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诗写得好不好?

May06

杨贵妃的诗写得好不好?

时间:2014/05/06 22:50 | 分类:唐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杨贵妃的诗写得好不好?

  家一起读唐诗之八  石云涛

  杨贵妃是才女,多才多艺,史书说她“能诗文,善歌舞,通音律,长于击磬、弹琵琶”。唐代是诗的国度,举国喜欢诗歌。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在那样的环境里,好像会写诗是很正常的,不会写诗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杨贵妃也不例外,她能诗,留传下来的诗有《赠张云容舞》一首: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首诗收入《全唐诗》第5卷。诗写得如何呢?按前人的评价,不算好,也不算差。清代诗论家陆昶评这首诗,曰:“诗不为佳,却字字形容舞态,出语波俏,亦足见其风致可喜”(陆昶《历代名媛诗词》卷4)。他首先是给这首诗一个定位,认为属于不好的诗。评价一首诗,笼统的说好或者不好,没有意义。这位陆先生论诗,喜欢这样做。他的《历代名媛诗词》一书影响还比较大,有线装清代刻本传世。在这本书里,他评论李清照的诗词,也说:“清照诗不甚佳,而善于词,隽雅可诵。”从对李清照诗的评价上,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位陆先生评诗是颇为苛刻的。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叠字,用语的大胆创新历来受到好评,他却说:“此却不是难处”。我认为,他对杨贵妃的诗这个定位也有点苛刻。是的,如果跟李白、杜甫等大家相比,和唐代那些传世名篇相比,杨贵妃这首诗可能称不上太好。但如果想到作为一位女性,又不是以诗词作专业的皇妃,能写出这样一首诗,已经很难得了。当然这不是赞扬她的诗的理由,更重要地是我们吟赏一下这首诗,还是可以说这首诗是写得很精彩的。陆先生也认为有优点,但只是“出语波俏”,就是语言比较俏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语言活泼。从语言活泼中可以知道杨氏“风致可喜”,就是她的性格讨人喜爱。我觉得这个特点是有的,但这个肯定是不够的。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咏舞姿的诗,写来赠人的。“张云容”是贵妃的侍儿,就是宫中的丫环仆女,善歌舞。这首诗就是赠送给她的。有一次,杨贵妃随唐玄宗幸临绣岭宫,命侍儿张云容献舞。歌舞方面,张云容是杨贵妃的学生,这也是杨贵妃向玄宗的汇报演出,让玄宗了解自己培养演员的成绩。事后杨贵妃写了这首诗,咏张云容舞姿,并赠送给她。就像你跳舞时我给你拍了照片,然后冲洗出来送给你作纪念。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曲折有致地写出了一场乐舞场面,刻划了舞者的生动舞姿,虚实相生,曲折有致,刻划传神。四句诗只有第一句是实写,从罗袖写起。乐声响起,舞者张云容伴随着音乐,轻抖罗袖,开始了她妙曼动人的舞蹈。所以诗人首先凝神注目于她的罗袖,诗便从罗袖写起。这一句妙在一个“动”字,这是炼字的结果。“动”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在这一句里却不同寻常呢?因为它动的是“香”,香气。当罗袖抖动、飘逸和挥舞时,一阵香气随之弥漫开来。唐代宫中妇女化妆使用香料,服装衣料都是用香料熏染的。诗句还重叠了一个“香”字,起了强调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感觉和印象。又用了一个补语“不已”,那香气不是一阵风刮过,而是久久地弥漫在舞场的空气里,于是整个乐舞场面便有声有色又有味了。接下来诗从罗袖的特写进入到舞者身体整体的描写。一句诗怎么能把舞者全身的姿态动态表现出来呢?实写肯定做不到的,诗立刻转入虚写,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张云容的舞姿。“红蕖”即红色的荷花。“袅袅”形容舞者婀娜多姿的动态,让人想到她亭亭玉立的身段。因为身影飘飘渺渺,观众无从看清舞者衣着的细节,便产生一种朦胧之美,所以说那一枝红荷就像在“秋烟”里摆动摇曳。舞蹈跟其他艺术一样,进入 ... 总要先有铺垫,经过那一阵秋风中红荷迎风般的轻歌曼舞之后,音乐和舞蹈忽然进入昂扬激烈的阶段。诗仍然出于虚写,用轻云疾风形容舞者的强烈的动感。“摇风”,扶摇风,暴风。南朝梁江淹《恨赋》云:“摇风忽起,白日西匿。”岭上高处风力当更猛,所以把风卷轻云放到岭上来写。“乍”字形容来得突然。后来南唐李后主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名句,李清照用“乍暖还寒”咏秋。乐舞进入 ... ,舞者疯狂地舞起来,就像岭上风卷云飞,令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 ... 过后,这场乐舞并不是嘎然而止,而是再经过一阵舒缓的音乐和舞蹈才终止。这煞尾的部分,便像池塘边上那依依青柳轻拂水面,渐拂渐缓,终于随着音乐停下来。这一句的“嫩”字特有味道,给人新鲜感。诗用柳写人,又用“嫩”形容柳的青翠可爱,用柳条轻拂池水形容舞姿。“嫩”也让我们想像到张云容小姑娘青春年少的鲜嫩俊俏。诗把柳树欲动不动,随着风停而终于停止了摆动的样态细致地刻划出来,让人想像着张云容是怎样慢慢地结束了自己的表演。

  唐诗中有一部分描写乐舞的诗,这首诗应该算是较为精彩的一首。这样的描写除了一定的语言功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诗人实际的观感。杨贵妃写这首诗时,可能并没有像我分析的这样去进行刻意的安排,只是把她实际的感受写下来而已。当然,杨贵妃的艺术感觉决非寻常人可比,因为她精通音律,擅歌舞,对舞蹈的欣赏和吟咏属行家里手,她把自己的审美感觉生动地传达出来,让我们好像观看了一场乐舞表演。欣赏者如果没有深入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便感到有平铺直叙之感。当读者把四句诗看成并列的关系,便觉得诗人只是简单铺叙舞蹈的姿态,没有曲折变化,所以算不得好诗。杨贵妃知道用一连串的比喻去形容实写不容易表现的事物和意境,说明她一定读过不少的诗赋作品,对前人的创作经验有所借鉴。我的猜想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像这样完全用比喻形容人的姿态之美,曹植的《洛神赋》是最著名的一篇。我想,杨贵妃一定读过《洛神赋》,从中学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和比喻的技巧,所以她这首诗通过三个精彩的比喻写舞姿,诉诸于读者的想像,整个舞蹈过程和乐舞场面以及那艺术表演的美妙,都让读者去想像。这三个比喻还有一个妙处,就是诗人没有简单地用红蕖、轻云和嫩柳三种事物作比,而是把它们分别放在清水秋烟、疾风冈上和春池岸边这样的环境中,因此造成三种意境,让读者的想像进入这不同的意境中驰骋,想像着那乐舞的曲折变化,从而在四句诗仅仅28个字里包含了味之不尽的意蕴。

 

  本文在《文史知识》2012年第10期发表,题为《杨贵妃咏乐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