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金简大揭秘

May24

武则天金简大揭秘

时间:2014/05/24 11:06 | 分类:唐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武则天金简大揭秘

  《礼》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什么是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儿?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其最为重要的“分水岭”就是“礼”与“非礼”。孔子“克己复礼”,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盖因于斯!是故,国学大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曾先生在为郑州黄河之滨的炎 ... 塑落成时所作的《炎黄赋》中说:“礼行赤县,情系苍生。仰畏天,俯畏人,惟宽仁恭俭,出于自然……是以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风雨博施,万物得和以生,得养以成。嫘祖,黄帝之妃,始创黼织;仓颉,黄帝之臣,以立文字。炎帝之女精卫,衔石而填沧海;炎帝之臣夸父,逐日以迎霞光。乃神乃人,惟载远古;是传是说,宜辅信史……”亦因此,倡导佛儒一致、被宋仁宗赐为“明教大师”的宋代僧人契嵩说:“夫圣人者,得全乎阴阳也;贤人者,得乎阴阳之微五行之先也;仁人义人者,得乎五行之一也;小人愚人者,得乎五行之微也,禽兽又得乎微乎微者也。”

  人与阴阳五行、天地鬼神“有染”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看来,也许会让小学生笑掉大牙,但中华始祖炎黄以降,“域中归于一统,百族聚为中华,自中原而滂沛十方。从兹以还,历三代二千余年而入于秦,再历二千余年而有今”,泱泱五千年,这却一直是“天不欲亡我中华,必不亡中华之文化”。

  正因东方神起,才有了敬畏天地,祭祀鬼神;才有了道法自然,师法自然;才有了中华之文化、东方之文明。嵩山位居天中,黄帝在此“与神会”,它是中国的“奥林匹斯山”。3000年后,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投金简于嵩高山之巅,无疑是黄帝以降又一次“契嵩”的国家行动。武则天的这一行鬼神之事,在今天看来也许神秘难测,但金简本身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却简单明了,至今还植根于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布局方式还是年月落款等,武则天金简与我们熟悉的当下书家所写、美术馆、宾馆餐厅乃至办公室、家里所挂的书法条幅,竟然是同一个样子,1300年来我们的文化竟然就这样“凝固不前”!

  其实,那些让我们高山仰止的大家书法,和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的涂鸦本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金简的发现者屈西怀先生随手撕下孩子的作业本,铺在金简上,用铅笔头胡乱一拓,裱将起来,我看就是一幅难得的书法精品。

  无论是竹简、帛简、玉简、银简还是金简,都是书简——今天的书法,无非是书简的一种新形式,把字大都写在了宣纸上;书简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变成了印刷品,成为书籍。在新闻纸产生后,变成了报纸;在网络出现后,又变成了网页……

  林林总总,无论是书简、金简,还是当下的书法作品、书籍报纸、册页网页等,都与先人的书写、当下孩子的作业本差不到哪儿去,万变不离其宗,新的报纸、网页,也无非是古老文明的一种赓续形式,或称之为书简的“青春版”。

  武则天金简被剪去约一寸之多,这一寸也就变成了能卖上几个钱的黄金——它离开金简,就不再有什么文化含量。但将武则天金简剪去一寸黄金,所践踏的,却是我们的文化——它让中国的书简文化乃至帝王封禅或祭祀名山大川的文化序列,变得残缺不全,因为武则天金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帝王在封禅或祭祀名山大川时所投下的唯一一通金简。

  武则天金简的“唯一性”,让我们无法找到参照,判定它是否“完整”。倘若我们把金简视为书简,那它的“残品”面目就暴露无遗——“走向盛唐”在世界各地巡展,我们把其当成“完美无缺”的一件文物推介给世界,不是我们开“国际玩笑”,就是我们开盛唐的玩笑——因为泱泱中华的书简文化不是这个样子,煌煌盛唐不可能这般“小气”,“吝啬”到“削减”书简的“天地留白”,来节省可怜的一点儿黄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搞清金简被盗剪的事实,并告知参观者真相——这既是为了中国的书简文化,也是为了让世界乃至我们自己不至于曲解我们的历史。否则,无疑是拿金简“开涮”,并一不留神儿,就将这“玩笑”开到“国际社会”。

  金简发现者缘何毁坏金简?

