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导读:体道

Sep13

老子道德经导读:体道

时间:2018/09/13 16:09 | 分类:道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老子道德经导读:体道

  【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甲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

  帛书乙本:道可道也,□ □ □ □。□ □ □ □,□ 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 □ □ □ □ ;恒又欲也,以观亓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翻译】

  道路可以让人行走,但这种道不是永恒的常道。名称可以用来指物,但这种名不是永恒的常名。无名是天地的开始,有名是演生万物的母亲。所以经常要无所欲望,以观想天地之奥妙。有欲望,则可以观想万物的清楚明白之处。道与名都是同样的源头所生,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都可以称为「玄」,玄而又玄,这是通往所有精微真理的大门。

  【释义】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只要是可以行走的道路,都不是永恒的道路。可以遵循的法则,都不是永恒的法则。

  《说文》:「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段注:「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首者、行所达也。」

  道字金文为外行中首,后演变为从辵从首,辵字在甲骨文中是由「行止」两字所构成,为边止边行的意思,但常与行字混用。甲骨文的行字罗振玉说:「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

  「道」从人所走的道路,后引申为抽象的道理、原则、法则的意思,意指人在思想、行为上所当走的道路。

  常即恒,帛书甲乙本皆作「恒」,恒久、恒长、永恒之义。

  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什真,其中有信。」三十一章:「道常无名。」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河上公注以经、术、政、教之道为可道之道,以自然长生之道为「常道」。此说近老子义。凡是可见诸言说与文字的道,也就是一切关于人文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自然,无形无名,无迹可循,无法可行,艮古不毁。

  河上公注:◎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  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言称指名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

  《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本义为自己称呼自己,从夕从口,因天黑时见不到人,要表名自己身份的 ... 就是靠出口表明。后来引申至一切事物的名称皆可称名,更进一步引申为名声、名誉。名也可指更为抽象的「概念」,如形名之名,形为具体之形,名为抽象之概念。

  河上公注:◎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爱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天地的开始,有名是万物演生的母亲。

  此两句说的都是道,道始无名,无为自然,这也是天地的起源、开始。道一但有了形名,则演生万物,有为而成物之母。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在无所欲望时,可以观想道的精妙;在有所欲望时,则可以观想道的清楚明白之处。

  当人有欲望而追求道时,所能观想得到的,是能够以形名来了解的道,这种道理是清处明白,可以用推理与言说解释得清楚的。但是真正最精妙之处,则要放空人的欲望,才能体悟。

  这一段与前段合有名无名一段,学者有另一种句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把「有」「无」独立出为一个独立之概念对举。帛书本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可证这种句读并不正确。

  《说文》「观,谛视也。」观字从雚发展而来,雚原本是猫头鹰,两口字象其睁大的双眼,上面的卝象其角毛,后来以雚来表达仔细、专心、用心看的意思。

  妙为精妙、微妙,意指道的精微奥妙。

  徼音叫,河上公与王弼都解释做「归」,归处、去处的意思。徼也有「方向」的意思。帛书甲乙本皆作「噭」。徼也可能是敫或皦,意思为清楚、明白的意思。人有欲望,则所观想的事就有方向,有方向就有归处,有归处就清楚明白。因此徼字不宜以单一意义来理解。

  第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皦与昧对举,昧为昏暗不明,则皦为清楚明白。

  《说文》:放部「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读若龠。」段注:「谓光景流行。煜耀昭箸。」《论语‧八佾》孔子语鲁大师乐曰: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朱熹注:「皦,明也。」《说文》:「皦,玉石之白也。」段注:「(诗)《王风》『有如皦日』传曰『皦白也』,按此叚皦为皢也。《论语》『皦如也』何曰『言乐之音节分明也』,此其引伸之义也。」

  河上公注: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者是同一个源头所出,只是名称相异,同样都可叫他做「玄」,玄之又玄,这就是通往一切精妙的大门。

  依帛书本此段当改为「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大同小异,但更为对称与工整。与今本的差别在于两者是否谓之「玄」。依帛本,则老子未明指两者「同谓」之什么。

  「两者」到底是那两者?人言言殊。如河上公说是有欲、无欲,王弼说是始与母,也就是「有名」、「无名」。一般学者通论最常见的是配合将前面句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认为「两者」就是「有」和「无」。

  实则两者应指第一章开宗明义所在阐明的「道」与「名」。老子这里在强调,当我们在谈「道」时,这个道也只是个名,并不是真的道的本体。道的元始本体是无名也无形的,当我们称它为「道」时这是有名的。所以「道」与「名」同出,同样出乎那无名的道之元始,由于讲到此道之元始不知如何再称呼,因此可以将它叫做「玄」。

  玄:《说文》:「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属皆从玄。」河上公:「玄天也。」王弼:「玄者冥也。」老子五十一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为幽远而无法看到尽头的样子,此形容道的元始本体。

  甲骨文玄与ㄠ同字,同作。ㄠ即幼小之义,《说文》:「 ㄠ ,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凡ㄠ之属皆从ㄠ 。」老子用「玄」字实双关语,一方面指其深远而不可测,另一方面指其为道之元始所生之子。又《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以婴儿喻道,亦可从玄字窥得。

  《庄子‧大宗师》:南伯子葵看到女偊年纪很大了但颜色却像小孩一样,觉得很是惊奇,于是问女偊怎么一回事,女偊回答说他闻道了,并告诉南伯子葵说:「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河上公注: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圣贤;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王弼注: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