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书简介

Aug19

梵书简介

时间:2018/08/19 18:42 | 分类:宗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梵书简介

  《梵书》(IAST:Brāhmaṇa)为数部文献之总称,属于广义的吠陀经典之一,是四部吠陀——《黎俱吠陀》(Ṛgveda)、《娑摩吠陀》(Sāmaveda)、 《夜柔吠陀》(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的注释书。相对于四吠陀的诗歌格律,《梵书》皆以散文体写成,大部分皆附于吠陀本集之后。关于《梵书》,目前学界所知甚微,除了成书时间不一(约公元前1000 -500)之外,对于撰写者与成书过程亦有许多谜团。《梵书》的原文为brāhmaṇa,直译为「与梵相关」、「与梵相应」之意,其内容则是详实的说明出现在四吠陀中的祭祀如何进行、其代表的意涵与重要性、以及其与吠陀神话之间的关系。这些解释记载了祭祀的具体进行 ... ,是婆罗门祭司用以教导弟子的「操作手册」,各个门派有其自己的《梵书》,不尽相同。在注释当中,《梵书》大量使用了字源学的解释方式,或以其他更多的神话故事来加以支持。在吠陀与《梵书》时期,最重要的三位神祇为与祭祀密切相关的火神阿耆尼(Agni)、战神因陀罗(Indra)、以及酒神苏摩(Soma),之后其地位才被湿婆(Śiva)、毗湿奴(Viṣṇu)、与梵天(Brahmā)所取代。

  目前已知的《梵书》约有15部,其分类方式便按照其各自所注解的四吠陀加以区分。附属于《黎俱吠陀》的有《爱达罗氏梵书》(Aitareya)和《海螺氏梵书》(Kauṣītakī)。在《爱达罗氏梵书》中,除了记载了与苏摩有关祭祀和苏摩酒的 ... 方式之外,亦纪录了对双马神(Aśvin)、风神(Marut)等的祭祀。此外,尚有盛大的「十二日祭」(Dvādaśa),以及仪式中该奉献的祭品部位、对错误祭祀步骤的弥补方式、皇族的受膏与封圣典礼等的各种规范与说明。而《海螺氏梵书》除了少数章节记载了食物献祭之外,其余皆关注于苏魔祭祀之上,且与《爱达罗氏梵书》相去无多。

  附属于《娑摩吠陀》的有《二十五梵书》(Pañcaviṃ ś a)、《二十六梵书》(Ṣaḍviṃ ś a)、《娑摩术梵书》(Sāmavidhāna)、《阿尔塞耶梵书》(Ar ś eya)、《提婆达耶也梵书》(Devatādhyāya)、《歌者梵书》(Chandogya)、《耶摩尼奥义梵书》(Jaiminīya- upaniṣad)、《耶摩尼奥梵书》(Jaiminīya)、《耶摩尼奥阿尔塞耶梵书》(Jaiminīya-ar ś eya)等,是四吠陀中拥有最多《梵书》的一部。而附属于《阿闼婆吠陀》的梵书则仅有《牛道梵书》(Gopatha)。

  《夜柔吠陀》又可分为《黑夜柔吠陀》(Kṛṣṇa-yajurveda)以及《白夜柔吠陀》(Ś ukla-yajurveda)。前者并无独立集结的《梵书》,而是直皆注释在正文旁;后者则有《百道梵书》(Śatapatha),被认为是最古老、也最为重要的《梵书》之一。《百道梵书》中记载了两个极为重要的仪式:马祭(aśvamedha)与火坛祭(agnichayana),且其对祭祀的描述与诠释,亦对后来的印度教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搭建祭坛开始,火坛祭约持续两周以上,祭祀中亦会有一只被视为「原人」(Puruṣa)的石鹰。原人献祭在《黎俱吠陀》中是十分重要的献祭仪式,透过将原人奉献给众神,宇宙才得以创造、形成。因此,火坛祭被认为是使宇宙重生的祭典,而进行仪式的14位祭司则被视为宇宙的各种不同面向与构成物,例如水、太阳、风等。而认为仪式(及其中的元素)可以代表「真实」的想法,亦是从《百道梵书》中开始萌芽的。

  而马祭则是对古代印度王族非常重要的仪式。在《百道梵书》第13章中,详细记载了该祭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与要求。而举行马祭的目的不一,通常是国王为了展现自身的权力。被选中的马匹会被放任四处奔跑,而国王的军队则会跟着祭马游荡,并且必须征服每一个祭马所到之处。一年之后,祭马便会作为祭品,奉献给众神。祭马身体的不同部位,被认为象征着宇宙的不同元素,因此马祭也与宇宙秩序的稳固有关。

  著名英国梵语学者汉斯‧艾格林(Hans Julius Eggeling 1842-1918)曾将《百道梵书》译为英文、共5大册的旷世巨作。根据Eggeling所示,之所以称为「百道」,乃是因其由一百篇教导(adhyāya)所组成,而其传承至今的版本共有两种,分别为Mâdhyandina学派以及Kânva学派所保存。Kânva为一宗教唱诗(ṛṣi)家族的名称,很早便在印度宗教史上被记录下来。另一方面,Mâdhyandina直译为「南方的」,虽无法确知其所编撰的《百道梵书》成书年代,但根据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认为,该学派之名称便代表了其源头:南印度。Eggeling亦指出,Mâdhyandina及Kânva两学派便如同当时其他教派一般,既为特定的宗教传承团体,亦为世袭之婆罗门家族。

  在《梵书》当中,由婆罗门所主掌的祭祀活动成了十分重要的宗教核心,其中亦包含了某种程度上对政治的影响力。除了祭祀的步骤与细节有详尽的说明之外,连祭品的分配亦有特定的规范。甚至,由于对祭祀活动的极度重视,在《梵书》中,连神亦成为祭祀操作的对象。在众神之中,对造物主(Prajāpati)的推崇则逐渐取代了吠陀时期万神殿的概念,标志着原始婆罗门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