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八路军如何改造日本女战俘

May0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战后八路军如何改造日本女战俘

  市川荣,在吉林省德惠市天台乡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人生时光的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日本女性。她曾是一名日本“女战俘”,同时也是一名八路军的日本籍女战士,作为一名日本人,她参加了中国的解放战争、 ... 建设。她为中国,为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乡土”,为了自己的中国丈夫、自己的子女,奉献了一生。

  一名日本“敌人”,却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一员,市川荣暗暗地惊叹命运的神秘难测

  市川荣,日本冈山县人,生于昭和二年(1927年)。昭和十年(1935年)至16年(1941年)在冈山县女子中学读书,昭和十七年(1942年)考入冈山医科大学附属护士学校。昭和二十年(1945年)3月在日本军国主义已经风雨飘摇之际,她被征入日军服役,派遣到 ... 平壤第一陆军病院当看护妇(护士),那时的她才18岁。

  不到半年,日本即战败投降了。当年的11月第一陆军病院被苏联红军接收,市川荣等医护人员也成了战俘。年底,她被苏联红军送到间岛省(现吉林省延边地区)延吉市第646收容所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在当时是比较稀缺的技术人才,为部队所急需,1946年4月市川荣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十纵二十三旅,穿上了佩戴着“东北民主联军”臂章的军装,成了一名中国军人。此时的市川荣心中不免暗暗地惊叹命运的神秘难测,自己本是“敌人”,甚至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现在却成了一名中国军人,每天看护着“东北民主联军”的伤病员。一个只有18岁的女孩子,在这样的情形下心情当然是不安定的。她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常常趁无人注意时向东遥望,潸然泪下。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风云激荡时期,汹涌的时代波涛是不会想到一个日本小女孩的苦楚吧。自成为一名“八路”后,市川荣随 ... 战,曾在延吉、龙井、珲春等地的卫生队或后方医院工作过。战况激烈时,市川荣和其他的医护人员昼夜坚守在岗位上,挽救了许多伤病员的生命。

  尽管是在后方医院工作,但在战争状态下,也要面对极其艰辛的环境甚至生命的危险,市川荣以一个日本女性的坚韧和顽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行军时,她和男同志一样,身背沉重的粮袋、诊包,风餐露宿。有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部队就睡在野草地里。还有时遭 ... 部队追击,一连好长时间吃不上一口饭。1945年冬锦州战役时,市川荣所在部队遭到 ... 飞机的袭击,她和战友一道,冒着敌机的轰炸,坚守在阵地上救护伤员。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市川荣这个娇小的日本女孩,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1948年,市川荣所在部队参加第二次锦州战役,卫生队遭到敌人的阻击,被切断了与部队的联系。市川荣等医护人员和伤病员被困在一座偏僻的小村子里,为躲避战祸,村民们早已逃散,卫生队粮弹耗尽,濒临绝境。队首长组织部分医护人员和轻伤员尽可能地搜寻粮食,市川荣等人把最后的一点食品留给伤员,自己饿着肚子看护着他们。在顽强地坚持了几天后,卫生队才被大部队找到。在这次战役中,市川荣因出色的表现而荣立大功一次。

  在东北民主联军入关后,市川荣随部队征战,1949年10,市川荣所在的四野四十四军一三○师从北向南,一路打到了广州九龙,当时,她在师司令部工作。1948年4月,市川荣正式加入中国籍。她所在师的师长徐绍华同志在征得她的同意后,亲自为她起了个中国名字“刘华”,意思是留在中国,从此,市川荣的身心更牢固地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多年后,在回忆自己这段经历时,她动情地说:“那是我终生难忘的岁月!”

  师长的女儿喊她“妈妈”

  在纷飞的战火中,她担当起了看护中国将军女儿的重任。出于母爱的天性,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这个中国娃娃的生命

  1947年5月,市川荣被选调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十纵独立三十师师长徐绍华同志的专职保健护士(徐绍华同志是红军时期的老干部,战功卓著,后来曾任 ... 装甲兵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为师首长做保健工作,责任重大,她凭着过硬的技术,得到了首长的信任。在市川荣眼里,徐绍华同志虽身为师长却是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官”的架子和颐指气使的作派,这在等级关系极为森严的日本军队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徐师长的一家人也和她处得非常融洽,徐师长的爱人宗玲,也在部队医院工作,女儿徐晓东,当时还是个小娃娃。

  市川荣在做好首长的保健工作之外,还担负起了带晓东的责任,时刻把晓东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1947年夏初,她带着晓东随部队从四平向吉林方向转移。当部队乘火车行进到吉林市南郊时, ... 的6架飞机追上来,对着火车投弹、扫射。部队迅即离车,战士们到铁路边寻找有利地形掩避。市川荣抱着4岁的晓东跳下车,躲到一个土坎边,她把晓东按到地上,用自己的身体严严地盖起来。

  飞机在空中狂叫着,一串串的 ... 打在市川荣的身前身后,炸弹的哄响震得她头晕目眩,气浪所掀起的泥土甚至掩埋了她。她死死地护着晓东,出于母爱的天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这个中国娃娃的生命。

