县(辽中京道宜州)、北票、北镇(辽中京道显州)附近,这一区域正是潢河、土河流域,即契丹的“腹心部”地区。同时可以看出前后不同时期,有两个中心,早期基本上在辽上京临潢府附近,中晚期基本上在中京大定府、兴中府附近,从中不但能看出耶律姓氏不同时期分布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辽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往南发展,首都由上京到中京迁移的历史轨迹。
  契丹萧氏墓志虽然不多,但集中分布在以辽宁阜新为中心的辽西南地区,其中以阜新最为集中,共有四处。阜新地区的萧氏家族共有三大系:一是萧阿古只家族。从阜新地区辽墓的发掘和出土的墓志来看,基本上都和萧阿古只家族有联系,《萧仅墓志》对整个族系记载较为清晰,说明从阿古只在阜新建豪州起,至辽朝终,其家族一直活跃在这个地区。二是萧德温家族。《萧德温墓志》载:“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向南先生考证,“一门生于三后”,指圣宗钦哀皇后、兴宗仁懿皇后、道宗宣懿皇后;“四世出于十王”,十王至大康元年可考知者:晋国王萧和、齐国王孝穆、晋国王孝先、楚国王孝忠、丰国王孝友、楚国王孝惠、陈王知足、齐王无曲、柳城郡王术哲。可谓豪门显赫之族。三是萧慎微家族。因墓志残缺,族系不是太清楚,但也可看出家族的显赫。从遍布在阜新地区乡镇村屯的辽代遗迹看,当时人口应该非常密集,经济相当发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代契丹皇族,即耶律氏的分布地区,早期以上京临潢府为中心,中期以后以中京大定府为中心,反映了“世保承祧之业”的耶律氏居住在契丹的“腹心部”地区;而契丹后族,即萧氏,分布地区则在“腹心部”的东部和南部,以法库、彰武、阜新为中心,沿东北——西南方向依次排列,他们以医巫闾山等山地和科尔沁沙漠为屏障,构筑了一条辽腹心地区与东京道原渤海地区之间的一道屏障和保护带。二族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不仅政治上保证了辽国的政体稳定, ... 上对国家安全更是有力的保障,尤其是作为后族的萧氏“北可捍卫潢、土两河,南可控制辽东,随时出其家兵,配合国家军队,镇压辽东各族人民的反辽斗争,以巩固契丹人的统治”。因此,其地位和作用是中原历代王朝后族所无法比拟的。
  注释:
  ①⑤⑥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1、248—251、248—251页。
  ②《契丹国志》卷二十三。
  ③《辽史》卷十六,《圣宗纪七》。
  ④《辽史》卷三〇,《天祚纪四》。
  ⑦《辽史》卷八十九,《耶律庶箴传》。
  ⑧《辽史》卷一一六,《国语解》。
  ⑨蔡美彪:《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⑩爱宕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内蒙古出版社,1978年。都兴智:《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5期。陈述:《全辽文》卷六、卷九、卷八、卷七、卷九。向南:《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