  1982年5月21日,投放在“中岳嵩高门”将近1300年的武则天金简,被登封农民屈西怀意外发现。自此,金简告别了嵩山峻极峰、告别了“安身立命”的石缝,似乎也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走进了我们这个“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里,武则天金简的流动路径或藏家序列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屈西怀的祖屋——登封县(市)人民银行金库——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因此,对于金简被剪去约一寸黄金,我们所能“质疑”的,也约略就是它先后藏身的这三个“据点”。

  顺着这一思路,登封市嵩山管理局宣传科科长刘彦辉追寻十数年,才获得了一条颇有价值的“信息”——“我差不多如祥林嫂一般,见到朋友就说道这事儿,希望能探听到一点儿东西。登封不比郑州,就这么大的一块儿地方,抬头低头,都是熟人。我想,如果金简是在登封被剪的,那么酒桌上或喝茶聊天时的轻松,说不定更能‘钓’出事情的真相。不是俗话讲‘没有不透风的墙’嘛!”刘彦辉说,“终于,在前些时日,登封市农业银行的一位朋友回忆道,‘20多年前,曾有一位年轻农民拿着两小片黄金,到银行里来换钱。当时收下了,重量记不得了,似乎没换几个钱。当时觉得这是人家的家传宝贝,也没怎么多想。你这么一说,倒让我回忆起当时那两片黄金的样子,它们很可能就是从金简上剪下来的。在当时,农民到银行里卖自家珍藏的黄金,一年半载遇不到一个,再加上那是两个奇怪的片片,因此到现在,我还有些记忆。至于那两个片片,早就入库上交了。’”

  就在刘彦辉得到这一“旧闻”的时候,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也在屈西怀的村子里探听到有村民曾亲眼看到屈西怀拿着剪刀剪武则天金简的说法。“但当我向屈西怀求证时,他死活都不承认自己剪过金简。”吕宏军说,“就是现在,他当然还是担心自己破坏国宝的‘后果’!”

  记者就此咨询法律界人士与河南省文物局的相关官员,他们认为屈西怀的这一担心是多余的。第一,事件已经过了法律能够追诉的期限,失效了;第二,当时在屈西怀不知道金简是文物的情况下,也不存在破坏文物的问题,他不能承担法律后果;第三,屈西怀是以文物捐献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的, ... 还专门为他开了表彰大会,不可能反过来再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眼下最为重要的,是尽可能还原武则天金简的信息,而不是去纠缠什么于事无补的历史的责任。“现在看来,屈西怀手上的那个‘拓片’,是还原历史信息的重要物证。在他本人或其他任何人手里,都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是一张纸片,屈西怀最多也就是做个纪念。只有拿到河南博物院保存、研究,或与武则天金简共同展览,这张纸片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所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表示,他关注这张“拓片”,并希望屈西怀能够把它捐献给河南博物院,“需要的话,我很乐意到登封、到屈先生家,去看望屈西怀先生。”

  当然,不只是“拓片”,还有其他武则天金简的“发现信息”,屈西怀现在也该“实话实说”了。屈西怀不是考古学家,他的“实话实说”,无疑是对“考古信息”的一种还原,这对研究金简本身乃至盛唐文化,都会有所裨益。

  对于屈西怀为什么剪去金简的一寸黄金,因为他的“未言”,我们只能猜测。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当时屈西怀发现金简后,村里有人说它是铜片,有人说它是黄金,争论不休,难以定夺。屈西怀本人最初也是把它当成铜片来看的,但当听有人说它是黄金时,自己心里倒没底了。心里没底又很希望自己的宝贝就是黄金,于是他剪下一块,拿到银行里去卖,也就不失为一个农民能够想到的、请权威机构验证一下的法子。如果银行收了,那他的整个‘铜片’,不就因此而成为价值不菲的黄金了吗?”吕宏军先生说。

  屈西怀为什么把金简当“铜片”?这还得从头说起。

  “金简之家”缘何荡然无存?

  1982年5月21日,登封县唐庄公社王河大队一个23岁、名叫屈西怀的社员,与其他几位社员一起,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一带执行上级安排的植树造林任务——他们的家,就在嵩山之阴的峻极峰下。

  当天下午5点来钟的时候,劳作了一天、中午也没休息的他们,就要收工了。望望天色尚早,屈西怀就约了几位朋友,说一块儿到峻极峰上耍(玩)一阵子。

  在峻极峰上,他们耍的是一种在当地叫做“放雷石”的游戏。所谓“放雷石”,就是把山顶的石头滚下山坡,听那石头与山体碰撞后发出如雷击一般的轰鸣。石头一块一块地滚落,以“玩耍”名义邀集朋友的屈西怀若有所思,心却不在“玩耍”上。

  据屈西怀讲,这全是因为自己前一天的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头天做梦,梦到嵩山发大水,过不了河,也回不了家。梦里,雨下得那个大呀,大得满嵩山的沟沟坎坎都是水,走到哪儿都过不去,都回不了家。老人常讲水是财,梦里发大水是人要发大财的征兆!”

