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简介 和氏璧出自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

Aug12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和氏璧简介 和氏璧出自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

  卞和与和氏壁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东麓的一个山洞内得到一块玉璞,也就是内部包含着玉的石头。他便将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心存疑虑,便叫来玉匠进行鉴别。岂知那玉匠是个平庸之辈,看了之后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君,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又叫来玉匠鉴别,玉匠看了看还是说卞和所献的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武王同厉王一样认为卞和欺君,让人砍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想去献玉,可是他双足俱废,再也无法行走了,只好把玉璞抱在怀里,爬到荆山脚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泪流完了,从眼角溢出来的竟是一滴滴鲜血。文王听到有关卞和哭玉的消息后,派人询问他痛哭的原因,对他说:“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断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啊!”卞和回答说: “我并非因为砍断了双脚而悲伤,我所痛心的是珍贵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人却被当成了骗子!”文王得知后,将卞和与那块玉璞请进了宫里,令玉匠凿开玉璞,果不其然,里面是一块美轮美奂的玉石,玉匠经过精心 ... ,将这块玉石制成了一块圆形玉璧。卞和的冤案被 ... 昭雪,文王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以纪念卞和的忠贞。

  这就是「有眼不识荆山玉」的故事,后人以讹传讹变成「有眼不识金镶玉」了。

  其二

  “有眼不识金镶玉”多用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然而,什么是“金镶玉”呢?它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卞和得玉璞献给楚文王,琢之成璧,称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几经转手,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该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秦始皇爱不释手,将它奉为神物。

  汉灭秦后,“和氏璧”几经沧桑又到了刘邦手中,刘邦把“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代代相传,一直传了12代皇帝。到了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帝位,藏玉玺于长乐宫。王莽篡政后,派王寻、苏献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见国破家亡,一怒之下将玉玺取出摔在地上,这个传世国宝当场被崩掉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进行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金镶玉”即由此而来。

  稀世国宝“金镶玉”自三国后即不知去向了,但“有眼不识金镶玉”的谚语却流传至今。“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 ... 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蔺相如因渑池之会被拜为上卿,廉颇深深不忿,说道︰「我身为赵国将军,有着攻取城池,野外战斗获胜之大功,而蔺相如则只是以伶牙利齿出众,从而位居于我之上。而且蔺相如出身卑贱,要我位居其下,对我而言实在是极大羞辱。」于是廉颇便对外宣称,如果他看到蔺相如,必定对其大加羞辱。

  蔺相如在得知此事后,不肯与廉颇会面。在每朝早朝时,经常称病不去,外人以为他是惧怕了廉颇,其实他只是不欲与廉颇争斗。有一次,蔺相如出门时,在远处望见廉颇,即时改变行车方向,以躲避他。但这个举动使得其门客亦感到羞耻,向其进言,表示不能忍受此种羞辱。蔺相如无奈,只有向其说道︰「大家以为廉将军可否与秦王比较?」众人回答︰「不可」蔺相如再说道︰「即使以秦王之 ... ,相如亦敢在大殿上对其作出叱喝,并羞辱秦国群臣,相如虽然不是什么勇者,难道只会独怕廉将军?其实相如只是顾念赵国之社稷,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存在。如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秦国定必出兵攻赵,而赵国则会面临危机。我之所以如此逃避廉将军,实在是因为国家大事远较个人恩怨为重。」

  廉颇在得知此事后,即时袒露背部,并背负荆棘至蔺相如门前谢罪。廉颇说道︰「我实在是鄙贱的人,竟然不知将军如此宽宏大量,因而来此谢罪。」而蔺相如亦接受了其道歉,这便是著名的「负荆请罪」。

  最后蔺相如这位丞相与廉颇这位将军互相赏识,结为「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