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

Jun30

孟子的性善论

时间:2014/06/30 16:49 | 分类:传统文化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性善论”被人们解读为“人性本善”,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本文将论证“性善论”实为“人性向善”,并分析性善论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人性向善,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性善论”被人们解读为“人性本善”。本人认为,“性善论”实为“人性向善”,以仁义礼智“四德”为具体内容,其现实意义是减轻道德建设的压力。

  一:为什么是“向善”

  现如今,连三尺小童都会背诵“人之初,性本善”,也都知道这句话是根据孟子的理论得出的。但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孟子》原文,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些内容值得商榷。

  《孟子。告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点看几个字词,就能明白为什么是“人性向善”了。

  信:古汉语中的“信”,在疑问句当中通常解释为“当真”。因而第一句话可以直译成:谁当真部分东西(流向)、不分上下(流向)吗?

  之:人们常把在这种语境下的“之”当成没有实际意义的语助词,而不能解释为“的”。但是我们要瞪大眼睛,这里“人性”与“善”之间的字是“之”,既非“本”又非“向”。我们应当秉持公心,只将“人性之善”的“之”给省去,而不能随意增字。

  犹、就:“犹”在古今汉语里都被解释为“犹如、好像”,是一种打比方的口气;而“就”字在古汉语里则被解释为“往、向”。于是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应当解释为:人有善性,就如同水向下流淌一样。这句话最终判定了“性善论”实为“人性向善”。

  于是,把这些拆分开的译文综合起来翻译,就是:“水当真部分东西(流向)、不分上下(流向)吗?人有善性,就如同水向下流淌一样。人性都是向善的,水都是自上向下流淌的。”

  中国古代的哲人,尤其先秦诸子,经常以水自高往低流淌作为参考系统,类比自己学说的理论。除了孟子,数孙武最典型。《孙子。形篇》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就(一本作‘趋’)下;兵之形,避实以击虚。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虽然孙子论述的是“兵形”,但以自高往低流淌的水作为参考系统却是如出一辙。

  总之,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才是孟子的本意。

  二:“性善论”的内容

  《孟子。告子》中还有三句名言:一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一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一则“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根据这三句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区别于“非人”,就是因为人有“四心”及在此基础上扩充的“四德”——仁义礼智,而“非人”则没有。这便是孟子“性善论”的具体内容。

  读者不要诧异:本人并没有再次陷入“人性本善”的理论体系中,因为我只是说“四德”是“人”与“非人”的区别,并没有把“非人”等同为“禽兽”。常人的理解是“非人”就是“禽兽”,却往往忽略几个小细节。

  其一是孟子说没有“四德”“非人也”的语气。他并没有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禽兽也”这样的话。从语气来看,这只能是感叹句:“这不知羞耻的人,真不是东西!”

  其二是孟子乃至儒家的“法先王”。我们知道,儒家基本都坚持“法先王”,亦即视三皇五帝为圣人,将三皇五帝的言行作为言行规范,而后人评价孟子直接就说他“言必称尧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所谓的三皇五帝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存在于现实社会,而我们人类则是社会与现实中的,因而我们的道德情操远远不如尧舜是很正常的。换言之,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四德”是“人”与“非人”的界限,在现实社会中就要降低级别——“四德”只 能作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

  其三,《孟子。离娄》和《孟子。滕文公》中还有两句名言:一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是“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而“君子”注意保存。一则“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只是说“近于禽兽”,没说“乃禽兽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仁义礼智“四德”就是孟子“性善论”的具体内容。

  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滨州学院政法系的王云龙学兄撰文指出,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条:其一,促进 ... 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其二,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加快 ... 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其三,有利于倡导人们遵守现代的道德法则。*

  我个人认为,学兄的文章所论,既有些“官话”,又没有一语道破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性善论”应当解读为“人性向善”,就应该利用这个结论。我得出的现实意义是:“性善论”(“人性向善”)能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人性向善”的“向”字是一个动词,于是“向善”也就成为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当今社会,以动态标准评价或评定一个人已经开始普及。比如“这个人工作兢兢业业”,就比说“这个人工作很好”要更实在一些;再如近年来的司法审判中有一条比较新的原则——“程序正义大于结果正义”,也是注重过程。就算我们说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情节恶劣,说这位罪犯品行极端恶劣,但只要他肯改过自新,就不必要求他一步到位,而是要先让他做到“开始转向善的一面”,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真正成为一位全新的“性善”的公民。

  总之,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由于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向善”是一个过程,所以会减轻当今社会因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进行道德建设的许多压力,从而加速国民素质比较普遍的提高。

 

  *王云龙:浅议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载于载于《滨州学院学报》,08年12卷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