  第二天,也就是5月21日,嵩山连半滴雨都没有自天而降,没有下雨,当然也不会发什么大水!但那个奇怪的梦,还是让屈西怀隐隐地有所期待——他期待那个预示着他要发大财的美梦,能够应验。

  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发财!“梦里不让回家,那就往山上走,爬峻极峰去!”屈西怀回忆着。

  一天的期望,就在这“雷石”声中慢慢地消磨着。发财梦难道就此“破灭”了?他多少还有些不甘心,于是抠住一块约一方见方的巨石的石缝——这块巨石上有个竖直的、两三厘米宽的石缝,几乎就是巨石的中央。

  他期望能有所发现,来“兑现”他头天夜晚的那个怪梦。

  “也就用小棍捅了几下,一个明晃晃的东西就露出来了。”屈西怀说,“于是,我顺手把它抽了出来!”

  “啊!原来是块‘果子纸’呀!”屈西怀这样回忆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所谓“果子纸”,就是当时流行的用来包裹点心的“金纸”——这种纸,当然不是什么金质的,只是纸上“镀”了一层金灿灿的东西。

  “我顺势在衣服上一蹭,灰土脱落,夕阳下,金光闪闪。我发现它不是‘果子纸’,比那纸硬。可能是个‘铜片’吧!”这是屈西怀的“第二反应”。

  尽管他一天都在期待发一次大财,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铜片”竟然是现在价值连城的武则天金简!“‘铜片’也不赖,拿回家,门坏了,修补一下,也算多少节约点儿材料费,有个用处!”屈西怀当时也就想到了这些。

  “虽然也看到上面有些字,但大家都不认字。有字跟没字一样,谁都说不出个道道。”屈西怀顺手将武则天金简一卷,揣到兜里。之后,他还不忘“娱乐”,将金简藏身的这块石头放了“雷石”,就和大家一起回家去了。

  次日一早,屈西怀拿着“铜片”,来到表叔赵三的家里,并将事情的经过说给这位表叔听。

  表叔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虽然认识上面的几个文字,但也搞不清到底说了些什么。

  但赵三的回答还是出乎屈西怀的意料——虽然他一直在做他的发财大梦。

  “表叔说,这是金子。他说‘铜会生锈,金不会生锈。我断定这是金子,不会假的!’”

  一席话惊得屈西怀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本要修补大门的“铜片”,竟然是金子!难道那个征兆财运的怪梦真的显灵了!?

  回到家里,屈西怀用红布把它包裹好,藏进自家那用石头砌的老屋的石缝里,打算找个时间,送到登封城里让人家给鉴定一下。

  此时,他仍恍如在梦,将信将疑……但很快,屈西怀拾到“宝贝”的消息就引来千里之外的两个山东人。他们先是开出5万元的天价,继而信誓旦旦地立下“血盟”,说倘若他们转手得了高价,还会继续与屈西怀“分享”战果!

  风起云涌,步步紧逼——在“钱”与“血”面前,23岁的屈西怀顿觉自己“命悬一线”,但钱的诱惑,同样让这位贫穷的农民难以抗拒……

  保全生命,拿到金钱——故事跌宕起伏,精彩绝伦,一位农民的生存与发财智慧尽在其中。欲知后事,请在五一长假后继续关注《厚重河南·“武则天金简大揭秘”》的后续报道。

  1982年5月21日,登封县唐庄公社王河大队社员屈西怀在发财怪梦的指引下,在嵩山峻极峰上一块巨石的石缝里发现了武则天金简。图为嵩山峻极峰天中峻极碑,其后七八米远的地方就是屈西怀当年发现武则天金简的地方。

 

  当初,得知自己无意间拾到的“铜片”是金子时,屈西怀大为吃惊。回到家,他就用红布把“铜片”包裹好、藏在了自家老屋的石缝里。图为屈西怀家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