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就出门上朝,还得带着羊肉当早餐…揭古代官员工作秘辛:不只有脑袋,更要体力好

Dec2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装剧里的大臣上早朝时,除了唇枪舌剑,还要察言观色,打铁看火色,不能太造次。其实大臣并不好当,不要看他们平常耀武扬威,在朝廷上同样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特别是在宋朝,早餐都来不及吃,得饿着肚子听皇上训话,血糖低的人如果不提前补充营养,很可能因为低血糖而晕倒。为了不饿肚子,有些人干脆揣着羊肉去上朝。

01.jpg

上朝不但是个智力活儿,还是个体力活儿。上朝的正规说法是“入阁”,宋仿照唐朝的入阁制度,经常在每月的朔望日举行入阁仪式。唐朝时,皇帝每天坐在前殿会见百官,称为“常参”;每逢单日则改坐便殿(紫宸殿),也称上阁。北宋前期,皇帝每天赴文德殿视朝听政,文武百官皆赴殿立班。太祖曾五次坐崇元殿视朝,文武百官入阁并设置待制和候对(后改称“转对”)官,也曾坐文明殿入阁。太宗时,逐渐“以文德殿正衙权为上阁”,不时遇朔日举行入阁仪式,增设黄麾仗。文武百官随中书门下“横班起居”。仪式结束后,会赐百官“廊下餐”。除了节日与假日,皇帝每天清晨前赴垂拱殿受朝听政。

《水浒传》第一回中有一首王维的〈早朝诗〉,用白话文讲就是:戴着大红色头巾的宫廷报晓卫士报过了五更,掌管穿戴的官员才为皇上穿上龙袍。皇宫的门一扇扇打开,各路官员进入宫中向皇帝朝拜。太阳刚刚升起,皇上的御驾来临,御香炉的香烟漂浮在皇帝的身上。朝拜完毕回到官署,为皇上拟写诏书,归去的路上身上的玉佩叮叮作响。虽然王维是盛唐诗人,但既然上朝这一礼仪宋朝是沿袭唐朝的,《水浒传》用王维的诗作来描述上朝的情景亦不为过。

宋朝上朝的真实情景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可以透过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早朝感事〉这首诗感受一下。“疏星牢落晓光微,残月苍龙阙角西。玉勒争间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与麛。笑 ... 汝阴常处士,十年骑马听朝鸡。”十年宦海,每天起得比鸡还早,真是不容易啊!

在宋代,百官“朝,辨色始入,前此集禁门外。朝时自四鼓,旧城诸门启关放入,都下人谓'四更时,朝马动'。朝士至者,以烛笼相围绕聚首,谓之'火城'。宰执最后至,至则灭烛。大臣自从官,及亲王驸马,皆有位次,在皇城外仗舍,谓之'待漏院',不与庶官同处火城。”换言之,上朝百官需要先在“待漏院”等候,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待就是等候。待漏院为朝臣聚集之所。《宋代官制辞典》:“待漏院,官廨名。唐朝已置。宋沿置,设于宫城左掖门南。为百官上朝前等候宫门开门之所。凡早朝,自宰相官以下,都得在四更鼓起身入皇城门,所谓'四更时,朝马动'。”每人用白纸糊灯笼一个,灯笼上写明官位,灯笼系上长柄举在马前,齐集于宫门前之待漏院,等候宫门开启,何时开启则得视皇帝何时上朝。

宋代王禹偁在〈待漏院记〉一文中写道:“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鸾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宰相在思考国事,大臣同样在考虑国事,当然,不排除其他。好比说有个府尹不喜欢读书,却喜好冒充风雅,一天早朝,正是五更时分,他同侍从坐在待漏院,突然对众官说:“昨夜我睡不着,偶尔读完《孟子》一卷,好甜!”内相张台随口应道:“这书肯定不是《孟子》,而是《唐书》。”待漏院前往往聚集着大量早点摊,徐铉就曾经面对“待漏院前灯火、人物、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即皱眉恶之,曰'真同塞下耳'”。

在宋朝,高级公务员不好当,属于高危险行业。大中祥符初,真宗皇帝上午七时至九时上朝,使得文武官员往往迟到。知班官、驱使官会登记迟到官员并上报。遇有风雨寒暑,官员怕苦多托病请假,一旦发现,御史台官即行弹劾。为了保住乌纱帽,绝对不能迟到,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坚持上早朝。

饿肚子上朝自然是件苦差事,有人因此揣着羊肉上早朝。宋代的朱彧在《萍洲可谈》记载了这件事:“每位有翰林司官给酒果,以供朝臣。酒绝佳,果实皆不可咀嚼,欲其久存。先公与蔡元度尝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探腰间布囊,取一纸角视之,臡也。问其故,云:'恐寒冻难解,故怀之'。自是止令供清酒。”哎,顺手牵一块羊肉的后果很严重,竟然导致更换了早点,仅供应清酒了。但想想也好,大清早冷飕飕的,喝上几口驱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