  顶着敌机的疯狂攻击,我军组织火力反击。敌机飞走了,市川荣和晓东躲过了这场劫难。从此以后,晓东和市川荣的感情更深了,形同骨肉,她不再喊市川荣“阿姨”,而是亲切地称她为“妈妈”。市川荣一直把晓东带到5岁,当她调到新单位要离开晓东时,晓东撕心裂肺地哭叫“我不让妈妈走!”,市川荣也不禁泪流满面,在场的人都为她们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母女之情”而感动。

  此后几十年间,徐晓东一直和市川荣保持联系。以后晓东到北京工作,每到年节,她总是写信给市川荣,请“妈妈”到北京团聚。

  在中国收获爱情

  市川荣在中国的部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也在部队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踏着纷飞的战火一路走来,1948年时,在中国军队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了近3年的市川荣已经21岁了。枪林弹雨把她磨炼成了一名机智勇敢的坚强战士,神奇伟大的自然力则把她造就成一朵傲视烽火硝烟而盛开的战地黄花。市川荣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年青战士的目光,更有调皮的小伙子有事没事跑卫生所跟她套近乎。

  作为战败国而被美军占领的隔着大海的故国是怎样的情形了?美 ... 原 ... 攻击了祖国,亲人们是死是活?战乱中,市川荣对此一无所知。思乡思亲之情萦绕在她的心头,这名战场上面对生死毫无畏惧的战士常常会在夜半为一个有关家乡或亲人的梦而哭醒。尽管生活在中国军队这个火热的集体中,有领导的关心和同志的友情,但是每当此时,市川荣还是会感到难耐的凄寂孤独笼罩了自己。是啊,21岁了,也该考虑自己的终身之事了。

  上级首长也一直关心着参加我军的日本、 ... 同志,在政治上对一视同仁,在工作上绝对信任,在生活上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1948年,周恩来同志亲自指示,军队中的中、日、 ... 同志间可以通婚。部队首长也关心起市川荣的婚事来。

  市川荣在给徐绍华同志作保健护士时,结识了徐师长的警卫员李长山。李长山是吉林省德惠县天台区崔家堡子人,1947年从家乡入伍后即做徐绍华同志的警卫员。这个东北小伙子身材高大,面相英俊。特别是他为人朴实诚肯,工作认真负责,深得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敬佩。由于同在首长的身边工作,经常接触,市川荣和李长山从相识到相知,她的心弦被这个中国小伙打动,而李长山也悄悄地喜欢上了这个外表娇小俏丽性情坚强柔韧的异国女孩。虽然有这份相互爱慕之情,但在动荡的时局下,在满天的战火中,携手共渡一生是两个人都不敢去想的。更何况,市川荣原本还是个“日本敌人”。

  在周恩来同志关于部队中的中、日、 ... 同志间可以通婚的指示下达后,早已看出两个人的感情的徐绍华师长干脆亲自做起了大红媒,让两人明确了恋爱关系。

  扎根于东北乡村

  在丈夫的故乡——吉林省德惠县天台乡崔家堡子屯,市川荣陪伴着丈夫,生儿育女。她做了村里的卫生员,在乡亲们中救死扶伤。这里,她内外操持,渡过了半个余世纪的生命时光。

  1952年1月21日,市川荣与李长山终于结为伉俪。同年,他们被批准转业,市川荣随丈夫回到德惠县,因专业技术被分配到德惠县医院。当时的德惠县医院只有医护人员50余名,设有内、外、儿3个科室,病床33张,物质条件简陋,技术人员缺乏,对于象市川荣这样科班出身且经过战场磨练的人才当然是求之若渴的。

  李长山被分配到德惠县粮库,因他在四平、锦州等战役中数次负伤,当时身体状况不好,一时无法上班,需回家休养。市川荣以东方女性关爱丈夫的细腻和柔情,决定放弃到县医院工作的机会,陪丈夫回到故乡——德惠县天台乡崔家堡子屯定居。

  尽管市川荣已在中国生活六、七年了,对于东北乡村也有所了解,但当他随着丈夫走进这个小屯子时,还是为眼前的贫瘠落后的情况而震惊,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居家过日子该是何等的艰辛!

  李长山参军走后几年没有音信,现在突然回家而且还带回了花一样的媳妇,长山的老母亲乐得嘴都闭不上。她东家借米西家借面,一边为儿子、媳妇张罗饭,一边不住地偷眼打亮漂亮的市川荣。左邻右舍的七姑八姨们也都聚到长山家,问寒问暖,对市川荣这个回家的媳妇分外热情。因为自己对丈夫的爱,也因让她感动的纯朴善良的公婆和乡亲们对她的关爱之情,市川荣决心在这个东北乡村小屯子留下来,好好照顾自己的丈夫。

  市川荣在日本冈山医科大学附属护士学校时学的是妇科,陪丈夫回乡后不久,她就做了村里的卫生员。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她被乡亲们视为救命神一样。这让市川荣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也激发起了她对工作的热情,她以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视救死扶伤为自己的天职,认真地投入到农村医疗保健工作中。

