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斯托留简介

Aug16

聂斯托留简介

时间:2018/08/16 18:41 | 分类:宗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聂斯托留简介

  聂斯托留(Nestorius)约于公元381年生于小亚细亚,在叙利亚的安提约基(Antioch,又译作安提阿)受教育,使用当地的阿拉美语(Syriac Aramaic),后来进入安城附近的Euprepios隐修院成为一名修道士并晋铎,以禁欲苦行与卓越的宣道才华而闻名。

  公元五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地位与罗马已旗鼓相当。君士坦丁堡主教西西尼(Sisinnius)于公元427年过世,教士们对于继任者无法达成共识,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于次年钦定聂氏接任主教之职,他几乎立即成为罗马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面对复杂的政治角力和派系争斗,来自苦修背景的聂氏个性刚直,对基督信仰的正统性充满热诚并主动出击异端者,要求修道士驻留在修道院内,否认摄政王普切莉雅( Pulcheria Augusta)在前任主教任内享有的某些特权等,其毫不妥协的性格使他在就任初期就树敌不少。他的个性与其对立者—亚历山大的主教济利禄(Cyril of Alexandaria, 376-444,又译作区利罗)近似,但两人背景完全不同。济利禄受高等教育,其舅父是亚历山大城的主教,对权势运作比聂氏熟悉许多。

  安提约基与亚历山大两座古城,在政治和宗教权力上相互角力,语言文化有别,神学也有不同的传统。安提约基学派注重圣经的学术性及历史性的研究,倾向强调耶稣基督的完美人性;亚历山大学派的兴趣是探索圣经后面所隐含的奥秘意义,强调耶稣基督的神性。从公元五世纪起不同地区的基督徒,都接受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Council of NicaeaⅠ)的信经,肯定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divine nature),但是对于祂的降生(incarnation) 、天主性(divine nature)与人性(human nature)如何结合,则有不同的意见。

  关于玛利亚名号的争辩始于428年,与不同学派如何理解天主子的降生有关。有些人认为玛利亚只是孕育救主人性的母亲,宜称她为「人之母」(anthropotokos, man-bearer);另有些人则认为她孕育的是天主子,应称她为「天主之母」(Theotokos, God-bearer),后者这名号在君士坦丁堡已相当普遍。面对这争辩,聂氏提出折衷的意见--「基督之母」(Christotokos, Christ-bearer),认为福音记载的「基督」,既不是指天主圣言本身,也不仅指耶稣这个人,而是两者的结合。玛利亚宜称为「基督之母」,而不是「天主之母」。反对者抨击他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这并非事实,不过的确有来自语言和神学思想上的歧见。

  在阿拉美文中,「性」(nature, physis)、「体」(subsistence, hypostasis)、「位格」(prosopon, parsopa)是人学的关键词汇。「性」与「体」不能分开,因为「体」是「性」的真实内容,原意指面具的「位格」则是性与体之外在可见的表达。聂氏全心捍卫耶稣基督完整天主性和完整人性:因为祂是真正的天主,所以可以拯救人;因为祂是真正的人,所有的人才能借着祂而被拯救。祂的「天主性」与「人性」不可混淆,天主性也不可因为降生而受到任何损伤。因此,耶稣人性所受的苦难,不能说是天主受苦,两者不是在「性」或「体」的层面,而是在「位格」的层面结合,他称为“parsopic union”。

  济利禄同样肯定耶稣基督完全的天主性和人性,但两者在「hypostasis」(体)的层次结合,虽然中文仍译为「位格」,然而其含意不仅指外在的表达,也涉及到真实的本质。在hypostasis这层次的结合,使基督所有人的属性都可被应用到天主圣言内,天主圣言的属性也可被应用到耶稣的人性上。此即神学上所谓的「属 ... 流」,也是济利禄努力捍卫玛利亚是「天主之母」的原因,因为她的确为我们生下神圣的天主子。

  双方在人学上的歧见,后来在政治干预下,不幸地被模糊了焦点。济利禄于公元431年主导厄弗所大公会议(Council of Ephesus,又译作以弗所),宣布「天主之母」的名号,聂斯托留受到谴责,被剥夺主教职务且终生流放,初期在叙利亚,后来到 ... 。两年后,安提约基学派与亚历山大学派寻求和解与教义上的澄清,聂氏显得更孤立无援。公元451年的加采东大公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又译作迦克墩、卡尔西顿),肯定安提约基学派的看法,耶稣基督的天主性与人性不可分离、不变更、不相离、不混淆;也采纳亚历山大学派在「hypostasis」结合的信理。聂氏的神学意见虽得到部分认可,但是他本人未被 ... ,约于公元451年逝世于埃及。

  他的著作只保存残篇,包括礼仪、信函、讲道词等,最著名的著作是晚年以阿拉美文所写的手稿《赫拉克利德之书》(the Book of Heraclides),迟至公元廿世纪初才被发现,部分内容相当符合厄弗所和加采东大公会议的情境,作者再次为自己的神学意见辩护。尽管学界有人同情这位修道士的遭遇,认为他是政治宗教权势角力下的牺牲者,然而他否定天主圣言就是基督,无法接受「天主之母」的名号,的确与教会信仰传统不完全相符。

  少数安提约基学派的基督徒不接受厄弗所大公会议的定断,只承认前两届大公会议的信理,强调耶稣基督不仅有天主性与人性,同时也有两个位格。极端的二性二位论者以聂斯托留为名,从公元五世纪即与正统基督信仰教会脱离。然而,聂氏本人并不认同二性二位,不能说他是聂斯托留主义者。

  聂斯托留教会(Nestorian Church)保存古代东方教会的传统,流传地区包括前拜占庭帝国的东部,即今日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地,十九世纪后改称为「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在历史过程中,他们曾经兴盛一时并往各地传教。自从 ... 教兴起后,他们就长期受到许多迫害直到今日。这教派在公元1599年至公元1663年期间,曾短暂与罗马天主教共融,后来又脱离。公元1625年,于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发现大秦景教流行碑,记述了这教派的基督徒于公元635年(唐贞观9年)进入中国后,建立教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