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夔龙纹

Sep13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夔龙纹

时间:2019/09/13 21:31 | 分类:传统文化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夔龙纹

  一、关于乐正“夔”的传说

  “夔”是历史上尧、舜时期才华非凡的音乐家,因精通音律被舜帝提拔为乐正,掌管氏族乐舞。相传他的作品流传至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赞其尽善尽美,“子谓韶(即舜乐,夔创作的乐舞),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即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可能是古代曾有“夔一足”的传说,所以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的《吕氏春秋·论部》卷第二十二《察传》中记载:“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并由该典故出现“一夔已足”的成语。

  二、关于神兽“夔”的传说

  战国初年至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介绍过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庄子·外篇·秋水》里记载“夔谓曰:‘吾以一足跳踯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这些资料都描述夔为一足。

  除此之外,不少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元末明初刘基的《郁离子》里有段故事这样描述:“东海之若游于青渚,禺疆会焉,介鳞之从者以班,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跃,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跃不犹尔之跛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之则赢其,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根据刘伯温的故事推测:夔属于有鳞动物。

  以上诸多神话里的“夔”都传说为一足,不知与鲁哀公所闻的“夔一足”是否存在某些渊源。总之,“夔”因似龙而被称为“夔龙”。

  三、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应用

  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侧面形象为张囗、一足、卷尾,与爬行动物鳄较为接近,不少学者由此认为“夔”即是“鳄”,联系黄帝擒夔制鼓以及殷墟出土的鳄皮夔鼓,该想法不无道理。受青铜器影响,古代玉器、珐琅器以及家具等工艺品中经常使用简洁、明快的侧身夔龙纹做辅助装饰,俗称“拐子龙”。

  四、夔龙纹在明代瓷器中的应用

  1、宣德官窑中的“兽足夔龙”

  夔龙纹在宋、元及明代洪武、永乐官窑中都没有发现,已知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器是宣德器。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他夔纹,笔者暂以“兽足夔龙”称之。

  宣德夔龙纹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但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蕃莲。明清时期的夔龙经常口吐蕃莲,俗称“含花龙”。

  2、成化官窑中的“兽足夔龙”与“三爪夔龙”

  成化朝的夔龙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宣德时期已有的“兽足夔龙”,一类为本朝新现的“三爪夔龙”。成化“兽足夔龙”器物造型除已有的罐之外,还增加了杯、高足碗、天字罐等,釉色品种也由青花扩大至釉里红、斗彩等。同时还使用“兽足夔龙” ... 团夔纹器物,表明在纹饰布局方面带有新思维。

  “三爪夔龙”的主要特征与“兽足夔龙”基本一致,只是双足绘为龙状三爪。使用“三爪夔龙”纹的成化瓷也包括青花、斗彩制品等,仅是器物造型种类显得不如“兽足夔龙”多。

  3、16世纪前期掐丝珐琅中的“有鳞夔龙”

  从宣德成化时期御厂瓷可看出当时官窑中的夔龙皆无鳞。然而珐琅器则不同,台北故宫所藏16世纪前期的掐丝珐琅尊中曾使用“有鳞夔龙”纹。这既与明代刘基文章中所描述的“夔”的形象相吻合,也说明当时内府在夔龙是否有鳞的问题上并未形成固定模式,都是根据各自装饰需要而构思成型。

  五、夔龙纹在清朝官窑瓷中的应用

  1、仿古器中的夔龙纹

  清代景德镇御厂所制与夔龙纹有关的仿古瓷主要分仿青铜器与仿宣德、成化官窑器等。古代青铜器中经常使用夔纹,因此相关仿古瓷制品(包括仿青铜器造型、纹饰等)中必会涉及该纹饰。仿制宣德、成化官窑瓷中,尤以康雍仿成化制品最有成就,夔龙纹惟妙惟肖。因为这些仿古器物中的夔龙纹都无法体现清朝时代特征,所以这里不再多着笔墨。

  2、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

  较有清代特色、使人耳目一新的应是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仔细观察该龙纹,除前所未见的五爪以及局部精细加工外,再无明显变化,可以推测是成化“三爪夔龙”纹的发展演变。雍正朝利用当时娴熟的黑地绿彩工艺制成夔龙制品,显得风格甚为独特。

  3、其他“夔龙纹”

  进入鼎盛时期的清代官窑瓷器图案迅速增加,尤其是雍正后期至乾隆时期的变化最为突出。瓷器辅助装饰由简趋繁,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取而代之的是与其他各类纹饰相互结合的简单夔纹。这种夔纹主要来自青铜、珐琅等装饰图案中的“拐子龙”,乍看似乎没有创意,但是随着制瓷者利用各类彩釉,并在不同部位灵活运用,达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首先,御厂使用夔龙造型装饰器物耳、柄,即“夔龙耳”。这类制品在乾隆时期应用最广,特别是粉彩器中夔耳尤为突出,称得上是夔龙造型应用的一个小分野。其次,利用夔龙纹的弯曲特点演变出类似缠枝莲、勾莲等纹饰,进一步扩大了夔龙纹饰范围。

  六、总结

  通过观察以上明清官窑制品,可了解宣成时期的夔龙纹是以主图案为重点,因此结构复杂、造型统一,但产品数量相对不多。雍乾时期的夔龙纹的应用则更倾向于辅助纹饰,故形体简单,种类多样,使夔龙纹显得无处不在。明、清御厂夔龙纹的发展与应用,成就了许多官窑精品,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