  因市川荣技术过硬,工作态度严谨,为人又热情,所以她的名气越传越广,十里八乡的妇女在生产时都会慕名而找到她给接生,而市川荣也总是有求必应。在妇女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产等威胁母子生命的情况,市川荣都给予及时的救治,使母子化险为夷。多年来,扔下饭碗随着产妇家属勿勿而去、半夜三更被产妇家属敲门喊起等等情形对于市川荣来说都已然是平常事了。不仅如此,有路远的产妇找上门来请市川荣接生,就吃住在她家,市川荣一家人总是热情接待,精心照顾。许多经市川荣接产的妇女,家属为表示感谢,给她送来钱物,她从不收取,总是说,“只要大人孩子平平安安的,我比什么都高兴!”

  市川荣就这样同这片土地、同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融在了一起,她以自己的为人赢得了乡亲们的厚爱。天台、郭家等村屯的许多妇女把她视为老大姐,同她互称姐妹,遇事总要找她商量,请她给拿主意。还有不少的小伙子和姑娘认她做干妈。因市川荣人品好家风正,所以她的几个孩子婚事也顺利,姑娘们愿意给她家当媳妇。她和几个媳妇关系融洽,她们夸市川荣“会做老婆婆”,而市川荣却说,“不是我做老婆婆,而是媳妇们好,她们知道孝敬公婆。”

  故国探亲

  33年后,市川荣终于又踏上了故国的土地,站在“自己的墓”前,抚摸着“自己的墓碑”,她百感交集,失声痛哭。

  1978年秋季,中国 ... 批准一批居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归国探亲,中国的新闻、外交等部门把市川荣的情况介绍到日本。1978年12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了市川荣的消息,还随文刊发了她的照片,她的日本亲友们这才知道她还活在中国。此后不久,市川荣带着小儿子李太军回到了故国日本。她的弟弟市川满、妹妹市川春代及舅舅原田正志见到这个他们认为早已不在人世的亲人,一家人拥在一起,哭成一团。

  几天后,亲人们带领市川荣去看“她自己的墓”。战后,亲人们长时间得不到市川荣的消息,认为她肯定已死于战火,于是为她修了衣冠冢,还立了碑。站在墓前,想想自己离开家园时还只是个18岁的小女孩,三十多年来,仿佛一片凄苦的叶子,被莫测的狂风卷起抛下。世间有几人能体会到站在“自己的墓”前的悲怆呢,市川荣百感交集,失声痛哭。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跟随采访的日本新闻记者也陪着她落泪。

  按照日本国的法律和中日两国间的协定,象市川荣这样的情况可以重新申请日本国籍回日本定居,日本的亲友们也力劝她留在日本。这次探亲市川荣在日本留居了较长的时间,小儿子李太军在日本上了小学。1980年,得知“四人帮”遭到审判,市川荣的日本亲友们认为这是中国政局不稳的征兆,所以极力劝她在日本定居。市川荣考虑到除小儿子李太军外其他的几个子女都已在中国成家立业,并且丈夫更需要照顾,所以谢绝了亲人们的好意,决定带李太军回中国。临行前,市川荣的家乡日本冈山县玉野市(在日本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县级大于市级)市长桥本通雄特地为她举行了欢送会。

  创业致富

  年俞五旬的市川荣以东方女性坚强柔韧从不服输的性格,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几年下来,她创下了足以令乡邻羡慕的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放松了对私人从事工商业的限制,不少人搞起了买卖。这时的市川荣已经五十多岁了,家庭条件一般。从日本回来后,她没有坐待日本亲友的接济,而是瞅准时机,勤劳致富,在天台乡第一个开起了食杂店。老伴李长山身体不好,几个大点的孩子都已成家,小儿子李太军还在念书,所以食杂店全靠她一个人打理。每天天不亮她就起身,蹬着“倒骑驴”赶到德惠县城进货,早饭前赶回。市川荣身材较矮小,有时货多了,堆在“倒骑驴”上,连路也看不见,她就只好每蹬一下再欠起身看一下路。回到店里再记账、上货,之后匆匆吃一口早饭就开门迎客。

  因为长年做村里的卫生员,市川荣在十里八乡早就小有名气,她去日本探亲后又返回中国,这在当时也算是个小小的哄动,她的小店很快也就“闯”出了名气,村邻都称之为“日本小铺”。小店货品全,价格合理,市川荣的为人又早为乡邻们赞许,所以经营得红红火火,她的家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家中修建起了3处住房共二十多间,成了天台乡较富裕的家庭之一。

  市川荣自日本探亲返回后, ... 德惠县委、县 ... 也从政治上给予她极大的关心,将她确定为统战人士。1985年12月26日,在德惠县工商联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她被选举为执行 ... 。同年她又当选为德惠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1987年2月19日,她就安排进县政协,成为了一名政协 ... 。

  后记

 

  市川荣的小儿子李太军于1988年从德惠县实验高中考入长春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在德大公司担任日语翻译,后去日本定居。市川荣晚年后投靠小儿子,携全家人迁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